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
2011-03-20赵秋野
赵秋野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
1 引言
21世纪,世界范围内更加关注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关于人的科学的研究、人脑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俄罗斯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始终结合得很紧密。在近几年更是把对大脑中人的语言表征研究更多地与思维心理、个性、民族心理语言学等问题相结合。2007 年,俄罗斯学者谢多夫(К.Ф.Седов)首次使用神经心理语言学(нейр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这个术语,试图运用神经心理语言学方法解决言语理解和生成、言语交际的深层次问题。应该说,俄罗斯在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整合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得出了独特的关于大脑两半球俄语言语功能分布的研究结论。习得语言、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言语交际、话语建构与理解都要通过大脑,神经心理语言学就是研究大脑的言语机制、心理机制、认知机制是如何影响言语交际的。
俄罗斯神经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学三个学科的交叉研究。20世纪末,俄罗斯神经语言学扩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界限,与迅速发展的心理语言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神经心理语言学应运而生。谢多夫(2007)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术语是作为神经语言学的同义词使用的,这一知识领域应作为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因为俄罗斯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已融合了思维心理学、个性心理学、民族心理语言学等众多领域,而且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始终是以神经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把语言个性(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①看做是研究客体,而作为个性心理方面的交际能力是其研究对象。对语言能力(又称语言意识,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②的研究扩展到对交际能力的全方位研究,使心理语言学超越了自己的边界,涉及到认知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这样,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外部框架和内部学科的划分都变得模糊。俄罗斯学者将心理语言学分为普通心理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普通心理语言学包括:思维心理语言学、意识心理语言学、话语心理语言学和神经心理语言学或称大脑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交际能力的大脑组织,人的大脑不仅反映语言结构,还反映人的交际能力。在这个交际能力的框架中语言和意识、言语和思维、词汇和形象、言语和非言语符号成分共存、交错。作为大脑功能的交际能力是交际者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交际情境中言语生成、理解过程和复杂机制实现的保障,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正是研究这些过程和机制的科学,它也因此将神经语言学(大脑心理语言学)关于说和思维能力的个性心理研究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
在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神经语言学的同时,当代俄罗斯神经语言学流派的形成也部分地与心理语言学流派相关。20世纪60-70年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事实上已完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在语言个性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成就。维-列心理语言学学派和同样被称作莫斯科学派的神经语言学流派相互辉映。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维-列流派并行产生的还有另一些心理语言学流派。以萨哈尔内(Л.В.Сахарный)为创始人的彼得堡心理语言学派的研究成果在神经心理语言学的形成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以巴洛诺夫(Л.Я.Балонов)和杰格林为首的彼得堡神经语言学派与心理语言学理论进行了结合,其研究总是有着《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联系,而神经心理语言学这个术语更适用于这一科学流派。
2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渊源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形成汲取了俄罗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思想,主要是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理论的影响。
2.1 语言学的影响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最早受到的语言学影响就是博杜恩.库尔德内(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1845 -1929)的当代人文中心主义语言学思想,即语言学的研究中心不是语言,而是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他的一些语言学理论表述与当今一系列体验语义学(корпореаль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生物语言学(биолингвистика)等论著中的观点有惊人的一致(参见 А.А.Залевская 2002;А.В.Кравченко 2004)。他指出,“由于语言的基础是纯心理的、大脑中心的,因此,语言学应属于心理科学。但是,又由于语言仅仅在社会中才得以实现,而且由于人的心理发展通常仅仅是在同别人的交际中才是可能的,因此,语言学是社会心理科学。(Бодуэна де Куртене,1963в:217)。谢尔巴(Л.В.Щерба)以其“语言现象的重要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基础武装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他的语言现象是指同时既是生理心理现象又是社会现象的个人言语组织。他引入了“个人生理心理言语组织”(психофизиологическая речев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индивида)的概念,这个“组织”和依靠它保障的言语活动一起成为社会产品。这个“言语活动”是“说和理解的过程”。(Л.В.Щерба 1974:25)。20世纪30年代雅可布逊(Якобсон)专门从事过神经语言学研究,他将语言学观引入病理学中,在他之前主要描述的是大脑损伤后的神经心理指数,如动力性、知觉性,而语言学的事实(音位、形态、句法等)被忽视了。他提出的选择二分法思想对卢利亚神经语言学形成给予了很大影响,具体是指语言单位的聚合(类似、相像)和组合(单位的外部交叉、相邻关系)关系。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的语言哲学(符号学、话语学、语言活动和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关系学说)、文化哲学思想也影响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而心理语言学理论又始终影响着神经语言学的发展。
2.2 心理学影响
维果茨基(1934)创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流派引领了俄罗斯心理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他创立了心理语言学的动态组合单位分析学说,深刻分析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出了“内部言语”(внутренняя речь)说,并创立了言语生成模式。他认为对作为动态的功能系统——词汇的研究应是跨语言、跨学科的,如神经心理视角的研究。他指出,意义是从思想到词的途径,应探讨意义的心理结构和言语句神经心理产生过程层级的内部结构。维果茨基曾写到,“我看到了思维整体行为中的一切,但是我把言语中的一切划分成单独的词……在思想中同时存在的内容,在言语中演替展开……从思想到言语的转换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是思想切分和思想在词汇中再生的过程”(维氏未公开发表的手稿)。
2.3 生理学影响
别林施坦(Н.А.Бернштейн 1966)的生理积极性理论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生理基础。他认为,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目的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计划行为,并且必须选择某种方式解决问题。在选择方式之后,计划行为并付诸实现。行为实现的机制、监控机制、矫正机制等都有神经系统的保证。别林施坦对于运动模式的描写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言语建构的过程也正是这样实现的。卢利亚在《学术道路》(1982)中提到,关于运动型损伤由两种形式(传入的和传出的)构成的假说正是受了别林施坦的“双中心”原则的影响,即大脑半球后面神经系统和前面(动力)系统共同作用及相互适应原则。
3 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内容
3.1 莫斯科学派
神经语言学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之一,卢利亚的神经心理理论是其神经语言学观的基础。他(1973:12)认为,心理过程是复杂的机能系统,它不单是局限于狭小的有限的大脑区域,而是以大脑结构共同协调的复合体来实现的。同时,每一个结构又在这个协调工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他把以各种形式参与心理活动的大脑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在总结了这些功能区的工作原则后,指出:意识活动的每种形式都是一个复杂的功能体系,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大脑三个功能区的协同工作,并且每一个区域都为心理过程的整体实现起了各自的作用。换句话说,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得依靠大脑不同部位的协同工作。他关于语言结构和大脑构造的理论基础被称为“卢利亚-雅可布逊观”,因为受卢利亚影响的雅可布逊的语言学思想是其理论基础。1963年雅可布逊做了关于言语失误类型的语言学分析的报告,而卢利亚发展了这位俄美语言学家的理论并丰富了神经心理学内容。雅可布逊关注的是大脑不同部位损伤和语言建构不同机制丧失的相互关系。他将组合机制和言语编码的过程相联系,而聚合机制则和解码过程相关。卢利亚 (1950;1975)等人的研究结果验证了维氏言语生成的内部言语学说,通过对脑损伤的研究证实了语法建构操作的自治性,探讨了表层句法、形态、元语言操作和病理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言语组织的深层结构和句法问题,发现了深层句法的两种类型,即情景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深层句法,证实了句法的三个层次:涵义的、语义的、表层的句法。阿胡金娜在《言语生成》(1989)一书中对句法进行了神经心理语言学分析,着重探讨了言语活动论关于言语生成机制和句法层级的观点、前苏联神经语言学句法层级理论问题,同时还重点对比了俄罗斯神经语言学与西方神经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异同。
3.2 任金学派
任金(Н.И.Жикин 1893-1979)学派关于“言语和思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任金对儿童言语、言语病理学、实验语音学、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十分深入。他的奠基作有《言语机制》(1958)、《关于内部言语中的语码转换》(1964)、《作为信息载体的言语》和《语言.言语.创造》(1998)。任金对“内部言语”这一言语思维活动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人类符号特征的传导性机制,这种机制能做到不仅可以从一种语言传导至另一种语言,而且接收到的文本总是要转成内部言语。关于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着智能特别语言的观念假说为探讨“言语和思维”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智能的特别语言就是指“内部码”(внутренний код),任金把这个内部码又称作普遍 - 物质码 (универсально-предметный код),缩写为 УПК.正是任金揭开了思想转变成词汇的神秘面纱,将普遍——物质码的个人涵义转码为充满语言意义的言语句。这和维果茨基的思想在词汇中完善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任金对言语机制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他还研究了记忆语言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元的突触机制。在接受和加工信息中,感觉器官和智力是配套的互补机制,两者缺一不可。他在研究中还涉及到其他许多机制,如:语言可以作为向人展示意识领域的机制、作为控制人的各种动作和活动的机制、编码和解码的线性机制、语法机制、词汇意义组合机制、涵义列形成机制、意义和涵义互相影响机制、减少词汇容量的机制和调节词汇选择机制等。
戈列洛夫(И.Н.Горелов 1928 -1999)在日常交际中、在活的语言中找到了言语和思维关系的答案,他的科学思想补充、甚至还修正了任金的理论。在《言语活动论问题》(1987)中着重研究了下列问题:语言、逻辑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思想到词的“深层结构”问题;计算机文本处理与语言功能模型转化。戈列洛夫和谢多夫共同编写的《心理语言学原理》(1997)提供了许多实验材料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语料,使读者对抽象的语言和思维、言语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在他的《选集》(2003)中主要研究了言语思维的功能基础、同心理语言学和神经生理学材料相关的深层和表层问题、心理语言学的神经生理基础等。谢多夫2007年出版了俄罗斯第一本将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紧密结合研究的《神经心理语言学》。
3.3 彼得堡学派
彼得堡心理语言学派的理论源于洪堡特、索绪尔、波铁布尼亚、博杜恩.库尔德内、别施科夫斯基(А.М.Пешковский)、特鲁别茨科依(Н.С.Трубецкой)、巴赫金、谢尔巴、雅可布逊。以下学者在神经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语言功能研究方面做出了特别贡献。
萨哈尔内和施泰林(А.С.Штерн)将彼得堡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心理语言学观念结合起来。萨哈尔内(1989)研究了左半球右半球语法、言语受损的诊断和治疗。施泰林是实验语音学家,她研究了影响感知的语言学特征层级问题以及言语研究的统计学问题(1991,1992,2003)。特拉乌果特(Н.Н.Трауготт)、巴洛诺夫、杰格林、车尔尼果夫斯卡娅等(Л.Я.Балонов,В.Л.Деглин,Я.А.Меерсон,Д.А.Кауфман,Л.И.Вассрман,С.А.Дорофеева,Т.В.Черниковская)的实验研究回答了言语活动中每个大脑半球功能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实验:完成描述画中某一事物的任务;语言的声音方面;语言的词汇组成;句法结构的感知理解;语篇的感知理解。车尔尼果夫斯卡娅是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代表人物,她研究了词汇、句法过程大脑半球组织特点,研究了隐喻和意象的理解、三段论思维和格式塔思维、韵律和语调感知,还探讨了大脑半球在感知音节时的专门化、语篇特点、复杂视觉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及其言语化、气味的感知及其言语化、个人大脑半球的类型和认知风格的相关性、双语问题、二语习得等。所有这些课题研究都是在进化论、符号学、文化学的框架下,对比儿童和不同文化代表思维的发展,这些不同的文化定位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整体世界图景,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雅可布逊、卢利亚、洛特曼等人的理论。研究证明,大脑右半球主要参与情感、语调的加工,以及加工在完整性/不完整性特征上有区别的语句,左半球主要感知逻辑重音。由她和果尔(К.Гор 2000;2001;2003)进行的俄美联合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范畴俄语心理词汇组织的问题,包括俄语为母语的儿童和成年人、俄语为外语的成年人、言语有障碍的人、言语发展存在问题的儿童。该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俄语形态规范性/非规范性的问题,研究给俄语引入新的参数——动词层级聚合体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还可以解释掌握俄语动词聚合体成分的顺序和年龄,在大脑受损伤时儿童掌握聚合体时特有的语言变化以及大脑受损伤的成年人聚合体变化特点。
梅德韦杰夫(С.В.Медведев 1996,1997)等人在人脑研究所进行了语言功能原创性研究。他和同事们(Н.П.Бехтеревая,С.В.Пахомовый,М.С.Рудас,В.А.Воробьёв)运用了大脑成像(картирование мозга)的方法之一电子照射-X线照相进行研究,研究获得了关于阅读时保证加工一些语法形式的功能区的数据,而且还获得了非能产加工句法的数据。他们还研究了注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言语加工,区分了负责言语过程特有的和非特有方面的大脑区域,探讨了大脑区域中取决于“注意”指向的积极性的转换。课题组还研究了创造性地使用言语/非言语材料活动的问题,发现了大脑不同区域的积极性取决于任务《艰巨/容易》的因素。齐斯多维奇(Л.А.Чистович )和果热夫尼果维依(В.А.Кожевниковый 从1996 年开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正常情况下和听的言语系统受不同损伤的情况下交际功能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卡洛列娃(Королева 2001;2002;2004)在彼得堡继续了言语(耳朵、嗓子、鼻子)研究,运用了新的言语实验模式研究了聋哑人听的言语和语言过程。1991年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建立了儿童言语研究教研室,负责人是采特林(С.Н.Цейтлин)。他们主要研究儿童如何习得母语(俄语)、儿童词汇创新和构形创新的语言学原因、如何习得形态范畴、儿童早期习得词汇的特点、自然习得写作能力的特点,儿童感知书和民间故事、人称代词、亲属称谓术语、空间关系以及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该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地、渐进地在加工从成年人言语中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该教研室开设了《儿童言语语言学》课程,并探讨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他们设立了儿童言语数据库基金,目的在于搜集、整理孩子及其家长对话的录音。
20世纪90年代言语信号加工的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应用促进了彼得堡大学幼儿言语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发音分析、知觉分析、心理语言学分析(Андреева и др.,1997,1998;Куликов и др.,2002;Куликов,Андреева,2004;Ляксо и др.,2001;Ляксо,2003)。研究证实了言语发展的连续性、不间断性。在研究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语言学机制时使用了不同的实验模式,这些模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对儿童言语、语言功能受损伤的言语过程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发展儿童言语心理语言学过程特点表征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对象是那些言语有障碍的儿童(Ковшиков 1994;Корнев 1995,1997,2004;Лалаева 1983,2002;Оппель 1963;Орфинская 1960)。
注释
①语言个性:人的言语理解和生成能力。
②语言意识(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反映人的内在世界、意识、思想同其外部表达形式语言/言语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关系。
Ахутина Т.В.Порождение речи.Нейр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синтаксиса[M].М.,1989.
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е И.А.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С].М.,1963а.
Выготский Л.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1996.
Горелов И.Н.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е[M].М.,2003.
Жинкин Н.И.Механизмы речи[M].М.,1958.
Жинкин Н.И.О кодовых переходах во внутренней речи//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J].1964(6).
Жинкин Н.И.Язык.Речь.Творчество[M].М.,1998.
Лурия А.Р.Язык и сознание[M].М.,1979.
Лурия А.Р. 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нейр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М.1975,2007.
Сахарный Л.В.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M].Ленинград.1987.
Седов К.Ф.Нейр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M].М.2007.
Щерба Л.В.Язык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и 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M].Ленинград.1974.
Jakobson,Q.On Aphasic Disorders from a Linguistic Angle:The Framework ofLanguage,Michigan University,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