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词在教学中流淌美的音符

2011-03-20马振宝

文教资料 2011年3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首词古诗词

马振宝

(徐州市铜山区大彭镇中心中学,江苏 徐州 221150)

当代的中学生都生活在“七色阳光”之下,不仅仅是“我想唱歌我就唱”,而是对歌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教师压制他们的这一天性,无疑是不明智的选择,如鲧治水,越堵洪水越泛滥,应当像禹治水,进行疏导,最终把水导入大海,根治水患。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喜欢唱歌、喜欢流行歌曲这一天性,把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知识瑰宝,是文学知识的精华,韵味十足,读来朗朗上口。可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是很牵强地讲述,很难让学生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很难理解作者美丽而复杂的情感。水平不太高的教师,有时会把诗词讲得兴味索然,学生听起来也枯燥乏味,那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呢?

精心挑选与所讲的古诗词相关的流行歌曲来贯穿于教学之中,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举措。因为诗词与音乐是同根同源的,是相辅相通的。多媒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古诗词的讲解可以更好地与音乐结合。音乐能触发人的感情,也能借曲融情。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能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与价值观,更好地步入古诗词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与苦闷徬徨。进一步使学生读懂古诗词,走进古诗词,从而实现学生与创作者的心灵交汇,让学生与诗人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讲授《诗经》名篇《蒹葭》时,我播放了一代歌后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琼瑶词、林家庆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青青,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悠扬的乐曲声把学生带进了凄丽迷茫的意境中,作者所表达的缠绵悱恻、独自彷徨的种种情愫,不言自明。学生通过聆听乐曲很好地理解了诗歌内容,把握了诗歌情感,极易认同诗人那种难以割舍的真挚情感。然后结合词句,疏通大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第二次播放《在水一方》,让学生对照所写内容,提炼观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不仅仅是一首情诗,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悲苦与无奈,是一个超脱者对苦难现实的斥责,是一个无奈者对寂寞人生的感怀。一古一今,异曲同工,收到了互相参证、互相融汇的效果。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纯天然的原生态情歌,让学生深刻领会爱情的美好,借以树立高尚纯洁的爱情观。通过现代流行歌曲白话歌词,就把晦涩难懂的古典诗歌演绎得通俗易懂,学生在优美音乐中,真正领会了诗的内涵。

再如讲授苏轼流传千古的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本词所表达的作者复杂情感,学生很难领会,更不易理解词的绝妙之处。教授时,我插入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王菲是当今学生最为崇拜的歌星之一,这也为教授这一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她的哀婉绵长、柔情似水的声音,把作者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光如雪,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如意,在月圆时倍加思念分别七年的弟弟——苏辙。词人举杯望月,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借助感人的音乐,学生领会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企望天上的纯洁,可是天上和人间没什么区别,同样也有无法改变的缺憾。适时播放此歌曲,就容易让学生随着音乐,感悟到词人惆怅痛苦的心情,似乎看到作者在月光照着华美的宫殿,照着雕花的门窗景象之下,难以成眠的思亲之情景。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这首深情而感人至深的歌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词作者的凄清、冷落、孤独与徬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要健康常在,就可以千里共赏一轮明月,共同寄托相思之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佳作。通过流行歌曲辅助表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由幻想游仙、超脱凡尘,转为热爱人世生活的过程,更能体会出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缺憾而仍然豁达乐观的精神。这首词通过音乐诠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它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美的原因所在。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会背诵这首词了。学生明白了根据此词谱的歌曲成为当代红极一时的名曲的真正原因——那就是词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学生真正学会了欣赏中国诗词这一无与伦比的艺术奇葩。

流行歌曲在教学中的引用,要灵活选取,可以是同名之歌,也可以是异名之曲。只要引用得当,都可以促进诗歌情感的理解,达到培育高尚情操的目的。这正是音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引导功用。讲授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我们播放与这首词异名之曲——《月满西楼》,帮助学生步入诗境。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由当代著名歌手卓依婷演唱,她的磁性、忧伤、抒情见长的嗓音,对我们讲授这首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让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再辅之以描述一位古装女子,手持罗扇,独倚窗前,望眼欲穿,只为守候回家之人。整个歌曲朴实清爽,蕴含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符合,实乃天然之作。这首词主要是写作者热切的思夫之情,它反映了初婚女人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李清照牵挂外出的丈夫,面对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不免触景生情,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雁传书信,只能暂得宽慰,但消除不了她对丈夫的无限相思。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李清照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也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伤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温情的、纯洁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大不相同。作者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无病呻吟之成分,既像蓝天一样纯净,又如清水一样的明澈,落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大相径庭。她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爱情方式,让学生很难领悟,而流行歌曲却对学生真正领会作者的复杂情感起到了启迪作用。这首词在通俗中多用对偶句,浅显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这也成就了《月满西楼》这一首著名歌曲。学生在这美妙的歌声中自然而然会背诵这首词了。

杨慎的《临江仙》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与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词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是教师用语言所能说明的。而借助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对我们解读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他那雄浑而深沉的音调,为我们展现出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随着沧桑而动人心弦的乐音,一种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尔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钟情于春风秋月,在把酒举杯的谈笑间,去追求一份宁静与淡泊。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是具有淡泊超脱襟怀的隐士。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词人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及看尽红尘的豁达和淡泊超脱的情怀。如果没有音乐辅助,学生是不易把握和领会的。有了歌曲的感染,学生就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古诗词的桂冠上那最绚丽的光环。

流行歌曲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含义的 “利器”,是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依托,是引导学生步入诗词意境的有力媒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又一良策。流行音乐引入古诗词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利用多媒体设备优化诗词教学结构、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丰富诗词教学内涵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音乐与古诗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优美的歌曲离不开精典的古诗词,而音乐又能表现出古诗词无法用语言表达出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恰当运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之美,而且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古诗词这一知识瑰宝、这一民族精粹。这一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真正读懂古人之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更使古诗词教学到处流淌着美的音符。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首词古诗词
改革开放以来流行歌曲的正能量表达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