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1-03-20谢慧芳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案例

谢慧芳

(西安工业大学 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堂是培养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在党的“十七大”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被写入思政教材,一门内容和体系焕然一新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应运而生,从2008年开始在各高校普遍开设,目前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概论》课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又全面而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探索的一系列历程,而这一切都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中国的国情、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另外更是包含了对中国现代国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的介绍,有着庞大而丰富的体系。介于该课程的重要性,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对《概论》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我也亲身参与到了学校的《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之中,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该课程的一些体会。

一、《概论》课程的宏观性、时代性与实用性

政治理论课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的灌输,其实,政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在于人群的社会生活,而且是人类追求精神和道德取向的一种探索,其中最本质的问题诸如社会、国家、民主等基本的问题,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不断孜孜以求和力图超越前者的美好向往。于是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看来,政治学应当是一切学问之至善。既如此,我们就应该知道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传播政治理论,更不是把政治理论强加于人,而是让受教育者结合中国的国史、国情,认识到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原因,认识到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作出方针、路线和政策的现实依据,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政治问题,形成独立、全面、客观地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而从中外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我们对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必须坚持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而且要以学术性统领意识形态性,让意识形态性寓于学术性之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涉及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社会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贯穿其中,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而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论述;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作为实践重点,结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解读;联系时政和国际、社会现状,探索社会民主制度改革、国家重大政策和国计民生的相关问题——所以该课程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很强的实用性,任课老师要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广泛涉猎,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和提升,上升为一种宏观的认识,这其中也融入了教师自己的理解。那么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的同时,既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又从教师的讲授中体会到了政治理论和政治精神的内涵。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政治理论课同时成为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时代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最终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教师一方面的主导作用是不够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过去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传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时代需要,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全社会的教育理念不断发生变化。在《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也应该体现出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其真正自觉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以主体的身份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思考,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挖掘出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力,并将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体现出来,让学生在政治理论课上真正有所收获——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得到锻炼与培养,更塑造全面的人格。

二、多种教学手段的探索与运用

(一)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

专题教学法则是指针对难点、重点、热点、焦点和考点设置专题,从一个问题出发,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结合历史、时政和社会热点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剖析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与背景,为学生展示出认识问题的思路与过程。

《概论》课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内容丰富,为实行专题和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教学不拘泥于原来的教材体系,突破原有的章节和框架。不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专题教学法,都是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而设置的教学方法,属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这两种方法都非常适合《概论》课的教学,而且在目前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良好素材,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都是与学生耳濡目染并与之休戚相关的问题,通过讨论与思考,能够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案例和专题的设置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当结合章节体系的教学,做到既尽量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又不可生搬硬套,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案例和专题,使其充分发挥实效。

(二)多媒体教学的使用

针对工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较少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习效果,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授课中使用了这种方法。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研室将多位教师的课件和教学大纲进行了统一的整理,汲取了每位教师的特长,把众多的经典个案汇集起来,加入了充分的材料和案例,形成了一套水平较高且行之有效的课件,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大量影像、视频、图片、资料等素材被运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给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感官上形成刺激和感染,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和接受程度。比如,在介绍伟人的同时,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如《走进毛泽东》、《小平十章》使学生更真实、更亲切地了解伟人的生平与经历;在讲述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课程时,则可以结合纪录片《改革开放三十年》,结合安徽凤阳小岗村、“瓜子大王”年广九的故事,等等。总之,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且丰富具体,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概论》课程“精,新,实”和“加大信息量”的原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各高校对《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都在不断深入着,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了各种教学方式、手段的辅助,但形式归根到底还是要为内容服务——教师把课讲授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也只是完成了教学的一个方面,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此时更重要的工作是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启发、引导学生方面,因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提高教学实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要让当代大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自立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并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充分融入每个学生的观念之中,最终形成独立化、个性化和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格品质。

注释:

①屈宏,荆蕙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学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1]屈宏,荆蕙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案例教学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陈文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