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李 燕

(徐州市铜山区伊庄中心中学,江苏 徐州 221128)

发现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自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一、课堂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者想要完成对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对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仅有的是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资料的支持,提供启发与帮助。历史知识独具的过去性、形象性和真实性,凸显出情境创设对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关键作用也正在于此。第一,研读课标,挖掘教材,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难点,找准发现点。“发现点”选择得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发现过程,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第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语言描述、史料研习(包括文字、图画、音视频资料)、角色扮演等,值得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不能虚假,一定要真实或相似于真实,只有情境真实作前提才能保证发现的正确。第三,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当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法,尽可能生动活泼,以引起学生的悬念、好奇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以便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勤于尝试,乐于探究。比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首先,我依据课标,结合教材把它分为三个发现点:依次是新航路开辟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各地区物种的传播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掀起殖民掠夺的狂潮。然后多方搜集和处理信息并确定分别利用图片和文字史料创设三个情境,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存在于丰富的情境之中,而且在其中得以应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补充生动、具体、丰富的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同时弥补教科书抽象、概括、枯燥的不足。最后综合史料反映的主要信息,设置问题突破口,以引导学生依靠问题线索,研究情景资料。仅举其中一例,具体如下:使用多媒体呈现两组图片材料,一组是17世纪欧洲咖啡店和非洲的咖啡传入欧亚,另一组是原产于美洲的物种在中国扎根(有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等)。问:你从以上材料获得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2.探究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在情景问题引起认识冲突的情况下,学生开始认真研习史料,思考问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会有认识的差异。教师应该预想到,并宽容和允许多种假设并存,因为此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作出多种假设并反复的自我验证,在假设无法自圆其说时,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转换思考角度,寻找知识间的合理联系,灵活地迁移知识,试图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最能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和探究,要懂得“破蛹而出”的美丽是需要过程的,否则发现教学将因为毫无发现而变得失去价值和意义。但也要善于观察揣摩学习动态,必要时给予鼓励和启发。接下来是验证假设,历史学科不可能像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一样,通过做实验,用实践来检验真理,那么只有寻找证据资料来佐证,以求得多方观点的统一性,在融合多种观点的基础上推测出合理的结论,这仍然是作出假设的思维继续,教师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以上充分的思维活动和反复的验证协商之下,学生将有付出种种努力后的欣喜发现。

3.发现、总结和提升。假设已经验证,就成为学生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学生应将结论上升为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获得的结论,形成历史概念。尽管这一结论就在书上,但给学生的感受和收获却迥然不同。

二、课堂实践后的启示

尽管发现学习可能有接受学习的影子,但它较传统教学有以下优势。

1.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发现教学则以问题为中心,注意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注重学习过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产生于问题,在发现教学中从问题的呈现开始学生的思维就已开始,自主对材料进行筛选、分析,运用各种联想、联系的思维方法进行判断,并在反复的尝试中培养意志力和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发现学习中,知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能力并促进个体发展的载体,发现知识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潜能发展的过程。

3.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于创设情境的新颖和鲜活,学生更有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索和追问中,经常发生猜测、想象、困惑、沉思,促使学生去寻找理由和证明,从而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且知识是他们付出劳动、独立思考而获得的,更有成就感和要求持续深入学习的责任感和信心。

三、存在不足

1.缺乏个性化。发现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发现教学中为学生制定了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实际违背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且部分学生不能或不会灵活准确地建构起新旧知识间广泛的联系,所以在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不适应,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现和表现的机会多被优生占据,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发展。

2.耗费时间较多。开展发现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最经典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找准最近发展区,问题的设计酝酿,都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样,发现的过程更需要绞尽脑汁,当解决问题的方向较明显时,学生会相对容易地发现结论,解决问题,当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较零散,线索较隐蔽或较复杂更有思维挑战性时,就需较多时间才能突破。

四、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个性化学习方面做得比较好,现将他们作一比较。仍然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例。教师会根据主题设计核心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有何影响?学生会带着问题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自主搜集处理资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还可能提出许多不同的新观点,新问题,实现对历史知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理论上它更适合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和错综复杂性的学习,而且建构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探索空间更广阔,它更需要相互协作,它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但目前农村学生学习条件有限,资料来源少,使建构主义学习产生困难,达不到真正的意义建构。只能利用手头有限的学习资料和有限的学习能力,从教材上得到现成的结论,但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是非常明确。因此获取的知识比较浮浅,认识不到事物本质之间的联系。而发现教学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因为有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促使学生的理解不断深入,潜能得到挖掘,素质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想找到一种包罗万象,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理想模式(方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模式(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都各有利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先进理念,勇于尝试,灵活多变,尽可能地保证课堂的最优化。

[1]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2]郑友训主编.现代中小学教学方法论纲.中国矿业大学版社.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创设情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