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挫折原因浅析
2011-03-20张如成
张如成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1.引言
挫折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或者失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心理学中,挫折定义为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障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新西兰教育心理学家约翰·梅德卡夫将“有目标的行为,遭遇到阻碍的情况”称为挫折;加拿大汉密尔顿大学心理学家马丁·戴利则认为 “个体对刺激做了反应,但得不到预期的奖赏时,所产生的内在动机反应”就是挫折。我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由于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己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内心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需要或动机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全方位的改革和日益激烈的各种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特殊人群,他们所处的文化内涵、层次、社会压力等正处在一个受人关注的阶段,他们面临由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特殊时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压力之下容易产生心理挫折,给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我们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为心理教育和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素材。
2.高职学生心理挫折的主要表现
2.1 心理落差方面的挫折
高考过后,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都进入了大学的行列,而自己却进了同属于大学系列的高职院校,这部分同学有的甚至还没有把高职教育定位在大学的行列中,因此心理落差很大,以至于来学校后校徽不愿带、出门不说是哪个院校的、给家人谈话也闪烁其词等。
2.2 学习方面的挫折
刚进入大学的高职新生在学习方面与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高职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习的松散型和自主性往往他们自己也很难适应。教师指导是粗线条的,教学管理也比较宽松,主要靠学生的自觉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学习方式使一些大学新生无所适从。小测验、考试失败等也是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挫折。[1]
2.3 自娱性方面的挫折
高职学生因为成绩的落差,在自娱性知识方面非常丰富,他们被计算机上网、夜不归宿、喝酒、交友不慎、打架等不良生活方式所包围,学习目的不甚明确。当看到别人取得的成绩,羡慕、嫉妒等心理活动频发,很容易造成自暴自弃、盲目追风等不良后果。
2.4 生活方面的挫折
高职学生大多来自条件艰苦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入校后有的同学又不甘心于艰苦朴素的生活,羡慕高消费,而家庭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心理长期不平衡,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心理。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为单亲家庭和父母下岗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经济困难,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同极易造成生活上的压力。
2.5 情感方面的挫折
进入高职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多,社会交往频繁,而高职学生正处于由朦胧期向成熟期转变,谈恋爱的增多,所以因恋爱而引起的挫折就显得特别多,失恋使当前的大学生失望、彷徨、心灰意冷、感情冷漠,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有调查表明,失恋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是最严重的。
2.6 人际关系障碍的挫折
高职学生的交往渠道多种多样;交往的动机复杂多变。如果与同学、朋友、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高职学生厌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追求理想化的人际交往,往往这种交往和社会现实会发生强烈的碰撞,这个时候,他们大多数不理解、不明白,因而自然而然会产生心理挫折。
2.7 性格障碍的挫折
高职学生的心理成熟与性格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心理上,他们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强、自卑感强、好胜心强等,因此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且当前的高职学生社会阅历太浅,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心理难以调适,挫折也就随之而来。[2]
2.8 理想与现实冲突造成的挫折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开放使各种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变化,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激烈震荡,一些高职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有强烈的失望感和挫折感。
2.9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挫折
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高职院校除了让学生取得一个毕业证外还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在现在证书泛滥的同时,各项证书如潮水一般涌来,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一方面,高职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感到很无奈,不知道到底去学什么。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学习往往并不和就业成正比,面对不均衡的就业形势,学生感到希望渺茫,由此产生心理挫折。
3.高职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但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片面性因素
高职学生自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最基本的传统教育,这个时期,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在什么时候都在树立这样一个观点,以至于无论什么时候都在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由于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造成教育过程中的粗暴、片面、过分等;而孩子由于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无知、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熏陶等,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常常是在棍棒摔打下的学习和生活,这使得高职学生从小就惧怕学习、担心考试,对学习和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生活,忽视学习过程中完整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理解上也会产生偏差。
在进入小学以后直至高考尘埃落定,硬式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维固定化,灵活能力差,学习目标单一,加之每个学校都在追求升学率,学生在学习时间上过长,社会实践能力很弱,素质教育只挂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在实际上。
进入高职以来,他们的心理落差得到了显现,本应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我”,却进入了高职院校。多少家长关注的高考在自己身上得到了体验,而高职往往并不是家长期望的大学,他们感到很多的无奈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社会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转型时期,加之国家社会交往的频繁,外国文化的侵入,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信仰丧失、人格扭曲、价值坐标偏离、行为选择失调等不良现象,而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形成了群体躁动现象。在这种心态作用下,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竞争不公、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这些都对高职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西方腐朽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个人信仰的迷茫等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心旌摇动,他们的选择无目的性,他们的追求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多种文化、多种价值体系选择之间的矛盾,崇尚人格完善与追求金钱、名利之间的冲突,常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3]另外,校园周边环境中不健康的东西得不到有效整治,对高职学生的诱惑和引诱很大,加之高职学生心理单纯、富有激情、崇尚浪漫等,使得很多高职学生渐渐沉沦,不良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需要、动机、指向、目标行为等影响和限制较大,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比较严重。[4]
3.3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一个故事是说: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窝里发现两个小女孩:小的约2岁,很快就死了;大的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的智能极低。虽然经过辛格的耐心照料与教育,但到17岁临死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能。狼孩卡玛拉尽管是人生育的孩子,但她是生活在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里,失去了家庭生活的环境,没有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没有人的心理。人孩变成“狼孩”,自然不是先天的原因,而是后天的影响,它给了我们启示:家庭环境对教育子女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各种家庭类型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单亲家庭中,由于遭受单亲的挫折,家长本身在心理上就有失偏颇,在教育子女上也难免会出现问题;在隔辈教育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发生了变化,隔辈只关注孩子的享乐和生活,在教育方式上也只有爱,很少有一种教育意义上的诠释;在生意家庭,他们往往只关注子女的费用问题,极力满足或过于满足其需要,很少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尽责尽力;在权贵家庭中,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只要父母说了就能办,所以他们在学习上不严格要求自己,一切都依靠父母;在农村家庭中,上辈人本身就缺少文化的熏陶,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是一脸的茫然,特别是在贫困的家庭中,他们的所有精力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很难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而高职学生如果面临这样的家庭,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挫折。
3.4 理想与现实落差的影响
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怀有美好的憧憬,想象得过于完美,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的想象并非都是现实。很多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期望值过高,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原因或自身学习方法不当,感到学习的收获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也有的高职学生把个人追求的目标确立得太高,理想自我往往大大超前于现实,很难与现实自我相一致,产生矛盾。当他们发觉自己所学专业和分配现实与理想自我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时,就会在心理上萌发一种莫名其妙的焦虑和烦恼。这种高期望与低现实的差异,都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促使挫折心理的产生。
3.5 成熟、恋爱、需求、满足的影响
这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高职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心理发育发展不平衡与不稳定。如男生常关心自己的身高、体型、眼睛,女生常关心自己的身材、头发、肤色,有的学生为身材、身高苦恼,有的学生为容貌、发型顾虑,又普遍缺乏相关的审美知识和心理学常识。②生理上的成熟让他们从青春的朦胧期到青春的“成熟期”,有一些同学盲目追求生活的刺激和对异性的追求,他们都渴望与异性交往,建立友谊,有的很快发展到恋爱,甚至发生了性生活行为,同时大多数学生的恋爱又是游戏式的,对爱情的价值观、道德观、责任感等心理发育、品德要求滞后。③在需求上由原来的低品位迅速上升到盲目的“高品位”,缺乏对个人需求的价值取向,相当部分的高职生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热衷于上网聊天、游戏、网恋等,上网成瘾。一些学生用虚拟的世界代替现实生活,逃避现实,忘记学业,忘记竞争,在网上寻求精神安慰,长此下去,容易导致心理失常。④在个人满足上,高职学生已很难满足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也幻想走上社会,可他们又缺乏社会经验和走向社会的勇气,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有时候会将他们的幻想彻底粉碎。
3.6 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矛盾的影响
不少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在就业中只要专业不对口就认为不适合自己,但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完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不多的,于是就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其实,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毕业生完全不必为学不能致用而苦恼。
3.7 就业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深造读对口本科院校的学生逐年递增。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学历在就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对学历的限制比较严,好单位也要求高层人才,因而,不拿高层次文凭就更难找到好工作。但就业与继续求学之间常存在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既耽误深造学习又延误找工作。
3.8 就业现实的影响
有些就业问题是国家有明文政策规定或约束性的,他们的择业去向多由组织确定,如军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这种政策决定性的一面与个人的要求和选择可能会发生矛盾,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的出现;有些就业问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每个择业者都不敢懈怠,高压力、高竞争下择业心理是难以平静的,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只要职业还是一种谋生手段的社会时期,非公平因素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非公平因素对择业者心理会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那些因此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择业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市场经济变化快,对职业人才要求变化也快,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落后于市场,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失衡,产生困惑。[5]
4.结语
高职学生的心理挫折原因很多,也面临很多复杂的情况。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挫折,有利于分析产生的根源,也有利于针对心理挫折寻找解决的方式方法。在高职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1]袁东华.大学生厌学根源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8.
[2]王坤,徐静莉.试析大学校园中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0,(4):64-66.
[3]陈悉.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373.
[4]叶云明.大学生危机干预策略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6):38-40.
[5]陶克涛,刘建平.管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