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噪声变化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
2011-04-23泉州市环境监测站郑建兴黄惠青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 郑建兴 黄惠青
泉州市区噪声变化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
泉州市环境监测站 郑建兴 黄惠青
该文主要对泉州市区2006年~2010年功能区噪声、区域噪声及交通噪声进行定期监测,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出泉州市区整体噪声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泉州市区声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噪声污染源一是社会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污染源,并根据泉州市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噪声 污染源 变化趋势
1 泉州市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泉州市中心组团环境噪声功能区划》于1996年经泉州市人民政府第61次常务会研究,同意批转各单位组织实施。泉州市中心组团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见表1。
表1 泉州市中心组团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及执行标准
2 泉州市区功能区噪声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定期监测点数均为4个,分别代表1类区、2类区、3类区和4类区,按规定每季度各进行一次昼夜24小时的连续监测,监测数据见表2。
表2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表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1类功能区(居民文教区)、2类功能区(商住混合区)、3类功能区(工业集中区)昼夜等效声级变化不大。
由功能区声环境达标率可见:5年来,4个类别的功能区中只有1类和2类功能区的昼间、夜间等效声级达标率达到了100%;3类功能区、4类功能区昼间等效声级全部达标,但3类功能区的夜间噪声达标率仅为40%,4类功能区的夜间噪声均超过标准限值。
3 泉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泉州市区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的网格测点数为119个(600m×600m),网格总面积为42.8km2,每年各进行一次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其总体水平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中表1进行评价。监测结果评价见表3。
表3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评价表
注: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等级“一级”至“五级”可分别对应评价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五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4.4dB(A),属二级水平,年平均等效声级变化幅度不大。自2006年以来,区域环境噪声基本稳定,在54.0 dB(A)~54.6 dB(A)范围内波动。2007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最高,为54.6 dB(A),2008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最低,为54.0 dB(A)。
根据各测点所属区域类别,对照相应类别标准限值,统计各年度各类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情况。
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各类区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统计表
续表4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为58.3%,其中,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4类区)的达标率最高,为66.3%;混合区(2类区)的达标率最低,为55.3%;按泉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每年的达标情况统计,2006年达标率为54.6%,2007年和2008年上升至59.7%,2009年略下降了1.7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最高,为60.5%,达标率略有上升的趋势。
根据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的面积分布统计,2006年~2010年,暴露在50.1dB(A)~55.0dB(A)和55.1dB(A)~60.0dB(A)声级范围的面积分别为49.7%和42.5%,暴露在45.1dB(A)~50.0dB(A)和60.1dB(A)~65.0dB(A)声级范围内的面积分别为5.2%和2.4%,极少数区域声环境质量可达到40.1dB(A)~45.0dB(A),未出现长期暴露在65.1dB(A)~70.0dB(A)的区域。
4 泉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
“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区每年进行一次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监测结果按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总站物字[2010]241号)中表2规定进行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交通噪声五年平均等效声级为68.7dB(A),五年平均达标率为78.6%。交通噪声前三年逐年下降,近两年基本稳定达标,总体保持在二级水平,达标率逐年升高。变化趋势见图1。
图1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变化曲线
按不同交通干线统计,泉州市区17条交通干线2006年~2010年年平均等效声级在67.2dB(A)~69.6dB(A);干线达标率100%,噪声声级最高的是东湖街,为69.6dB(A)。
按暴露在不同等效声级下的路段统计,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暴露在65.1dB(A)~70.0dB(A)和70.1dB(A)~75.0dB(A)声级范围的路段长度比较大,分别占交通干线总长度的79.4%和19.1%;而暴露在60.1dB(A)~65.0dB(A)声级范围的路段长度,占交通干线总长度的1.5%;未出现>75.1dB(A)的路段。
5 声环境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分析
5.1 主要声环境污染问题、污染原因分析
根据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五年的声源状况统计,泉州市区声源构成比最高为社会生活噪声,占76.0%;其次是交通噪声,占9.6%;最低的为工业噪声,占6.4%。可见影响泉州市区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其次才是交通噪声污染。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泉州市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市区生活区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受生活噪声影响的网格测点相对较多,生活噪声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详见表5。
表5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声源状况统计表
5.2 声污染变化趋势
采用Daniel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昼间等效声级、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昼间等效声级以及功能区噪声年平均昼夜等效声级进行相关分析,泉州市区整体噪声水平总体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结果见表6。
表6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各种噪声等效声级变化趋势分析表
6 小结
2006年~2010年泉州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在54.0dB(A)~54.6dB(A)范围内波动,稳定达标,区域声环境质量五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4.4dB(A),属二级水平。泉州市区城市道路交通噪声五年平均等效声级为68.7dB(A),属二级水平,平均达标率为78.6%,道路交通噪声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近三年基本稳定达标。各县(市、区)五年的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能达标。总体而言,泉州市的声环境质量较好。
7 对策与建议
7.1 道路交通噪声控制措施
(1)以泉州城区西扩东进及行政中心东移为契机,对城市功能区划进行合理调整,切实分流中心市区交通压力。加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内、外环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优化城市交通路线,降低道路车辆密度。
(2)对主要交通干线特别是城市高架桥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提高干线两侧居民区声环境质量。
(3)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城市公交快速通道,为城市公交提速,为市区道路减压,为城市环境降噪。
(4)尽量利用绿化林作为防噪林,但要处理好路线与公路景观的关系[1]。
7.2 社会生活噪声防治措施
(1)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商业、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等受投诉较大的行业进行规范整治,限制其在声敏感区域内的经营行为。
(2)对低频声源的安放位置进行合理布局,以减少其对受纳居民的困扰。
(3)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扰民行为,对建设项目遵照“三同时”政策[2],严把验收关。其次,检查噪声排放达标情况以及维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对于不符合验收条件的[3],坚决不予通过。
[1] 崔亚萍,蔡玉斌.道路交通噪音及其控制措施[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23(3):101-101.
[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253号).
[3]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