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思考
2011-03-20滑芳
滑 芳
(红河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蒙自661100)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思考
滑 芳
(红河学院 音乐学院,云南 蒙自661100)
教学设计是组织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如何合理、有逻辑地设计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依托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度分析,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设计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高师视唱练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上一定要“有去有回”
一堂课上的好坏,要看教学设计是否有逻辑性,是否能将教学内容前后联系,每节课里是否都有一条主线,并能否突出重点。而不是知识面过多,教学内容上“有去无回”,没有关联。教学设计中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的内容,甚至还有与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舞台表演相通的内容。在设计中将这些点,通过“有去有回”这条主线联系起来,点线结合,将知识点像穿珍珠一样,用一条线完整地串联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二、教学内容“有去有回”的合理性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有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
将节奏、和音、旋律三位一体进行设计,能够将视唱练耳课中的技术训练完整地体现在一个内容里。教学中技术点保持在3—5个,更多的内容侧重怎么练习、怎么完成“有去有回”的设计。将三个点(节奏、和音、旋律)和两条线(和音、和声连接)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和声里提炼出我们想要的和音的问题,从单个过渡到连接,再过渡到和声;在和声中发现旋律;在旋律中体现节奏。在三个点和两条线之间完成“有去有回”。
(二)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去”、“回”。
通过固定的内容来设计 “去”、“回”。每一课怎么设计,根据内容抓材料,以内容作为第一考虑要素。思考内容上有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次序,以时间的划分通过图表的方式,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出来。横向以内容为主(和音、节奏、旋律、听辨……),纵向则是以时间为单位。
例如,以突出视唱练耳课技术课训练为主要目的,以附点节奏为例。首先,用节奏引出本节课大的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先设计出附点节奏“去”、“回”框架,通过一个附点节奏内容来讲所有的问题。用一个内容,在各种形式里体现一来一去、反复强调。将具体的附点节奏练习,通过诵谱的形式、敲击的形式、演奏的形式等,来体会不同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如:将旋律改编成附点节奏,体会唱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将实际音乐作品中的附点节奏,通过不同的音响对比,体会听的形式下的附点节奏,等等。将一个内容反复强调,通过一来一去的过程,促使学生记住问题。
根据固定的内容设计“有去有回”,在教学设计上简洁明了。将单一的问题全方位考虑,在简单的素材中用详细的过程解决问题。
三、“去”“回”设计的要点
(一)“去”、“回”的设计要有逻辑性。
逻辑性在视唱练耳课里面表现出来——就是前面讲的内容后面一定要有反馈,抓住重点完成“有去有回”的过程。要清楚自己在前面“去”的内容,才能在“回”的部分做到前后有关系,才能在“去”、“回”之间融会贯通。
“去”、“回”设计的逻辑性体现在:
1.“去”、“回”的选材要直接关系到内容。
2.“去”、“回”之间要有联系。
3.“去”“回”的设计要做到目的统一,方法、步骤要直接体现目的。
这些需要在教学设计中通篇地考虑,而不是只在步骤上面体现,要注意整体的逻辑。例如,以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这三个技术点为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学内容已经有了,抓住内容来设计后面的块,使“去”“回”的设计做到目的统一。紧跟内容后面的是选材,用的是实际作品还是音响要先选出来。选用教材《国民基础视唱教程1A》中的第22条和实际音乐作品《国歌》。这两首作品包含了教学内容里的三个技术点——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对照内容来进行选材,这样“去”、“回”的选材就直接关系到了内容。选完了才能有方法,用什么方法来练习教材中的大小三度音程、三连音和附点节奏,将“去”、“回”通过方法、步骤直接体现目的。运用横向和纵向的结合,步骤——方法——目的结合,通过严格的构思,有逻辑地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二)“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例如,大三和小三的对比;三连音和八十六、十六八的对比;附点节奏和八分节奏的对比;实际音乐作品不同版本、不同演奏形式的对比,人声与器乐的对比,等等。通过各种点、线、面、方式、方位进行对比教学,以便加深教学印象。通过对比找出细节上的不同,看清并明白为什么不同。发现问题,以便解决问题,明白技术训练的目的性所在。
对比采用的两个材料要能够关联到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精简的音乐素材中集中对比 “去”、“回”的内容。“去”、“回”的内容用“少而精”的音乐素材来对比,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直观的音乐中感染、震撼。通过对比教学来发现细节,全神贯注地体验细节。因此,“去”、“回”之间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比性。
四、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将“有去有回”的设计通过内容找到材料;合理、有逻辑地整理出步骤;用“少而精”的音乐对比前面“去”、“回”的内容;最后,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音乐的各种基本因素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完整、统一地出现在音乐作品中。所以,视唱练耳课上所有的技术性训练内容,最后也要通过实际音乐作品来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概念、音乐知识、技术训练通过对实际作品的理解、体现和再创作完成学习目的。
所以,使学习内容有效回到音乐中,是完成“有去有回”的最好方式。经过这样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
因此,在视唱练耳每节课里实际作品一定要有,哪怕实际作品里八个小节只有一个小节属于本节课节奏、和音、旋律的内容也可以,重点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引用到实际作品中,解决在实际作品中,回归到音乐作品的整体中去。
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完成“有去有回”的方式如下:
1.在材料里体现内容。通过实际音乐作品反馈技术训练,先实现“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节奏、和音、旋律三大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完成“有去有回”。
完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不仅存在于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授课环节中存在。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并更大地作用于实际作品。
2.实际操作——通过实际音乐作品的其他表现形式完成“有去有回”。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我认为这里的声音指的不仅仅是听到的声音,还可以是将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再次通过“声音”或其他形式反馈出来的声音。所以完成“有去有回”方式不仅仅是唱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弹、唱、练、写、跳(跳舞)、演(表演)等多样的形式来完成。用更多的表现形式丰富、完美“回”的环节。
例如,弹唱,自弹自唱、钢琴伴奏、分声部弹唱、分乐器弹唱;唱,表演唱、独唱、二声部唱、合唱、加钢琴伴奏的唱、无钢琴伴奏的唱、有音名的唱、带唱名的唱,等等,用不同唱的方式表现出完整的实际性作品;跳,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演示,可以是舞蹈出多个声部的律动,舞蹈出各个声部的节奏,舞蹈出旋律声部的进行风格,等等;演,加入“音乐”——根据作品的风格,全神贯注地体会实际音乐作品中每个细节上的感受(呼吸、语气、语调、音乐进行的张力,方向感等),通过实际操作,在舞台上完成“有去有回”。
音乐的美来自音乐本身,发挥创造性思维,用可以想象到的各种方式来完成“有去有回”。以技术为依据,先理性分析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再用感性的方式通过实际作品完成“有去有回”。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中应以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为主线。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是组织好高师视唱练耳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良好地体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从最初的设计,到一堂课的完成,都要将“去、回”的问题合理、逻辑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整个授课的教学设计,让教学内容的“有去有回”在各个环节中体现,并作用于各个环节。将高师视唱练耳课堂上的技能培养作为一种手段,真正为高师各科音乐教育服务。
[1] 斯提芬.戴维斯著.音乐的意义与表现[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 陈雅先著.视唱练耳教学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3] 傅利民编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 .上海音乐出版社.
[4] [日] 高萩保治著.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