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幸福中绽放的学术之花——一位在读女博士研究生的成长经历叙事研究

2011-03-20孙国锋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女博士姨妈经历

孙国锋

(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男女平等思想的进一步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了博士的行列,“女博士”这个词早已不是中国社会的新鲜事物。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的影响,现阶段人们

对女博士群体或多或少有一些偏见或误解。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将女博士称之为“第三种人”。女博士之所以能成为博士,必定有一定的原因,其中,成长经历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以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一位在读女博士研究生的成长经历进行研究,对影响其成长经历各因素做深入的思考,以启发人们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女博士群体。

2011年3月末的一个傍晚,我在江苏B高校首次见到了在读的工科女博士研究生阿Y。阿Y身着朴素的白色风衣,扎着辫子,一副邻家女孩模样,丝毫没有传说中的女博士那么令人敬畏。随着我的引导性提问,阿Y开始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

(一)家庭因素对成长经历的影响

“我觉得我父母没什么教育理念,可以说,他们有一颗平常心。”阿Y如是说。阿Y来自江苏,她2008年本科毕业于江苏A大学,同年被江苏B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010年直博。父母都已经60岁左右了,有一个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哥哥。父亲曾是国企的员工,母亲是私企的员工,现在都已经退休了。阿Y不认为自己父母重男轻女,她甚至认为父母有些“重女轻男”。她说:

“我的父母有点重女轻男,可能是因为我在家比较小的原因吧。如果是重男轻女的话,有了我哥哥,为什么还会生我呢?总体对男孩和女孩是一视同仁的。教育方式也没有太大的不同。我可能比哥哥还占点优势。他小时候家里比现在要贫困,饮食和上学都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到我读书的时候家里的经济就好多了。再加上我比哥哥小好多岁,父母对较小的孩子给的爱会多一些。哥哥对我也很好。”

在被问及父母的教育理念这个问题时,阿Y先是陷入深深的思索,然后很茫然地告诉我,她实在不记得父母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了。她说:

“我不大记得我从小是怎么被父母教育的了。只是记得上研究生以前,我父亲是对我是很有意见的。因为我比较喜欢睡懒觉,他就总觉得我不会好好学习。后来我读研究生了,他的态度就好些了。他不是对我放任不管了,只是不再给我太多的压力。我还算是努力,父亲就说,你自己合理安排好时间就好了。我母亲也没有什么教育理念。我的学习范围很宽松,父母没给我什么压力,对我不算苛刻。考试成绩什么的,他们管的也不是特别多。也不记得父母对我有过什么样的期待。我到B大学读研后,他们希望我以后能留在大城市,大概就这点朴素的期待吧。”

在父母以外的亲戚里,也有对阿Y的成长经历有重要影响的人,尤其是姨妈、哥哥和嫂子。阿Y小时候,父母工作比较忙,她是被姨妈带大的,姨妈是一位小学老师,阿Y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长期受姨妈关照。阿Y说:

“姨妈的女儿小时候就有些吃醋地说过,说她妈妈对她都没有对我这么好。那个姨妈是长女,对我父母都很好,我哥哥也是她带大的。她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像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想当老师,也是受姨妈的影响。高中的时候我的成绩也不是特别好,算是中上流,只是我还算努力。

我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对哥哥有一种莫名的崇拜,也很信任他,也许是因为他比我大很多,我们感情又很好的原因吧。我比较中庸,很多事感觉差不多的话,对选择不会特别挑剔,但是亲戚们总觉得我没有主见。我高考后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是我哥哥给我拿的主意。我嫂子对我也有一定影响。她在很多生活、学习和思想方面都很关心我。我们的关系很好,她就像是我的姐姐。她很支持我读书,还会给我分析问题,让我把自己想要走的路想清楚,也不是一味地只让我读书,让我考虑问题要全面一点,因为无论读到什么程度,最后都还是要走向社会的。”

在阿Y的家庭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也出现过中国家长常有的问题,比如,用其他孩子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以及偶尔的棍棒教育。阿Y说:

“我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表姐,他们经常拿她和我比。她是一个比较外向的人,比较受欢迎,我比较内向。因此我那时觉得心里很委屈,这大概会对我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其实我的成绩比她好。我父亲还觉得我是个女孩子,应多干些家务活。邻居家的孩子,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比我能干家务活。但我母亲不怎么要求我干家务,认为我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

在我成长的经历中,也有些不太好的记忆。可能是因为我爸当过兵,对人很严格,再加上他不善言辞的原因吧,我小的时候他偶尔也会动手打我,有时候就是因为我做错了很小的事情,让他生气了而已。”

从阿Y对家庭的叙述来看,阿Y的家庭生长环境比较宽松,父母和其他亲戚在教育阿Y的问题上,心态比较平和,使得阿Y有相对自由的发展机会;包括父母、哥哥嫂子、姨妈在内的亲属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给予她很好的关怀,使得阿Y有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虽然阿Y的父母也有个别教育不当之处,但是整体看来,阿Y的生长家庭环境还是很好的。

(二)学校因素对成长经历的影响

“现在想想,每个上学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人能在校园里照看着我。感觉我永远离不开人的‘监视’。”阿Y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显现出幸福的表情,很明显,她喜欢这种所谓的“监视”。她说:

“小学的时候,一直受到我姨妈的照顾,周围的同学还很羡慕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这样的话吃饭可以在学校里吃,还能经常到办公室里玩。小学以后,在各个求学阶段,总会有一两个沾亲带故的哥哥或姐姐在同一所学校里照顾我。”

阿Y,虽然是花钱上的好高中,但是她对自己的求学经历整体上还是满意的。尤其是高中时期的经历,最令她难忘。和许多学生一样,阿Y也有些偏科。她说:

“初中时,我的成绩一般。那时,我升学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中等水平的高中,一个是中上等水平的高中。我的成绩也不算好,因此我的初中班主任希望我去一个中等水平的高中。后来我没有去,我去了一个中上等水平的高中,是花钱去上的。我需要有更多的压力推动我好好学习。

对我最有影响,记忆最深刻的求学经历就是高中时期了。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因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目标就不是很明确了。那个时候虽然忙,但是感觉很快乐,学习的节奏感比较明显,学习方法固定,结果也可以预料到。当时我高考时江苏是3+2模式,我选择了化学和生物,没有选择物理。我觉得化学和生物要比物理更容易些。”

“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我本科时的我的导师M。”在阿Y的记忆中,这位老师在各个方面都给她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她至今对这位老师仍然非常感激。她说:

“我本科的院校在大二或者大三就实行导师制,需要双向选择导师。我就试着和M老师取得了联系。在仔细考察了我的学业成绩和平时表现以后,M老师决定做我的导师。他对人非常好,还记得我第一次去找他时,他怕我找不到他办公室,专门到电梯口等我。从此,我就在他的指导下做实验了。他为人和善且风趣,大家都很喜欢他。M导师心很细,记得我08年到B校来复试时,他还专门提醒我注意安全,我当时是觉得他的心肠太好了。我本来报考的是A校的硕士研究生,可惜成绩差了一点,经过调剂来到B校,不能再接受他的指导了。”

“我对朋友还是很挑剔的,交心的朋友不是特别多。”阿Y的性格不错,但是对朋友的选择还是比较挑剔的,她在学校中也经历过人际关系不太好的阶段。她说:

“其实我本质上是个老好人,对人很好的。但是因为我性格内向,虽然一般朋友多,但是关系好的比较少,对朋友还是比较挑剔的,交心的朋友不是特别多。我认为如果自己对别人好的话,别人自然也会真诚地与自己相处的。

我刚到B校读研时,有些不适应。周围的同学,或多或少在B校都有相识的同学或朋友,遇到什么事情也好商量,有想不开的事情也有倾诉对象,而我来之前一个人都不认识。因此,研一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怎么去实验室,感觉那里是别人的世界,我融入不进去。后来大家渐渐地熟悉了,我和周围同学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往。这样,大概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适应,我才慢慢融入这个新群体。”

幸福的阿Y几乎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被亲友的爱笼罩着,这使得她在学校的成长经历多了几分温情;阿Y对朋友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有自己独到的交友方式,不会因寂寞而特意与人交往;学习方面有很强的上进心,对自己的情况很了解,很有主见,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对自己前程的期待和计划;阿Y很幸运地在本科阶段遇到了自己喜欢的老师,这给她一生的成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对成长经历的影响

社会因素似乎对阿Y的成长经历影响不大,她说:

“家乡的风气是很好的,对我的读书和发展有促进作用。我的故乡自古就很注重教育,崇尚读书。学校里对学习抓得很紧。有些女性亲戚认为,我一个女孩子,要那么高的学历不太必要,甚至会影响嫁人。我村里的人,听说我读博士了,觉得我是很了不起的。其实还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我的个性比较独立,而且高中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因此,家乡人的观念对我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虽然阿Y认为社会因素对她的成长经历影响不大,但是从她对家乡崇尚读书的环境的描述来看,家乡的文教之风对阿Y成长为博士研究生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个性因素对成长经历的影响

“我认为我是很独立的一个人。”阿Y对自己的个性总结得很干脆,在谈到“个性”这个话题的时候,阿Y显得格外有兴致,她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她说:

“现在,我一般有什么事情也不会跟父母说,因为很多事告诉了他们,他们也解决不了,还不如自己解决。跟他们的交流沟通也不是很多,就算是说话,也只说一些表面的问题,并不深入。我的习惯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私事,有的事情,我即使愿意告诉好朋友,也不会全说的,只会说一部分。

我读博的原因,除了不愿意换导师以外,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我不知道自己以硕士的身份走出校园后能干什么,能读博还是读博吧,但我也明白早晚还是要走向社会的。直博还可以不换导师,而且能节省一年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阿Y选择了读博。现在阿Y父母的条件也还算可以,而且他们也希望阿Y读,阿Y的哥哥早已工作,只有她一个人读书,父母的压力不大。阿Y对于自己的“博士女”身份是这么看待的:

“我对自己的博士身份也没什么顾虑,我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是硕博连读,所以发表文章的要求是很高的。现在,博士并不少见了,整体水平也大不如以前了,读博士听起来很牛,其实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厉害。以后干什么工作还是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的。

我周围有女生认为女生不如男生,尤其是读研阶段的,女生事儿挺多的,不如男生能干。我听了就不舒服,她们自己也是女人,怎么就看不起自己呢?”

阿Y承认男女两性有差异,女性在一些方面有先天的劣势,但是她并不认为女性一定不如男性。她说:

“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感觉到作为一个女生有什么很明显的优势或劣势,不觉得有什么性别差异。其实我也能理解,女生在物理等方面整体是不如男生,而且两极分化,要么成绩特别好,要么很不好,而男生整体分化不严重。

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想干什么事,就不顾什么困难和其他人的看法,因此,平时对性别问题几乎没怎么考虑过。有时候,我感到,女性在一些领域还是很有优势,很受欢迎的,比如那些需要耐心的工作。但是我也发现,很多领域里,即使女性占多数,拔尖的还是男性居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不能就此认定女性不如男性。”

“我还没有确定的男朋友。我的恋爱观比较执著,我喜欢青梅竹马的感情,因此,错过了不少机会。”阿Y的爱情观有些浪漫主义色彩,她说:

“现在我在读博,工作未定,而且有些男性的确顾虑女性的高学历,因此我找对象也是不容易的。我的‘自然条件’还算不错,也给一些男性带来了额外的压力。靠别人介绍也未必可行。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吧。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还是有个人陪着比较好。”

阿Y的个性很鲜明:她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最后得出理性的结论;她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人做事,不受世俗的干扰,但是又能结合社会大背景确定自己的目标,使得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至于偏离现实。在读博原因、性别观念、婚恋观等方面,阿Y的叙述都能显示她是一个有想法、个性鲜明的青年学子。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阿Y始终面带微笑,坦诚地与我交流。访谈不时因阿Y与远处走过的同学打招呼而中断,但每次中断后阿Y都能从容地再次把思绪拉回到访谈过程中。躲在镜框眼镜后的两只眼睛虽然不大,但是显得格外有神,格外睿智。在五月进行的第二次访谈中,阿Y的表现仍然如此。这位女博士研究生的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随和,那么洒脱,那么自信。她是一个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中都获益匪浅,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作为女博士群体中的一员,阿Y的成长经历和现实中的表现也许能使人们对女博士的形象有更理性的认识。

[1]裴娣娜.教育科学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克兰迪宁,康纳利.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玛格丽特·W.马特林.女性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女博士姨妈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牡丹女王的姨妈
我是彻底“裸婚”的女博士
女博士还是和男博士结婚的好
女博士在家里首先得还原为一个女人
解读《女博士》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