APP下载

从社会文化变迁看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2011-03-2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郑向峰

海峡科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意识心理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郑向峰



从社会文化变迁看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郑向峰

人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面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当代女大学生经受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关注社会文化变迁对当代女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积极维护和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文化变迁 当代女大学生 心理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因为足不出户而失去了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失去了社会地位和权利。星移斗转,21世纪已经来临,但封建传统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它的影响至今尚存。在这种文化积淀中塑造起的女大学生一般或多或少地具有自卑和依赖心理,虽然她们自尊、好胜和自强,甚至有时表现出清高与孤傲,但是她们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和社会偏见所造成的女性的某些消极心理定势,即自卑、软弱和依赖[1]。当然女大学生要超越传统、摆脱消极的心理惯势,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历程,常常会伴随着心灵的磨难和人格的撕裂。

1 传统文化下的女大学生心理劣势

1.1 主体意识不强

女性所特有的社会性别身份,决定了她们扮演社会所指派的社会角色。女性的首要价值在于生儿育女,“母以子为贵” 剥夺了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她们和蔼、忍让,一切为了孩子,从未意识到“自尊、自重、自信、自立、自由”应该是自己的需求。与此同时,他们还扮演着妻子的角色。妻子应该服从丈夫或家庭需要,被认为“应当”承担全部家务劳动无论她是否有自己的工作。妻子被要求在背后支持丈夫的事业,光有事业上的成功而缺乏家庭上的成功不能称为成功的女人。她们很有希望取得成功,但又害怕成功,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摆脱对男性的心理依赖。这种观念造成一些女大学生依附心理较强,她们认为将来只要丈夫能干,自己的终身就有了依靠,导致其在学期间安于现状,自我封闭。在现代社会,由于性别角色的变化影响,女大学生的爱情观虽然已经隐含着追求人格平等的愿望,但仍不自觉地在两性关系中寻求庇护[2]。

1.2 成就取向较低

心理学上的成就取向可分为成就动机、成就归因、成就自信。首先,成就动机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完成某种价值的或至关重要的事情的一种主观愿望。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具有同样获取成功的动机,然而她们的社会性别结构能够塑造她们成就目标的方向,家庭和文化的影响可能调整她们的目标,即男、女大学生都从父母、同辈、老师和其他社会群体那里获得与性别相关的期望和价值。通过这种社会化,女大学生学到了自己的性别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向。其次,是成就归因。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将成就归因于能力,女性更容易将成就归因于运气。这是女性期望和信心较低的结果,同时又用来维持她们较低的期望和信心。最后,是成就自信。两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仅仅反映了解在智能结构上各有所长,优势领域各不相同,但女大学生成就自信较之男大学生还是要低些,有证据表明在成就自信上存在性别差异。

1.3 自身成长期望值低

由于受传统角色定位和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丧失了竞争和进取精神。她们希望实现人生梦想,但是一遇到困难,便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退缩辩护;她们心气很高,但对于事情缺乏恒心和耐心,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对于毕业后的女大学生来说,都希望能够做到家庭和事业两全其美,但是当这二者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的是家庭角色而放弃社会角色。传统的社会文化对女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家庭角色期待,而职业期望则较低,使得部分女大学生对未来成功的欲望不够强烈,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丈夫身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正可以说绝大部分女性都希望未来的“他”在事业上、经济上都比自己强,从而有所依赖,显现出受传统意识影响的文化印记。

2 社会文化变迁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及受其影响的旧体制进行反思和重建,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敞开了国门。传统的封建文化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牢固观念,尘封了女性前进的张力与个性;男权主义更强化这些品质与观念,从而牢牢禁锢了女性的发展与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化急剧而强烈地冲击着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它一方面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女性参与社会活动和竞争,另一方面又对女性传统的社会角色和生活、工作等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文化的期待和现代文化的要求在女大学生身上交织、纠缠与不断较量,使得女大学生在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处境尴尬而又不得不艰难行进[3]。

2.1 来自经济变革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打破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模式,把越来越多的女性推向了社会。就业观念的变化,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这一方面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困惑。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下降,在严峻的就业竞争面前许多女大学生表现出回避、退缩和拒绝成长的倾向。女性特有的细腻、羞涩和依赖等心理无形中也加重了她们的焦虑反应。女大学生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等先天不足的心理弱点,往往会使她们白白失去就业的良机,与男大学生相比,明显居于劣势。此外,就业过程中男女同工不同酬、女职工退休、离岗和下岗的年龄越来越提前的现象也导致两性经济压力的不平衡。

2.2 来自科技与教育发展的焦虑

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女性逐渐摆脱了体能的限制,获得了新的机遇。但是,科技并非与性别无关,人们潜意识里还印刻着科技是男性专长或专利的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科技的发展反而加强了女性的边缘化地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老师观念对受同等教育的男女生施加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差别。这种以男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文化基调,强调对男生开发和激励,对女生实行限制和弱化;对男生倡导充分发挥个性,对女生则限制个性的张扬。我国在多次教育改革中也从来没有触及这一教育的精神文化层面,没有把反传统的、开发的、个性化的女性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因此也就没有形成全新的女性道德、人格、素质的培养标准。表面上似乎男女是统一标准,而实质上传统观念处处在起作用[4]。

2.3 来自家庭模式变迁的影响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心由过去的劳动经济型向知识经济型转变,这给广大女性提供了成才和成功的机会。愈来愈多的女大学生走出家门,走入社会各领域,双职工家庭、“经济共同体”甚至“心理文化共同体”成为新的家庭模式。这本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对于这些“女强人”,与其说人们投以尊敬的目光,不如说人们还未改变对女性角色和女性价值的传统看法,不能认同她们,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个现实。家庭本位的根深蒂固,造成当代女性时常面临着激烈的心理冲突:在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激励下在社会上努力工作,而另一方面其心态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对家庭心向往之。

3 弘扬先进文化,努力促进当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由于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包括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及成就意识较差,这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高校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在提升女大学生主体意识,推进男女平等的进程中,无疑应该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大学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社会思潮,经过她们理性整合、展开及运作,内化为个体的文化蕴涵和知识积淀,必将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3.1 改变观念,努力消除传统文化尤其是意识层面中的性别偏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是导致女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不利、发展不足与适应不良的根本原因。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女性权益在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保障,但人们思想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中的性别偏见还很严重。高校领导、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使命,要率先树立平等和谐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要改革学校教材,有意识地消除其中隐含的性别偏见,提供一个平等、合理的成长环境,使女大学生培养起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品质以及与男生平等竞争、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这过程出体现出男女平等的理念,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3.2 唤起现代女大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意识

传统观念造成的社会心理因素极易使人产生“男强女弱”的偏见。事实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富于情感,而理性水平较低。在男性群体中,智、愚差别悬殊,女性群体中,智力发展较为均匀,多属中等。男女两性智商平均值均衡,只是在智力的具体表现方面各有优劣。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结合女性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女大学生在参与学习、参与管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女性的参与能力和自信心,使广大女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在能力,了解女性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域的贡献及在人类繁衍中的重要贡献,增强女性的自信心[5]。女大学生必须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重新调整自己,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主体性,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女性在某些方面的偏见。

3.3 贯彻教育公平原则,加强女性研究和女大学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国家、社会和个人要共同努力,确保两性受教育权利平等。接受良好教育是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发展与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培养其自尊、自重和自助、自救的心理资源。女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惑和艰难,形成顽强不屈的心理品质。结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心理困惑,全面、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妇女形象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有助于为女大学生教育和工作、生活提供更准确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心理品格,帮助她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措施目前在我国高校内已陆续实施和逐渐展开,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所以,以高校为龙头,加强女性研究和女大学生教育,完善其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3.4 积极营造科学规范的女性心理健康平台,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面对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我们要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及时干预和救护存在心理困扰的女大学生。首先,建立常规的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普及性教育或指导,举办有关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人际交往和智商情商等为主题的讲座;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帮助学生分析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增进身心健康。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心理档案及组织相关心理卫生保健活动,进行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流程,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跟进和有效干预。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救护机制。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救助。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缓解心理上紧张和困惑,主动而及时地提供救助。提高女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缓释心理压力,远离心理障碍,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陶国富,陆伟英.当代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矛盾心理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0(4):46-48.

[2] 刘志玲.基于社会性别的女性心理劣势[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1):18-21.

[3] 张向葵,田录梅.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5(6):53-56.

[4] 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 煤炭高等教育,2003(1):60-62.

[5] 梁成洪.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状况探略[J].广西社会科学, 2005(12): 183-18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意识心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