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应追求“说”与“写”的双剑合璧

2011-03-20杨春兰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雪儿省略号语文课堂

杨春兰

(溧阳市河口小学,江苏 溧阳 213345)

叶圣陶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说”是指口头表达语言,即“口语”;“写”是指文字来表达语言,即“书面语”。以前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为重点,不强调“说”,即“轻说重写”。后来新文化运动兴起,课堂上逐渐将“说”与“写”联系起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语文课堂上“说”与“写”的位置发生了逆转,即重“说”轻“写”了。现在大多数语文课堂里,学生侃侃而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令人啧啧赞叹。如果我们能“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再进行课堂练笔,实现“说”与“写”的双剑合璧,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能洞开一片新的天地。

一、照着“葫芦”画个新“瓢”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能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课程改革后,大量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容浅显易懂,语言丰富多彩,表达规范得体。教师应独具慧眼,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读课文中的佳句、佳段、情感细腻的情节等,通过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理解文字,领悟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积蓄点,及时将内心的语言化为文字。

《柳树醒了》这首儿歌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柳树在春雷、春雨、春风等的呼唤下苏醒过来的状态,语言充满童趣,形式活泼,适于让学生仿写。在学生熟读成诵时,我让他们仿照课文写诗句:(1)春天跟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 (2)春天____,____,____。 学生很有兴趣,马上动起笔来,很快就完成了。如:春天跟桃树说话了,说着说着,桃花红了。春天跟小草说话了,说着说着,小草绿了。春天跟小河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河唱起歌了。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从学生的作品看,他们不正是可爱的小诗人吗?学生的诗虽然显得稚嫩,但充满童趣,充满纯真。仿写学到家,可大大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运用到写话中,无异于如虎添翼,让文章锦上添花,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二、让插图“活”起来

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既把学习的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又给学生带来视觉的享受,这可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却不能巧妙利用,而是大量地去寻找课外资料,白白浪费了课堂练笔的素材。如《掌声》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同学们听英子演讲的情景。课文作了一定的描述,但还有很多可叙述的空间。学文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同学们听英子演讲时的神态、某些细小的动作,以及听完后谈论的话语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自己的一些感想。再如《珍珠鸟》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凝神地去关注一下小鸟,揣摩一下小鸟的内心活动,想一想:它此时会想些什么呢?静静地思索,静静地表达,一段段发自内心的语言迸发了:“主人在忙些什么呢?噢,原来又在写文章呢!他每天都这样废寝忘食地写,一定很辛苦吧?我得飞到他的肩膀上去逗他开心开心,让他放松放松。哇!他的肩膀好宽呀,真舒服!干脆睡一觉吧!”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先引导诵读诗歌后,我要求学生凝视课文插图,老师描述此时陆游的情形,引导学生读诗体悟: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面对死亡,他却是那样的豁达,可心中又有着无法排遣的痛,他一直哀叹着:_________。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学生投入到文字背后的情境中,走进了诗人真我的内心世界。

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课文背后的精彩,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让关键词语“动”起来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一个词语往往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想象,展开词语意象练笔。我们来看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去看,这个词仿佛在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你看呐,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他看不见撞上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你看到了什么?也许在他破败不堪的小屋里,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练说)你能用“总分”的关系将刚才说的话连起来写一写吗?原本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被激活了,拥有了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既丰富了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和他所处年代时代背景的了解,又带领学生走进了“坎坷”所描写的意象世界。

四、让空白“充实”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补白想象就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在课文没有展开的情节或空白处,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情节的补充。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会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所以阅读教学,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留白处,选择落笔点确定写的话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这才是读者个性表达的体现。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中出现一些省略号,这些省略号也意味深长。如《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是有关瞬息变化的庐山云雾形象的描述,此时让学生仿照文中一系列比喻,借助于多媒体所演示的云雾,进行合理的想象,那庐山的云雾就更能干变万化,更多彩起来。再如《雪儿》一文第二、四小节最后都有省略号,我让学生通过读文,想象,再描述“我”和雪儿还看到什么,又会想些什么?雪儿又是怎样飞的?……使他们更能体会雪儿受伤后渴望自由,以及获得自由后高兴的心情。让孩子们产生共鸣,有利于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难发现,学生在把省略号改成文字的同时,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想象力。

“说写结合,相得益彰;说写分离,两败俱伤”。说与写本是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构共生。教师应闪现智慧的灵光,“说”“写”结合,画龙点睛,圆满文本,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雪儿省略号语文课堂
省略号来了
雪儿笑了
The Analysis from Literary Terms in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for Women1 A combat for women
Mrs.Dalloway:Exploration of life and death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