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探析*

2011-03-21陈瑜尹红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陈瑜,尹红

(1.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郴州423000;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探析*

陈瑜1,尹红2

(1.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郴州423000;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

本科生导师制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交流以及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为教育特点,是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项探索性的教育管理制度。观乎本科生导师制的内在精神及其作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理念,更多地是让我们寻求到了以人为本、集智慧与理性于一体的自由教育气息。本文意图从导师制的溯源、本科生导师制的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导师制中蕴涵的自由教育理念出发,探求本科生导师制与自由教育的契合点,从而完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成就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期待。

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理念;自由教育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对高校学生的学业、品行和生活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教育的人才培养制度,是继学分制后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综观世界各国,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高校大多辅助运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管理制度,由此,以培养学生“学术之独立,自由之精神”为契旨的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是自由教育最忠实的实践者,繁衍在现代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中,同时也极大地弘扬了大学理念中最传统的古典品性。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精神大都借鉴于牛津大学,而制度的移植向来需要经历一个建构和转化过程,如何有效地传承这样一种制度和理念值得我们不停地去验证和反思。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缘起与发展

导师制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先秦私学和西方的古希腊,但真正形成制度的直接源头则是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在过去的百年中一直被誉为教育学上的明珠、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且至今仍是牛津、剑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这也使得牛津和剑桥的大学教育理念有着无与伦比的渗透力,广泛的播撒于世界一流大学。当时的导师主要是为了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作为学生在道德品行和经济方面的监护人和保护者,随着教学活动的增多及师生对个别辅导教学效果的认可,各学院逐渐成为以本科教学为主的中心机构,导师制开始普遍建立起来。尤其在经过19世纪大学考试制度改革后,导师制成为了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导师亦变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性职业,并向学科化、学术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1909年牛津大学校长Curzon就曾描述到:“如果牛津有任何产品,由于特别原因而值得骄傲——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生命和性格中打上烙印并激起其它国家直言不讳的羡慕——那就是几乎在无意识中神奇生长发展起来的个人导师制”[1]。正因为如此,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赢得了国内学者的莫大赞誉,还得到了美国等世界各国大学的认可和采用,本科生和导师之间确立的人际关系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学关系。

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追求自由和真理坚定的品质,其施行方式大致可涵括为:凡是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入校报到时都由学院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是学生所学专业的学者,负责指导整个学校生活期间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拓展知识面,如何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学术研究中。导师每周要与学生见一次,师生进行面对面地谈话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或在与学生探讨和交流的进程中诱导学生思索,发掘学生潜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在工作定位上与现行的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区别开来。一般而言,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上,对学生的集体生活和班级活动予以关注,侧重于教育和服务。导师则不仅从学术上进行思想熏陶、观念影响,也从品性上对学生进行近距离地人格交流和感染,侧重于学生个体。

二、本科生导师制蕴涵的教育理念

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存在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导师从最初的学生保护者演变为大学中的一种学术性职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始终坚守着古典的大学理念,即大学以学生的理性培养、性格养成为宗旨,要培养集智慧、理性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理念绵亘于本科生导师制中有着三方面的教育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交流;培养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

(一)本科导师制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核心

个别辅导是导师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意向导师发问,请求导师答惑解疑,这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可以说导师制实质上是一种因材施教,导师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计划、修读课程,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选课,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思想方法上的启示,在源头上避免了文本化知识所造成的封闭和沉闷。

(二)本科生导师教学以师生双方的交流合作为基础

师生双方的交流合作成功与否是导师教学的至关所在,一方面,导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导师不但是信息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批判的审视者。他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在导师制教学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直接交往和沟通的参与过程既能带动教学中师生间学习观念的交互影响和共同发展,也能使师生们的思想智慧得到碰撞和交流,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本科生导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导师并不在意教授给学生多少有形知识或是传递多少具体信息,而在于使学生发展为能够进行自由思考、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人。本科生导师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研究事物、具有批判性精神以从事学习的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能够从导师那获得思想独立的精神,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师则竭力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进行判断和改进。

本科生导师制致力于缔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注重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这些使得导师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手段,而是成为了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这亦如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院长格尔格斯(Girgus)所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过分实用的教育不可能产生高层次的人才。自信心、责任心、组织能力和献身精神这样的素质,只有在良好的大环境中长期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形成。”[2]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自由教育理念分析

自由教育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大学思想和实践的主要方向之一。大学的天性具有自由教育的倾向,其人才养成的轴心在于多元视野、文化素养与知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发展成为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因此可以说自由教育的根本意义来自于“liberal”一词的词根“liber”——“自由”,自由教育就是自由地探究思想,自由地表达思想,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的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深谋远虑、灵活运用知识、意志坚定、心胸开阔的人;培养对新事物反应敏锐、对使人类进化的传统价值负责的人。自由教育教会我们用理智的判断和仁慈来对待不同的事物和新事物[3]。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的差异,把集体教学与导师的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业发展与个性发展、生活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师生间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出师生之间融洽自由的氛围。导师的教学过程则着重于师生对学习观念的不同理解之间的相互启迪和融会贯通。学生和导师原先的知识能量储备与现有的学科知识、人格和生活经历等结构要素都通过多种方式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和交流。与此同时,导师鼓励学生提出并演绎论证自己的观点,积极听取富有建设性的批评和意见。对学生而言,长期浸润于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从导师的教诲中所获得的不单是对学习知识的主动姿态,还有研究事物和对待学习的批判、钻研态度以及主动进取的思维方式,并在与导师沟通和辩论的过程中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契合,从而以有形的培养方式带出内在的、隐性的力量,大学自由教育由此得到了捍卫。这也从制度层面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将本科生导师制置于自由教育的广阔背景下,我们可以发现自由教育传统的新发展必然是与导师制教学理念的变化密不可分的。本科生导师制所折射出来的以训练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师生间互动激励的教育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迁移的技能,如独立思考的能力、触类旁通,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价值的认知能力。而惟有这样的长期训导,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知性磨练和理性沉淀。大学是一个栽培普遍性的理念和理想的地方,在高等教育发展由以往重视规模扩大步入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来,大学教育将更加重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培养学生理性中让学生发现和思考人生,发掘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期待

今天的大学,已经逐渐成为克拉克·克尔所描写的“多元化巨型大学”,求大求新已是大学有力的趋势,这不可避免地对教学、师生关系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在大学越来越大之际,如何使大学看来小一些”也成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牛津学者舒美克(E.F.Schumacher)在《小的是美丽的》一书中提到,巨型组织在今后是少不了的,而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大组织中获求精小”。如何一方面保有其“大”的好处,一方面维持一个“小”的范围,则以师生关系为主导的导师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模式。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已开始尝试在本科教育中融入导师制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就是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理念指导下,通过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自由教育理念的导师委员会对学生品行、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北大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在学术科研方面上具有视角灵活和思维活跃的创新意识、掌握终身学习技能以及合理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的人。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师生经常接触的基础上提供机会使不同专长的教师间、师生间、不同学科的同学间对话,在自然中形成一种知识性、社群性与文化性的沟通,从而有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学生的品行养成,摆脱单纯的专业性思想或教条的洗礼。毋庸置疑,教育的成功不在于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的身教。大学生不是中学生,大学对学生也不再、也不应该提供保姆式的照顾,学生必然要自我寻求生命之意义和人生之目标。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师生关系就有过精彩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融洽密切的师生关系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欲的持续动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诸如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等这类默会知识的获取则更多地依赖于课堂之外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前忧心忡忡地依然是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也曾说,大学教育应该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4],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大学的根本使命和人类的发展根本需求,也必然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传承。

[1]David Palfreyman.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you taught me how to think[M].Published by OxCHEPS,2008.

[2]肖木,丽日.世界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Bartlett Giamatti A.A Free and Ordered Space:the Real World of the University[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88.

[4]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的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011-11-02

陈瑜(1984-),女,湖南郴州人,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