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林则徐与叶名琛看历史课人生智慧的传承与培养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林则徐历史课智慧

袁 静

(江苏教育学院 运河分院 科研处,江苏 邳州 221300)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都在思索一个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丰富学识,还是锻炼思维,还是以古鉴今,汲取历史智慧?

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可见,国家已明确规定,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是历史课的重要目标。我也认为,智慧与观念才是人最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我们需要探索历史人物人生智慧传承与培养的新模式。为此,我进行了专门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感受与经验,现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商榷。

特别关注、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

1.国家教育改革现状的要求。十几年的历史教学一线的锤炼,让我对历史教育的现状有了深切的体味。传承历史智慧,进行教学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需要。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历史学科越发边缘化、综合化了,历史课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同时,新课改对历史教学、对教师都提出了全新的不同的要求,其目的是让教师尽快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新需求,走出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新路子。

2.历史课最基本价值的体现。历史课开设的目的、历史的功用、史学普及的价值等,均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历史课开设的基本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着眼于历史课教育功效的研究,探寻实现历史课教育功能的最佳途径。

3.学习主体——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需要。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兴趣浓厚,然而却对历史课学习兴致不高。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总是记忆、记忆再记忆,枯燥乏味而看不到学习的价值。历史本身充满智慧,充满人生的启示与哲理。这些,正是学生颇为感兴趣的地方。历史人物的生活轨迹,更是人生智慧的集中体现。故,探寻历史人物人生智慧的传承与培养方法意义重大。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内容,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看似枯燥的课本内容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深入的思考。现以林则徐、叶名琛两位历史人物的教学为例,探索历史人物人生智慧传承与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模式。

在《鸦片战争》一节里,林则徐和叶名琛分在两节内容里分别讲述。讲到叶名琛时,我提示:“同是一朝为官,看人家林则徐……”学生立即对这一正一反两个人物提起强烈的兴趣,师生一起分析比较:一个是民族英雄,眼光睿智,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另一个是民族罪人,糊涂透顶,惨死异国。这是因为林则徐那英勇的虎门销烟之举,让被欺压的中国同胞一吐胸中愤懑,酣畅淋漓。林则徐被誉为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族英雄,也当之无愧。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任两广总督。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他是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面对英法军队攻城,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时人作诗,讽他是“二十四史翻完,千载奇人未有”,人称“六不”将军。最后联军攻下城后,他有“骨气”,就是不投降,被抓囚于异国。历史教科书中这样描述他的结局:“广州失守,叶名琛被俘,被解往加而各答,1859年病死囚所”。这样的描述方式,真实而简略,是否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感慨呢?

引起学生的思索后,我再出示史料:窦镇在《师竹楼随笔》里是这样描述的:“咸丰七年冬,英法两国攻陷广州,叶名琛被虏至印度。令穿公服,红顶花翎,外用玻璃罩,沿途敛钱,至九年三月,死于西夷。”学生看了史料后颇为震惊。前后两个描述,都没违背史实,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相同。如果说前者给他留足了颜面,后者则让我们大吃一惊,堂堂两广总督,生命的最后却是这般境况,太让后人脸红,太不可思议了,历史上太多真实人物的生命轨迹着实让人吃惊。

此时,我设疑:叶名琛身为清廷高官,难道他的智慧就如此愚钝,认识水平低下到不及一般民众?还是他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在学生思索过程中,我适当提供史料:《清华学报》曾发表一著名教授的文章,他提出:“林氏之未得久于其任正是林氏之幸,倘若林氏与英人长久坚持下去,必归战败,其声名难免不同后来的叶名琛一样。”这名教授为什么这么说?林则徐如不被贬官,能战胜英国军队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分析:叶名琛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战也不好,林则徐主战,还战胜了,却被罢官免职,发配边疆;和也不好,琦善主和,同样罢官免职;守也不好,势必守不住而战败,败将必然受责;死也不行,没那个自杀成仁的气概;投降、逃跑更是不行,太难听,要面子。最终,学生意识到,叶名琛就是一个悲剧,他是当时清朝官员左右为难的缩影,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替罪羊,他“运气”太不好了。

我再设疑:是什么使得林则徐没有像叶名琛那样的坏结局,真的是靠运气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进而让学生思索人生的哲理问题:什么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叫命运与运气?

我在学生的讨论分析过程中穿插提供史料:林则徐被贬新疆,几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林接到朝廷命令,前往镇压。林则徐在途中病死了。如果不是病死的话,大家推测,林则徐会不会镇压太平天国呢?他是忠于清王朝的官员,会违抗命令,不镇压太平天国吗?应该不会。如果他镇压了,凭他的才华,太平天国会受到残酷的打击吗?那今天我们还会把林则徐评价那么高吗?此时,再向学生重申这个问题:是什么使得林则徐没有像叶名琛那样的坏结局,仅是靠运气吗?还是因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将学生的讨论、思索引向深入。此时,课堂上气氛活跃,所有的学生都趣味正浓、兴致盎然。这正是历史的趣味所在,也正是历史教学要达到的境界。

为了把讨论引向更深入,我又向学生提供了汪精卫的相关史料:汪精卫,是妇嬬皆知的大汉奸,因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大汉奸,死后被炸坟焚尸,遗臭万年。但少有人知道,汪精卫早年十分英勇,慷慨豪迈。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05年即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1911年,28岁的汪精卫即因密谋刺杀清摄政王而名重一时,他在狱中所写的诗也一时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多么慷慨豪迈。如他此时丧命,盖棺定论,自当流芳后世。可惜他后来被革命党人救出,得以继续为革命激情慷慨。晚年投靠日本,那颗“须向国门悬”的头颅,先埋在南京紫金山,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下令炸开墓穴,灰飞烟灭;其死后与发妻陈璧君的雕像共秦桧夫妻为伍……真让人感慨万千。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作为,他们也会是历史上众人敬仰的贤人。为此,你悟出什么样的人生哲理?把你的感慨用文字写出来。

我想,经过上面的讲解,学生们对“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解,会比任何时候都深刻。

教学中,我便是如此一环扣一环地深入引领、设疑启发,与学生共同探寻最有用的历史智慧之光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兴趣极为浓厚,也窃以为,这才是最有用的知识,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真谛。经过不断地摸索、试验,我感觉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要把握的教学大概思路如下。

1.追踪人物命运,探寻智慧之光。青年时期正是学生追寻、探讨人生观的时期,他们对人生对命运尤其感兴趣。英雄人物、成功人士都是他们关注的榜样。历史课正好顺势而为,因趣生智。

2.依凭哲学理论,提炼经验教训。中华灿烂文化、伟人思想之光,亘古烁今。师生一起感知品味,一起锻造人生观,规划职业生涯,铺设人生轨迹。

3.选择最佳方式,表达发布成果。新世纪讲究的就是能表达、会产出的人才,籍历史课堂训练,一举两得。

我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积累了点滴经验教训,提供几点借鉴,以及对此问题的体悟。

1.明确思想,端正认识。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教学的终极目的。要以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合格社会人为最终目标,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从实践到理性探索,基本形成可操作的历史人物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历史,热爱历史,汲取智慧,全面、健康发展。

2.不断学习,寻求理论支撑。新课程观、新教学理念、教育学、心理学,是较好完成教学的基础支撑理论。只有依凭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再辅以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炼、总结、验证经验与教训,把教学提高到理论层面。

3.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以便辅助教学。在教育学生追踪人物命运、探寻智慧之光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许多拦路虎。为教会学生探寻研究的方法,技能锻炼与训练也是方法之一,比如资料搜集法、提出质疑法、历史人物年鉴研究法、论文书写法、辩论法、历史故事编撰等,都是较好的技能训练法,可深入研究、探讨。

4.秉承“体验为本”的宗旨实施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索、自我体会、自我认识为活动的中心主旨,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式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中心”、“论从史出”、“注重体验”、“以质取胜”的新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秉承“体验为本”的宗旨,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教师指导点拨,但绝不干扰。

5.学习效果的检验要遵照“表达为果”的宗旨。有吸收也必须有产出。表达,是现代社会的一项新的更为重要的技能。学生要会表达、能表达。学习成效要以表达出来的结果为准,即以表达的情况为评价的标准。教师要帮助学生努力探寻最佳的成果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学会选择最佳的成果表达方式,训练他们表达的技能。

教育工作者应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丰富学识、锻炼思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汲取智慧、完善人生。为了让学生充分汲取历史智慧,成为合格的社会人,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找寻历史人物人生智慧传承与培养的新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差别,但有着很新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总之,教师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适合于学生学习知识、汲取智慧的新方法。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3.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6.

[3]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4]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5]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6]刘志琴.中华智慧集粹[M].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8]王雄.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建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

[9]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林则徐历史课智慧
《林则徐》
林则徐禁烟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