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是科学的概念吗?
2011-03-20吴玮厉益
吴玮厉益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并不仅仅是落后文化遭到侵袭和侵略的 “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他倡导以全球性的、历史性的眼光看待文化帝国主义。科学不仅是一种智力上的探索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过程。把科学纳入到人文的角度来解释就会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特性。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文化帝国主义”和“科学”,我们不得不再问:文化帝国主义是科学吗?
一、如果科学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是科学概念吗?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概念系统,具有理性和思想的外在形式,所以说科学是一种精神,是思想的、观念的、理论的和主观的。科学不仅受哲学、宗教等文化的影响,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因此,下面分别从科学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帝国主义。
(一)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我国,工具书大都这样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写道:“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照原则而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叫做科学。”①
文化帝国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世界进入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产生出来的。它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解释源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动荡和心理信仰的危机,西方社会从思想到现实都出现崩溃的迹象。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最初见于文学批判,在对西方社会文化现状进行挑战和批判的同时,对社会现代性中的人性、理性发出挑战。其实就是对现代性的反叛,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在后现代国际社会里,世界将建立起各文化互为朋友身份的、积极的集体认同,最终导向的是建立在非暴力、自愿、自律、互信、协作基础上的“多元安全共同体”,②文化帝国主义也就是带着这种理想状态抨击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主义现象的。后现代主义衰落之际,通过反思西方对东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思潮,表达出一种反殖民性、非殖民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原殖民地区,他们以人类解放为宗旨,从文化的角度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大加抨击,解释西方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以及世界霸主美国的文化输出政策。
汤林森在《全球化与文化》中认为帝国主义是悲观式的建构,他引用乔纳森·弗里德曼的话:“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化帝国主义话语,倾向于把对全球化最初批判式的接受放在文化领域之内来看待,把这样一个过程看作是帝国主义等级制度本质的一个方面,即特殊的中心文化逐渐建立起了霸权,美国人的价值观,消费商品和生活方式在四处扩散。”在这本书中,汤林森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中心主张很简单:“就是某些主导文化威胁要覆盖掉其他更为脆弱的文化。”,但是人们把它与现实结合就引申出了错综复杂的一整套概念。③
这样说来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而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通过各种思想的融合,并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变化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这方面来看,文化帝国主义确实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二)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
前苏联科学家拉契科夫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活动和社会体制、科学的社会作用的视角给科学概念进行了界定:“科学是关于现实本质联系的客观真知的动态体系,这种客观真知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活动而获得和发展起来的,并且由于其应用而转化为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④既然说科学是社会的直接实践力量,那么文化帝国主义是否也是如此呢?
文化帝国主义的有关论断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大加批判。这种对于现实的不满转化成一种思潮,分析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第三世界的文化角色,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文化影响。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利用这些在文化方面“侵略”的事实抨击资本主义,揭露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新一轮扩展。这样的精神力量在第三世界是急需的,特殊的历史条件需要受害者站起来,为反霸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将文化帝国主义作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一种话语。
第三世界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也不处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所以当西方先进文化如潮水般涌入时,第三世界只能被动接受,甚至依赖。这种依赖,以及民众心理盲目的崇拜,加上不同意识形态的潜在冲突,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民族性的丧失。所以第三世界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冲击必须找到正确的文化策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⑤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有必要以一种新的国家主义来对抗这种文化侵略,但绝不是指仇视外国先进文化的国家保守主义,而是一种将自己国家的状况国际化的开阔胸襟和气度。⑥文化帝国主义试图重新界定文化象征的过程,使民族、文化或团体成为话语的“主体”和心理认同的对象。⑦这种实践力量一度狂热化,民族主义者大量翻译甚至改译萨义德的《东方学》,使这本书增添了浓烈的反西方色彩,并将萨义德当做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代表东方抗争的文化斗士。为此,萨义德在这本书1995年再版时,补写了一篇很长的后记,说明自己的真实意图:不是一部宣传恐怖仇外、侵略性的东方种族主义的书,而是强调文化多元主义,批判西方坚持东方主义立场的书。⑧
这样看来,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要激起先进与落后的论战,它只是要指出世界文化中的关系问题,批判一些可能导致“帝国主义”的因素,其宗旨是要使落后地区的文化从束缚中走出来,真正进入多元共存的后现代世界格局中。因此文化帝国主义还是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它是科学的概念。
二、如果科学“价值中立”,文化帝国主义还是科学概念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他的《“伦理中立性”在社会科学和经济中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价值中立性”的概念,并把它视为科学的规范原则。他认为:“一门经验科学,并不能教人应该做什么,而只能告诉人能够做什么,或在特定情况下人想要做什么。”⑨罗素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⑩
文化帝国主义何尝不是在表达感情呢?它是配合着反文化运动、黑人政治与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第三世界争取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殖民运动这些带有强烈批判情绪的运动而兴起的。第三世界国家是最早展开文化帝国主义批判的国家,他们讨厌透了西方国家再次利用文化为名的侵略行为。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民族主义者担忧国家的族性会就此在冲撞中消失。文化帝国主义这种明显带有西方优势,帝国主义侵略的词汇难道可以说是 “中立”的吗?
萨义德用“抵抗与敌对”来形容这种帝国主义之上的文化冲突:“一股反殖民和最终反帝国的活动、思想与改革的巨大浪潮(用葛兰西生动的比喻)‘在互相围攻中’袭击了西方帝国的大厦,向它发出挑战。但他也说到抵抗远不只是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反动,它是形成人类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其实,正如前面说的,这种抨击对立并不是要摧毁西方文化,它也是抱有理想的,即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互通有无,“趋向于人类社会与人类解放的更统一的观点”,萨义德认为 “一切文化的历史都是文化借鉴的历史”,“文化不是可渗透的……文化永远不只是拥有的问题……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共享、共同经验与相互依赖的问题”。[11]
其实,对帝国主义、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不同批判都是想要形成一个多元主义,超越国家和民族自身的限制,在全球化的基础上相互渗透、包容,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理想,也是政治经济的美好设想。换句话说,这样的理想也就是在承认了西方的优势的条件下的文化对策的前提下,第三世界在全球化冲击中的自我保护的理论对策。
这样看来,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并不是 “价值中立的”,它有着浓厚的批判现实、理想化的色彩,而且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学者的理解可能也有所不同。所以文化帝国主义在这方面并不能称得上是科学。
文化帝国主义引出许多争论,对全球化浪潮之下国际文化冲突、对立,以及上升到政治经济方面的“西方主导”、“美国霸权”都有涉及和讨论。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文化帝国主义对非西方落后文化如何应对冲击,以及两种社会水平共处给出了解决对策,是有很多现实意义的,但是对于它是不是科学概念这一问题,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科学性要区别对待。
注释:
①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
②关于后现代主义,内容参考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③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6-117.
④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1984:43.转自吴海江.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⑤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理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进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以外,主要对第三世界战后殖民主义文化进行研究.
⑥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15.
⑦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前言):5.
⑧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7.
⑨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1.
⑩罗素.科学与宗教.商务印书馆,1982:123.
[11]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三联书店,2003:277,307,309.
[1]汤林森著.冯三建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三联书店,2003.
[3]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7]吴海江.文化视野中的科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