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舞发展的思考
2011-03-20潘俊
潘 俊
(湖南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的最鲜明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故称为现代舞,亦称为“当代舞蹈”、“新兴舞蹈”、“现代派舞蹈”等。但评论家认为这些名称都不大确切。因为现代舞不是一种固定的舞蹈形式,它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创作方法上,也不只是训练体系的不同,它强调发挥艺术的个人特色,不存在普遍规律,每个艺术家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法典”。现代舞习惯上成为所有这些流派的总称,但它不能概括各种流派的全貌。
一、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根源
对于古老的神州大地而言,现代舞是外来货。对中国的舞蹈界而言,现代舞更是后起之秀。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而言,现代舞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种艰深难懂的形象,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概念。舞蹈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人们所了解的主要是其抒情性、写意性。然而,现代舞的审美则不可同日而语。怎样让观众的审美情趣与编导的意图达成共识,正是舞蹈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现代舞的审美从何谈起?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现代舞的历史起源。
“现代舞”主要是指借鉴了外国现代舞动作素材和创作理念所进行的创作和表演[2],该舞种的作品特别追求突破古典芭蕾艺术的固定模式,允许舞蹈家以个性化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做抽象的自由表现。现代舞是在反对古典芭蕾的封闭、僵化的前提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当时,有“现代舞之母”之称的依莎多拉·邓肯向陈腐的古典芭蕾旧世界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舞蹈革命,但邓肯从来未想到建立什么新流派,而只是想从芭蕾的清规戒律中获得一种身体与精神上的自由,所以邓肯只能算是先驱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萧条和动荡给现代舞创造了生长的环境,真正意义的现代舞在德国诞生,后来得以在美国迅速发展。1936年舞蹈家吴晓邦先生把现代舞从日本带到中国,并称之为“新舞蹈”,这是中国现代舞最早的引进和起源。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历程中,广义而言,凡是不具有特定民族风格或古典程式的舞蹈,似乎都可以划入“中国式的现代舞”。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吴晓邦创建了“天马艺术工作室”,系统地推行他所创建的源于现代舞的教学体系,为走出一条“中国现代舞”的路子,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实践。后来随着“天马工作室”的中断,现代舞在中国的探索势渐衰微。中国现代舞重新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87年广东省开办第一个现代舞实验班;199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开办现代舞教研室,陆续邀请西方著名现代舞专家,进行系统的形体及编舞法训练。不久,年轻的中国现代舞员以独特的风姿在世界舞坛崭露头角。
二、现代舞的审美追求
现代舞在审美标准上追求的是标新立异,动作规范上也是风格迥异的。每一位编导在作品的审美标准上都具有极大的个性:永远不抄袭前人的遗产,而是与时代同步,以个人的真实感受为依据去追求创新。在现代美学中,美更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美或不美,不应是衡量现代舞作品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美的概念在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中,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变的,仅是包括在如今这个更加宽阔的审美规则中的许多方面之一。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更是多种多样。那么,现代舞的审美究竟应从何入手呢?首先,了解现代舞的宗旨是在大胆实践、严肃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评价。
1.“深刻的思想性”是现代舞较为显著的特征。现代舞表现的生活观是宽容大度、乐观向上、随遇而安;它的艺术观是求异;它阐释了“美”的新理解,这些思想都是积极有益的。在现代舞作品中,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没有生动的生活场面和环境景象,大都表现得比较抽象、朦胧、模糊;但它以变形、隐喻、类比等手法,通过其动作造型本身的象征意味和暗示导向,可以给人带来更加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理性沉思之中,从而得到艺术上深入思考的审美享受。
2.“运动的节奏性”在现代舞作品中引人入胜。正如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说的:“舞蹈的特质是运动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舞蹈是没有节奏的。”舞蹈的风格直接影响于节奏。在现代舞作品中,节奏包括结构的函数、拍子的重音、呼吸的转换、紧张和松弛、爆发与平静等一切有规则却无可测量的变化。只有接受节奏的指示来体现动作的规律,只有依靠节奏把动作的力度、速度、幅度有机地协调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抑扬顿挫、连贯流畅、缓急轻重有度、便于表情达意的形象。成功的作品除了以它的形、声、情获得艺术魅力外,还靠节奏美征服观众。节奏是某种情感的力量,也可改变和引发情感。形寄于情,舞表于情,形神兼备,情舞交融。
3.“广泛的综合性”是现代舞中具有联系性的美学特征。现代舞在如今这个科技纵横的社会舞台上,已不只是以“纯粹舞蹈”的形式出现。随着社会科研的进步,现代舞的剧场内已经运用了最新的科技发明。例如,国外的舞美设计中,就有电闪雷鸣的舞台、真实的影像效果,而舞者毫发无伤。具有透视效果的伸缩舞台与空间构架的巧妙结合,令人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概念,使舞台看起来幻妙无比。科技的运用还仅仅是一个方面,随着现代舞艺术表现题材的扩大和表现内容的丰富,现代舞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它还融合了文学、戏剧、美术等具象性艺术,以及几何、空间思维等抽象性艺术,从而使现代舞的表现力得到了更高的发展。
三、现代舞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中国现代舞的出现,适逢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期,因而“年代”在这样的情境中就超越其本身的时间涵义,带有特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舞蹈本身异化的突破性表现的认可,更是对传统舞蹈,尤其是承袭宫廷舞蹈的那种被驯化为美丽、柔顺,以至失落了精神重量的舞蹈表现与审视观念的一种终结,这是从文化视角来看待中国现代舞出现的价值问题。现代舞作为一种以感性肉体和理性灵魂为基础的非描述性的艺术,既能够表现某种概念或观念,又不是一种纯理性,类似语言描述那样精确的、纯符号性的审美对象,还是一种流动性强,甚至转瞬即逝的文化现象。正由于这种模糊的非限定性,观众可以尽情去看、去听、去感悟并用自己的心灵去接纳,从而做出自己的解释与判断。
四、中国现代舞的走向
现代舞的创造、创新、反叛精神是由理性与血性相互支配、相互约束牵制的。那么如何把握“理性”与“血性”相互作用的度呢?尤其是“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既要保持它的本质精神,又要适应中国的环境气候,也就是说既要反叛又不能反叛,既要传统又不能传统,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到底“反不反叛”“传不传统”呢?传统与不传统之间有没有一条空隙能够让“中国现代舞”发展呢?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阶级性,要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努力推行 “双百”方针,深入民间发展“中国现代舞”,等待我们的也是“中国现代舞”发展的唯一诀窍——实践。
中国现代舞同时继承借用各种好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尤其对中国传统舞的方法和美学的追求,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形成了特有的中国风格。中国现代舞发展到今天,还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要么把它理解为街舞、迪斯科,要么就认准现代舞是一种时尚。其实现代舞的精神是反叛。正是邓肯当初对高度模式化的宫廷芭蕾的否定与背叛,才有了今天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舞。而在中国,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方艺术的现代意识传入中国,艺术家才明白原来艺术是可以这样尊重自我。中国的现代舞是在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创新,不是抹杀,更不能脱离中国发展的实际,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批判和继承中继续发展。
[1]周颖.现代舞审美刍议——基层艺术工作论文选[C].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1.
[2]许薇.中国现代舞走向的思考[J].音乐与表演,200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