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小青小说语言研究

2011-03-20范耀中

文教资料 2011年6期
关键词:范小青瑞云老汤

范耀中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使用吴方言的人口仅次于北方方言,吴方言具有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苏州方言是吴方言的代表,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甜糯。苏州话的特点是语调平和、语速和缓、抑扬顿挫。尢玉琪在《三生花草梦苏州》中写道:“吴音,自古称为‘吴侬软语’,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尤其是姑娘们讲话时的发音,一波三折,珠圆玉润。据外地人说,即使她话已讲完,而仍有余音袅袅之感。因此流传着‘宁可与苏州人相骂,不愿与宁波人讲话’的说法。”[1]46正是苏州城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塑造了苏州人儒雅细腻、和缓悠闲的性格,也造就了范小青小说文本中的苏味语感和独具特色的 “絮语体”风格。

一、“苏味”语感:营造婉转的情致

以创作具有浓厚苏州地域特色作品而蜚声文坛的范小青,就其作品的整体语言氛围来说,极具苏州地方特色。阅读其作品,很容易让人沉浸到“苏州”的味道中去。这种独特的苏味语感,不仅表现为整体叙述风格上呈现出的委婉细腻,还表现为遣词造句的细致生动、节奏语调的和缓轻柔。如《瑞云》中开篇的几段文字:

瑞云是瑞云好婆在厕所里捡回来的。

从前瑞云好婆大家都叫她吃素好婆,因为她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开始吃素敬佛。

后来吃素好婆把瑞云抱回来,又后来大家都接受了瑞云,大家慢慢地就把吃素好婆叫做瑞云好婆。

所以应该说是先有了瑞云才有瑞云好婆的。

其实瑞云从前肯定不是叫瑞云的。瑞云不是那种裹在蜡烛包里被丢掉的小孩。她被抛弃的时候,已经有三岁了。[2]207

作者介绍主人公——瑞云名字的由来,从瑞云好婆说起,娓娓道来,节奏上不紧不慢,文字清新隽永。结构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前面四段一句话作为一段,没有多余的介绍性文字,营造了一种回味悠长的效果,引人玩味。

在范小青的文本里,即使叙述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处地方,她的描叙语言、叙述语调,也必定是独属于苏州的。这种语言层面上的独特的苏州味道,最根本的是来自于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对作家潜移默化的薰陶与渗透。苏州地域的文化精神不仅深远地影响着范小青的思想性格、写作个性和审美取向,为其作品披上浓厚的苏州地域色彩,而且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

范小青小说语言中“苏味”的产生,除了苏州地域文化的长期熏陶外,还有一个历来为评论界忽视的重要因素——苏州评弹。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是吴方言的代表,最大特点就是 “软”、“柔”、“甜”、“温”、“糯”。这种方言孕育了三朵艺术之花——昆曲、评弹和苏剧。其中,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约有四百年历史,演出时都用吴语,“苏州评话又称大书,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有说无唱,演出大都为单档(一人)。演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苏州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有弹唱,以说表细腻见长,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唱时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悦耳动听”。[3]56苏州评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形式轻便,音乐动听,说表生动传神,内容引人入胜,不仅深受江浙沪一带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了作家们的偏爱。范小青在谈到苏州评弹的时候表示:“我对苏州评弹与评话的关注决定了我的小说的语言特点。”[4]175范小青诸多小说的语言都带有明显的话本与说书人的意味,典型文本有《顾氏传人》、《少爷汤米》、《瑞云》、《真娘亭》等。

短篇小说《少爷汤米》,以没落家族最后一个传奇人物——少爷汤米为题,作者始终气定神闲地讲述着汤家的世俗故事,颇有一种说书先生悠游自得的风度,娓娓道来。这个短篇讲述的是苏州城里曾经的世家公子沦落为一个烧开水的老工人的故事。全篇围绕“喝酒”来谈,汤家的少爷汤米从小受家仆影响,酒量非凡,这是小说中藏在文字背后的一条重要引线,却被作者不动声色地按住不表,只说这位少爷在家道中落后神秘失踪,再也没了消息。而小说的主人公老汤,曾经是名门贵族汤家的仆人,退休后当了书场的烧水工。他时常被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调侃,被追问当年豪门大户人家的情景,并质疑老汤的身份。然而,老汤一直温和地回应大家,始终不厌其烦。故事的转机出在书场请来唱评弹的两位先生那里。唱评弹的女先生小菊仙也好饮酒,且酒量不小,更重要的是她长得很像老汤当年的相好的姑娘,也是唱评弹的,唱《朱买臣马前泼水》是最好的。老汤和小菊仙在饮酒交谈中,说起过去的往事,小菊仙开玩笑点出主题:也许当年与你相好的姑娘就是我奶奶。故事讲到这里,似乎是一个很老套的寻亲访古的情节了,然而出人意料的居然在后头:小菊仙回去后打听到自己的奶奶确实曾经唱《朱买臣马前泼水》最好的,也好饮酒,但她并没有和汤家的仆人相好过,与之相好的其实是汤家的少爷,一个叫汤米的少年。

故事讲到这里,才算真相大白,原来终身平凡、一事无成的老汤竟是当年赫赫有名的汤家少爷。最耐人寻味的是,老汤是深知自己的这一身份的,却终生将这个秘密藏在心底。如果不是因为有评弹艺人的介入,抽丝剥茧,也许老汤是要继续做一个与世无争的旧日的汤家仆人了。当邻居们七嘴八舌表达惊讶与欣喜时,老汤仍然保持这一种淡定从容的气度——“老汤一脸的莫名其妙,老汤说,我怎么是汤家的少爷汤米呢。”[5]124

作者像一个说书的艺人一样,在开篇就预设了一个悬念——汤家少爷汤米究竟是谁,然后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却毫无人工斧凿痕迹。文本的叙述如行云流水,在平实琐碎的讲述中揭开谜底,水到渠成,却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

正是由于对地方民间艺术的借鉴,使得范小青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语言风貌和叙事风格:在叙事上讲究设置悬念,层层推进,结局出人意料;在语言上呈现出温婉、灵动的苏味语感特色。

二、“絮语”语言:制造回环的效果

范小青吸收了苏州方言“软、糯、甜、媚”的特点,“吴侬软语,小姑娘嘴里出来,糯笃笃,甜滋滋,软绵绵,听了叫人骨头也会发酥”。将这种神韵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增加了曲折回环的韵味,形成一种“絮语体”的写作风格。

絮语式,在女作家的作品中尤其明显,时常和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相继出现。范小青的重复和絮语使用得恰到好处,如短篇小说《人间信息》。故事讲述一个叫建一的职员在年关要债时突然遭遇意外车祸,幸免于难后,他回到家里,先后对妻子、儿子、领导、同事讲述他的特殊遭遇,重复了三次,却并不显得啰嗦,反而成为小说的亮点,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建一屡次重复他的遭遇,是因为他遭遇了一种非常态的生命体验,这让他异常兴奋,然而他的家人、领导、同事显然并没有和他一起遭遇这一事故,所以无法领会建一的复述,所以无意中就与建一之间形成一层隔膜,这层隔膜是常态的,因而显得更加悲凉。作者借助这个短篇试图阐述一个哲学命题——人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建一的每一次复述,只会愈加显得悲凉,层层递进,深化悲凉意味。

絮语式还表现在小说中大量出现“的”、“了”等字眼。“的”的使用,制造一种“过去时”语调,营造了一种气定神闲、时过境迁的从容气氛。作者借助人物语言搭建了一个徐缓优游的叙述空间,使得作品的整体气度也从容淡定起来。

一句话的末尾带上“的”,是苏州方言的特色,显示苏州人说话的闲适淡定,即使是在情绪激烈时,苏州人的语言里仍然有“的”字。如《裤裆巷风流记》中,吴克柔与乡下妻子吵架,居委会的袁阿姨来调解。面对街坊邻居的“挑拨”,吴克柔心里极度反感和害怕,却只好强作镇定,不与街坊争论,“装得作孽兮兮”对袁阿姨诉苦:

袁阿姨,不是我黑良心,同这种不讲道理的女人实在没有办法过日脚的,你们不晓得她,大队书记的千金,一向逞凶霸道的,当时我是根本不愿意同她结婚的,没有办法呀,她比我大五岁,人家全讲不相配的,她叫老头子来吓我逼我的,我那辰光年纪小,胆子也小,不敢违抗大队书记的,你们可以到乡下去调查,到知青当中去了解,我不瞎讲的,现在瞎讲也要触犯法律的……[7]41

这一段辩解的语言集中体现了苏州方言的典型特色。作者只用一个省略号结尾,句中全是逗号隔开,显示说话人吴克柔的焦急心情和急于表白的迫切心理,自然,也体现了吴克柔工于心计的阴柔个性。

三、结语

“苏味”的语感和“絮语”的风格,是范小青小说文本尤其是早期“市井苏州”系列中的典型语言特色。这种语言技巧与苏州地域文化中淡泊柔韧和雅致悠闲的文化精神对作家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无关系,对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尢玉琪.三生花草梦苏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范小青.像鸟一样飞来飞去[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3]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范小青.人间信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范小青.你越过那片沼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范小青.像鸟一样飞来飞去[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7]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范小青瑞云老汤
Effects of Eco-Friendly Carrier on Low-Temperature Dyeing of Recycled Polyester Knit Fabrics
数列问题函数“帮”
长相思·采花
文体·风格·现代性
范小青的排比句
范小青长篇小说《桂香街》描写当代世情
范小青地域文化小说研究综述
《碟中谍5:神秘国度》“老汤”熬出新味道
Submicron γ-LiAlO2 Powder Synthesized from Boehmite*
醉酒测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