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宋之际灾荒状况看其救荒及荒政思想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灾荒水灾灾害

叶 珊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宋代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几乎无年不灾、无地不灾。荒政正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产生的。宋代荒政的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有不少成果,如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冯柳堂的《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等等,不少学者对宋代的灾荒与统治阶层的荒政措施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著名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灾荒史。同样,一部中华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据气候史的研究,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个气候异常期,其中一个便出现在宋代。①两宋大部分时间的气候多偏于干冷,沙漠化加剧,另外战乱影响、人为破坏等原因,使得宋代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灾害频生。适应新情况,宋代的荒政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状况和原因——两宋时期的灾荒简述

两宋时期是中国五千多年来五个气候异常期之一,灾害频发。邓云特在《中国救荒史》中写道:“两宋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其中水灾一百九十三次,早灾一百八十三次,雹灾一百零一次,风灾九十三次,蝗灾九十次,歉饥八十七次,地震七十七次,疫灾三十二次:霜雪之灾十八次。”从中可以窥见两宋灾害发生的频繁程度。两宋时期,仅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疾疫以及风、雹、霜灾等六类主要灾害就发生了1219次。②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有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水旱之灾最为频繁,占到主要灾害总数的69%。③史书记载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以排水防涝为主,这就是早期的沟洫制度。④《宋史全文》记载了大量的水灾情况。如“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月,棣州河决,坏厌次、商河二县居民庐舍、田畴。二年,宋州汁河溢。孟州堤坏”。⑤“另外一种灾害——早灾则是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燥天气而形成的气象灾害。早灾虽不如水灾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危害大,但它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早灾会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甚至连人畜的饮水都成问题。除了水灾和旱灾之外,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如大中祥符九年(1016)六月,“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⑥《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蝗螟为害,历代有之。宋太宗时运岁旱蝗。淳化二年,蝗害尤甚。”⑦

两宋之际灾害频发主要是当时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引发的,而人类对大自然一味的索取也是促使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的高潮期,唐宋时期便是其中之一。另外一点就是人口增长给环境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大量增加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迫使人们在山区和森林地区过度垦殖,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⑧为了应付继续增加的人口,开始在南方变山为田,与水争田。⑨与水争田非常普遍,种类与名称因地而异,大体有围田、柜田、架田、涂田和沙田,其中又以围湖造田的面积最大。职官泛滥、耗费之多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特点,在人口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之下,宋代的经济压力也就更大了。范坦官户部时就曾上疏言:“户部岁入有限,用则无穷。”⑩

二、应对和措施——两宋之际的荒政情况

荒政是指国家针对灾荒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人类的救荒行为自古有之。追根溯源可及于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或为于今所认知的最早的救荒活动:“自禹治水,民安其居。万国以艾,中国政治亦于是孕育潜滋。”[11]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古代荒政的雏形。至宋代,荒政发展得愈加成熟与稳定。宋代灾害频发,宋人也试图从源头上遏制灾害的发生。正如司马光所示:“是以稍遇水旱螽螟,则糇粮已绝,公私索然,无以相救。仰食县官既不能周,假贷富室又无所得。此乃失在于无事之时,不在于凶荒之年也。”[12]基于这种认识,宋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思想。

设仓积谷是防备灾荒的积极措施,仓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宋代荒政的一大特色。宋代形式与功能齐备的仓库种类繁多,主要有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丰储仓、广惠仓、平来仓等十余种之多,当灾荒发生时用于救济。另一方面则是兴修水利。宋朝政府特别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把治水视为国家的大事,所谓“修利堤防,国家之岁事”。[13]宋朝统治者异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宋朝官吏能兴水利益农事者,辄应奖赏。”[14]不过,两宋以来,黄河为患日趋严重,频率也大为提高。[15]黄河中下游的农田水利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设法利用河中淤积的泥沙来改造碱咸土壤,化劣地为良田。此项工程在北宋尤为突出。[16]

三、探究和思考——两宋的荒政思想

荒政思想是指人们对荒政在制度上、政策上或措施上的思想探索和主张。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日臻成熟,救荒措施不断完善,出现了以李觏、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周行己、吕祖谦、朱熹、董婿等为代表的荒政思想家。南宋时期,董婿写成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本救荒专著——《救荒活民书》,标志着古代荒政思想走向成熟。[17]这些都是宋代荒政思想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荒政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苏轼的灾前管理思想,就是我国古代众多荒政思想中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意义的。两宋时期,中国传统荒政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不仅救荒之议层出不穷,而且救荒措施更趋完善。

两宋之际的荒政思想趋于成熟,宋代统治阶级对荒政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论及治国之道必言救荒。杜佑、苏轼、王安石、曾巩、司马光、欧阳修、吕祖谦等一代名臣都有闻名于世的荒政专论。灾荒给人民带来灾难,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破坏。灾荒期间的社会,较之平时相对静态的社会更易显现出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分化与对立,因而也更易了解到社会的本质。对于当下宋代的荒政经验显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注释:

①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197.

②③康弘.宋代灾害与荒政述论[J].载于中州学刊,1994.5.

④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185.

⑤[元]佚名撰.宋史全文(上册卷一)[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灾荒水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