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调适

2011-03-20候守慧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心理大学生

候守慧

(徐州工程学院 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调适

候守慧

(徐州工程学院 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中人际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乃至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主要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些人际交往问题,进一步探讨存在此类问题的原因,并寻求适当的解决对策,以帮助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 问题 调适对策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互动的过程。常言道:30岁前靠人力,30岁后靠人脉。人脉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在交往过程中,有的交往顺利,心情舒畅,身心健康;有的交往受挫,便心情郁闷,身心受损,产生各种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促进大学生的良性人际交往,对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一般来说,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如下。

(一)不敢交往:多为自信心不足。

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恐惧人多场合。

(二)不愿交往:多为自卑、嫉妒心理所致。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感体验。一般情况都是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容貌、经济条件、学习,等等。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也有个别学生通过自傲来掩盖自卑心理,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表现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与同学交往缺乏真诚,往往表现出排斥、敌对、挖苦、打击、疏远等心理。

(三)不懂交往:不懂交往技巧。

不了解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往中显得过于生硬,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劝说、批评、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等,很容易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也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礼仪知识,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从而影响交际质量。

(四)不易交往:多为猜疑、自我中心心理所致。

猜疑心理:是一种因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表现: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很难与人推心置腹,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同时喜欢捕风捉影,惹是生非。自我中心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忽视平等、互助的基本交往原则,目中无人,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只强调自己的感受,与同伴相聚时,不顾场合,也不考虑别人的情绪。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态度、观念直接影响子女品德的形成,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等等。有些家长甚至以影响学习为由而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动,更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这些都给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2.社会原因。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的多样性、虚拟性、丰富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挑战着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尤其对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来得及开始真正的人际交往,就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分昼夜,忘却了现实生活,影响到宿舍同学的生活,进而引发寝室人际矛盾。许多大学生为逃避现实生活,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患上上网成瘾综合症,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3.学校教育方面。

大学在学校教育上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教育计划缺乏人际交往内容,只是在德育教育中对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有一些理论上的讲解,极少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更谈不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技能指导。

(二)个体主观原因。

1.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从生理发育上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而由于大学生与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隔离,对真正的社会生活缺乏直接而深刻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极少,这些均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表现为: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自制力较差,感情冲动,情绪易变,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认知障碍。

认知是人基于客观环境对自身及周围人或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与评价。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

3.人格障碍。

人格是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谈,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去主动展现自己,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压抑自己,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造成社交恐惧。

4.交往能力不足,不重视交往“第一印象”。

要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就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就难以与人交往,更不要说成功地与人交往了。有些大学生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不重视人际交往“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是两个陌生人相见形成的最初印象)。故而,心理学角度的“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从而影响其人际交往。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对策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认识,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重视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突出人际交往内容的针对性,也可以围绕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人际交往知识讲座,充实大学生的交际礼仪知识、交往方法和技巧,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的观察,给对方作的初步评价。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根据研究得出一项结论:同陌生人首次接触时,按照SOLER模式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强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性。同时,在大学生活与人交往中记住对方的名字、给人以友善的微笑、多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肯定和真诚的赞美对方、不要与他人争辩或避免争论、善于宽容他人、学会倾听、重承诺、守时间等都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因素。如: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暄开始,之后转入中性话题: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等,而后转入双方感兴趣的、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学习、身体等,最后可随便交谈起来。

2.学会人际交往黄金规则。

所谓“黄金规则”是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样一种理性观念。孟子曰:“欲人之爱之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某些求助者常常错误地运用这一定律。他们的观念可能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要求,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因为当这类绝对化的要求难以实现时,他们常常会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等情绪。这实际上已经违背了黄金规则,构成了“反黄金规则”。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健康教育中心充分给大学生们讲解 “交往分析PAC理论”中的“A—A”交往模式,使其达到健康的交往互动。

(二)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你自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为成功交往架起一道桥梁。

2.信任。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3.宽容。

在与人交往时,应严于律己、宽容待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故在交往中常会产生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同时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4.自信。

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对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5.热情。

热情的具体表现是:面带微笑。英国精神分析家波尔比说:“微笑是让彼此更接近。”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融化冷漠的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6.克制。

(1)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但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2)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学会把自己看低一点。这样就容易与人平等相处,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当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人主动帮你想办法,当你有不足时,也会有人敞开胸怀给你指正,从而让你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3)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里就可能产生紧张、羞怯,甚至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应多创造一些与他人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调动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早日融入集体生活。

(三)正视网络。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懂得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正确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丢掉幻想,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要主动化解或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辅导,克服障碍。

(四)开展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如:各种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开设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关课程,如: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能,等等。也可通过开展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普及人际交往知识,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人员集中、领悟能力强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在2010年、2011年分别对我院各二级学院的心理信息站长、各班心理信息员进行了大学生“心灵互动”、“信任之旅”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于有人际交往困惑或障碍的学生,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所以,大学生必须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如此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1]王政挺.自由沟通:人际交往的金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桑作银,汪小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建卫.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五把钥匙[M].北京: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9.

[4]戴媛.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宋彩玲,徐传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6]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7]陈玲.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时策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0).

[8]苏连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分析[J].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3).

[9]张桂荣,赵艳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猜你喜欢

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