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视听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2011-03-20崔帆
崔 帆
(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音乐系,江苏 南通 226000)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西方文化中,传统上并不把音乐方面的能力看作是一种智能,而视之为“天赋”或“技能”。难道音乐家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音乐家了?其实不然。每个孩子都有学习音乐的潜能。任何一个年龄阶段,他们都能展现出自己的音乐能力。
人的智力潜能与生俱在,初生的婴儿就已拥有感觉能力。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在3岁前发展迅速,是智能,以及各种心理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而0-6岁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阶段就包括在其中。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充分开发挖掘孩子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早在1967年,霍德华·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就在他的“零点项目”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这一理论改变了传统智力理论 (仅以语言和数学智能判断人的智力水平)造成的认识上的局限,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力体系——多元化智能的存在。
多元智能理论为个人才能的施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在教育中的应用则使儿童的学习空间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让每个儿童的强项智能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表现聪明之处,也都有着足以出人头地的能力,没有人是全能,也没有人是无能。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为孩子提供发挥他某些优势能力的空间,因材施教,各得其所。①
在多元智能理论当中,霍德华·加德纳教授揭示了人类的八大智能潜能:①语言智能:口头与书面表达与理解的能力;②逻辑-数学智能:推理与符号运算的能力;③空间智能:处理空间和视觉信息的能力;④身体运动智能:控制肢体完成复杂运动的能力;⑤音乐智能: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能力;⑥人际交往智能:和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⑦内省智能:自我认知和调控的能力;⑧自然观察智能:观察与理解自然界的能力。其中音乐智能的完整定义如下。
音乐智能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儿童的表现为爱听音乐,能正确演唱、弹奏,能创作简单的儿歌抒发感情。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都能表现出出色的音乐智能。
由于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这种才能。在儿童的早期,特别是4-6岁时,也就是我们说的幼儿时期,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为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注重在听觉方面的能力发挥,有的则能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或触觉能力。
通过调查报告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初学阶段,依靠听觉的作用进行乐曲的学习往往胜过读谱学习。孩子通过对老师演奏的模仿和对旋律的记忆进而掌握乐曲。
听觉能力占优势的孩子往往因为已经能够快速掌握一首乐曲而不愿认真读谱,家长和老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忽略了对孩子识谱能力的加强和巩固,就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在初学阶段识谱能力锻炼不充分,读谱的基本功不扎实。当孩子遇到篇幅较长、曲调较为复杂的乐曲时,单靠听觉记忆就已经无法完成学习了。这时,识谱慢、读谱困难等问题暴露出来了,以致于影响孩子更进一步的学习。
视觉能力占优势的孩子,往往是认知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能很快地掌握五线谱上的各种符号。因为谱子认得快,所以老师在示范演奏的时候,往往给他的不是旋律上整体的记忆,而是一个个单音。孩子对乐曲的整体性把握较差,遇到较长篇幅曲目时,背谱就出现困难。当他弹奏《哈农》这样有规律的练习曲时,只能一个音一个音地视奏,往往练习速度较慢,甚至因为音多复杂而难以完成练习。
可见,视听能力不均衡的现象是普遍的。孩子天生就存在视听不均衡的因素,抓住他们的特点,增强弱势能力的锻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提高。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音乐教育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开始得越早越好。首先在家里,然后在幼儿园,随后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中。音乐教学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儿童就能够在早期掌握音乐的基本原则。
作为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教授,柯达伊在一次音乐学院庆祝仪式上的讲话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期望:“一位好的音乐家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拥有训练良好的耳朵;2.拥有训练良好的智力;3.训练良好的心智;4.训练良好的双手。所有的四项都必须一起发展,不断均衡。一旦一项落后或超前,就一定是哪里发生了问题。”②
迄今为止,大多数学习器乐的人只达到了第四点的要求:充分进行了手指的训练。在他们的音乐学习中,耳朵、智力、心智的训练都成为了辅助项目,可有可无。其实,与其把时间全部用在手指练习上,不如在其他三个方面略下功夫,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节奏方面的基本错误不必在器乐课上改正;如果在手指尖上演奏的作品的内容和曲式已经分析;如果读懂了作品的精神实质,用理性、用心、用头脑去引导手指,就会更迅速地找到正确的道路。这比试图通过手指的途径获得精神实质要快得多。
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对幼儿音乐学习的状况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了两种值得研究的现象——幼儿群体A:可以自己独立学习新的乐曲,识谱视唱能力较强。但是一旦演奏发生错误没有自我纠错能力,对音高旋律进行不敏感,对乐句的表现不清晰……幼儿群体B:对旋律的模仿能力强,具有良好的音高概念,有一定的音乐想象力和表现力,但是识谱视唱能力差,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弱……我通过和老师同学的交流,得知这样的现象极具普遍性。其实,这些都是视听失衡的表现。
二、视唱练耳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所研究的视听平衡问题,是一种让幼儿音乐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种让所有的幼儿本身音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方式。该问题对幼儿视唱练耳教学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并且强调了其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柯达伊认为:如果不具有这样的技能:不能看谱即想象,把握“听”音乐的实际效果,就等于是音乐的“聋子”;如果手持乐谱,不能立即将所记的音乐正确无误地唱出来,那就等于是音乐的“哑巴”。不管视唱练习还是听觉训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平衡发展,缺一不可。
乐谱如同语言文字,当不了解文字的含义时,文字就是一种符号,当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时候,五线谱上的所有音符都是一种符号,只能产生与形象相对应的视觉表像,当接受过音乐训练以后,看到乐谱就如同听到了音乐。为了更加方便地表达音乐,人们对每个音进行编码,传入听觉器官相对应的是唱名和歌词传入视觉器官的是音符和音名。在认知乐谱的时候,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一些人,即使不发出声音来,也会无意识地默默在心里唱出来。所谓“胸有成竹”,就是落音之前,已经知道即将发出的声音,如有弹错,立即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这样的能力就称之为内心听觉。内心听觉是视听平衡发展的最好体现,其最高境界就是:“看即是听,听即是看。”
韩宝强教授曾经对音乐传到我们心灵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振源(乐器、音响等)—介质(最常见的是空气)—听觉系统—声音信号(音)。从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失去了前三个因素,我们就是不会产生任何音的感觉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了前三个因素,我们也可以有音的感觉,这种听觉来自于大脑对感知过音响的回忆及对音乐的想象。这就是音乐听觉表象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对表象的界定来概括音乐听觉表象的含义。音乐听觉表象,即大脑通过感觉器官听音乐或看乐谱之后,将收集、转换、分析、编码后发送过来的数据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而这种有意义的模式具有似乎听到真实音响般的效果。当能“随意运用音乐听觉表象”③的时候,就具备了音乐内心听觉的能力。原苏联A·阿列克塞耶夫在《钢琴演奏学习法》一书中也说:“人能‘听出’想象的音和记录在纸上的音,他有随意运用自己的声音想象力的本领,这种才能称为内心听觉。”没有内心听觉的人,是无法将音乐学习继续下去的。
幼儿视奏能力的提高也需要视听能力的平衡发展。
视奏的含义:一首乐曲谱面中所有符号组合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那么这些信息,在视觉或听觉的引导下,通过大脑处理,传递给手和手指,并立即在相应的琴键上弹奏出来,便构成视奏全过程。④
弹奏者在获取这些信息时不可能同时进行,而是分别按一定顺序先后读取。熟练的弹奏者所表现出来的“一下子”就弹出纵向上的多个信息,甚至能快速连续进行,即把这种获取信息速度提高到了使人感觉不到“先后”的程度。
在这一几乎同时完成的过程中,不但训练学习者对乐谱符号系统所固化的音乐织体有一种迅速归纳的能力,而且训练学习者在脑海当中快捷完成由符号转化成音响幻觉这一对应过程的敏锐能力,发展其对符号系统这种抽象体与音响实际对应关系的想象力。长此训练可以让学习者获得直接从符号系统中产生幻觉性的相应音响意象,即立体的内心听觉,最终练就用眼睛通过想象的音响来“听”音乐的能力。
幼儿在学习乐器之初,尤其在演奏一首新作品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弹一下,看一下;弹一下,顿一下;弹一下,改一下。所以在学习一首新乐曲之初,经常会听不出所以然。曲子当中只有零碎的音,没有完整的乐句和乐段。这就给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幼儿缺乏对音乐整体把握的能力,也使得幼儿每学到一首新曲子就出现不耐烦和厌恶的情绪。这样的学习方式必然会影响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和兴趣的保持。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建立准确的视奏能力是关键。
视奏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幼儿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体现。如何在演奏的一瞬间抓住乐谱上所有的信息,这要求视听能力的完美结合。
可见,视听平衡在幼儿音乐学习当中非常重要。它渗透在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最终达到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平衡发展的目的。
注释:
①王丹著.梁志燊主编.哈佛多元智能婴幼儿音乐智能开发训练.
②[匈]Borbala Sziranyi.柯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
③B.M.捷普洛夫.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④余小信.钢琴学习的“启智”功能何以真正体现.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1]梁志燊主编.王丹著.哈佛多元智能婴幼儿音乐智能开发训练.
[2][匈]BorbalaSziranyi.柯达伊理念引进中国的省思.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