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心理学效应谈习作兴趣的培养

2011-03-20吕小红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学习作效应

吕小红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江苏 泰兴 225411)

心理学效应即在环境影响下,由心理活动产生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人类心理行为效果机制及现象,是与心理学有关的规律现象。随着心理学的深入推广,心理学效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此谈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教师越努力,学生越怕“学”,多数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作文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如何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段的习作目标不难看出,无论是低年级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还是中年级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或者是高年级段的“懂得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都把学生的习作兴趣放在首要的地位,“兴趣”是起点也是终点。如何利用心理学效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

一、从“登门槛效应”看习作目标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劝人们在房前竖一块“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的居民区仅有17%的人接受;而先在请愿书上签字,再竖牌的居民区有55%的人接受了。实验结果表明,后者这个小小的“登门槛行为”,对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实验就是著名的“登门槛效应”,它反映出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轻、避难趋易的心理倾向。因此,根据“登门槛效应”,教师在制订习作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习作能力,制订有层次的、具体的,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习作成功的喜悦。应将远期习作目标和近期习作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三,遵循“登门槛效应”,我将习作目标设计成这样几个:(1)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这一目标是学生二年级就已经掌握的本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没有难度。(2)补充几种小动物,画上去,并给这幅画添上漂亮的颜色。这一目标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会画出不同的小动物,为下面的写作提供具体生动的素材。(3)把观察到的景物先写下来。这是将目标1落实到位。(4)学习例文的方法,再写一写自己添上去的小动物,使表达更生动。最后这个目标是本次习作的重点所在,指导孩子在例文的指引下学会描写小动物。孩子们描写的是自己画的小动物,当然有话可说。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槛”,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轻松地达到了本次的习作目标。

二、从齐加尼克效应说作文指导课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正在完成工作的一组实验人员不断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让另一组人员顺利完成全部工作。结果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个实验结果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作文,就是语文学习中令学生长期紧张压抑的“罪魁祸首”。作文指导课,教师往往偏重讲授习作的方法、技巧,在学生习作之前提上很多条条框框,力求讲“深”、讲“透”。殊不知,教师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他们的童心、童真、童趣。学生在教师的“详细”指导下被动地完成习作,久而久之,他们对习作完全失去了兴趣,只为迎合老师的“口味”交上他们的作业。日复一日,学生的习作负担不断加重,习作兴趣也消失殆尽,长期处于这样的紧张状态之中,学习效率自然会下降。

受“齐加尼克效应”的启发,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应打破以往的习作指导课的模式,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1.建立单元作文教学意识,减轻习作负担。

教材的每单元的训练重点明晰,把握好每单元的习作目标,由“片”到“篇”的推进整合训练,既可减轻学生的习作负担,又不失为扎实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是介绍身边的小能人。《人类的老师》一课的第三段从人类遇到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训练。在学完《最佳路径》这篇课文时,布置学生为“最佳路径”撰写颁奖辞。从两次片段练习中学生学到了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单元作文练习的时候,只要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就能出色地完成写作,达到整个单元的写作目标。

2.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作文是主体情感自觉倾诉的产物,写作冲动来源于自身,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创设快乐的习作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很重要。如果情境创设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从而让学生逐渐地喜欢上作文,学生也就不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了。另外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心情愉快,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内心的独特感受也可以尽情地表露。

三、从赫洛克效应谈作文评价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他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提高。

根据赫洛克效应,我们联系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后,及时对孩子的进步进行反馈评价,避免毫无目的地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这样能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二是教师在写习作批语时,赏识的话语效果优于训斥的话语。也就是在习作批语中,多表扬、少训斥。三是在讲评习作时,适度的表扬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效果好。依据赫洛克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在教学中制订了一份作文评价表,从几个方面,如“书写规范、整洁、错别字少,标点符号正确、语句通顺,能根据需要分段、有详略,内容描写具体、生动,文章有真情实感”等用不同数量的星星表示作文的优劣。这样做不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评价,而且减轻了教师费尽心思去编写批语的负担,学生也能从表格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明确下次写作的注意点。

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猜你喜欢

心理学习作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