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让作文回归生活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叶圣陶评语习作

卢 航

(无锡市金星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71

当今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与生活严重脱离。由于脱离生活,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都是千篇一律,少有鲜明个性。

那怎样才能让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呢?

语文教学的目的,说到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话”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对话,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其实也是对话,写作教学理应也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完全可以用“对话”的理念来思考、研究写作教学,建构“对话型写作教学”,从而使写作及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解决脱离生活的弊病,真正回归生活,实现作文的个性化回归。

一、让对话激发写作动机(需要)

很多语文教师早就认识到作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必须引导他们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只在命题上下工夫、出点子,其结果收效甚微。例如《向老师说几句悄悄话》、《一件悔恨的往事》、《春游随感》等,学生拿到这些似乎贴近生活的题目后,并不愿意把心中的“悄悄话”向老师说出来,把真正悔恨的往事写出来,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抒写出来,充塞在文章中的,仍然是我们看惯了的、千人一面的公式化的套话、假话、空话。我以为,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因而导致个性化缺失的原因,主要并不在于命题上不愿、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及其体验展示出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写作动机存在问题。

写作的动机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学习的需要”(提高写作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应试的需要”(提高应试成绩)。而我们写作教学的目的,不也是这两个方面吗?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我们以往往往只注重学生习作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如内容是否正确无误,文体是否合乎规范,等等,至于所写的是否是真话、心里话,不管不顾。为了提高应试成绩,我们重视的只是学生的所写“入格”、“入套”,模式、套子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在这样的动机下,学生作文脱离生活,是很自然的。“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其实作者的弟弟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他也根本没有“家兄”,但是一看这两句写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便视作佳作——这是封建时代以八股取士所传下来的笑话,其实在现在的写作教学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

71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流水……写文章不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只有当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时,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回归才能真正实现。如果我们仅仅从命题等形式上考虑,就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的结合,就不可能从学生的外部生活之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生活之流中去,本来是“心学”的作文仍然可能沦为“公式”学、“标准”学、“套版”学,等而下之,甚至是“瞒骗”学。

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是组织学生的对话活动,从中相机给予指导、帮助。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激发学生对话的热切愿望。当学生已经不是把作文看成是一种“作业”,而是作为一种“源于生活的对话需要”,就能改变应付性的、程式化的甚至是虚假的表述,写出一个“真”来,写出独有的个性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训练写作的人只需平心静气问问自己:(一)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他们作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439页)

通观以前的写作教学,我们在前两条上似乎已经做了许多努力,《童年生活回忆》、《记暑假里一件最有趣的事》、《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校园拾趣》、《××, 我想对你说》等,这些命题算是“切近他们的生活”的了,也的确很“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指导时也“多方诱导他们”,但效果还是欠佳,学生还是不能“尽量拿出来”,还是写不出“立诚”的真文来。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作文是“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只是把它看作是不得不做的老师布置的令人讨厌的事。通过对话,我们要激发起他们源于生活中的对话的动机和需要,使写作成为一种自然而然、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让对话走进习作指导

语文教学对话最困难的,也许就是培养学生作为对话者的自我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往往会在书本、权威、教师面前消解殆尽,与顽固地守住自我相比,轻易地取消自我对学生来说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的倾向。写作教学同样如此。在惯常使用的“习作指导”面前,在教师一大套文章作法、写作技巧、注意事项、习作要求等的“指导”下,学生已经全然没有了“我要写”的动机,没有了“要写我”的勇气,已经不愿、不想(或不敢)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唯恐因此而暴露自己的幼稚、无知,唯恐因此而不符合写作要求,唯恐因此而得不到高分。他们的作文,就成了按照教师的套路而完成的“填空”,无话找话,说着空话、套话。

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作文指导,教师一改“教师爷”的面目,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与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同一个话题,我们想说些什么,该如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情感和体验。这样,学生感到他们在与教师平等地交流,他们正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参与他们的生活,同时实现自我,从而真正体验到写作活动本身的快乐,因而乐此不疲,甚至不能自已。

在对话中,教师要及时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生活中的哪个方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精神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话(写作)的热切愿望,引导他们写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

我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现在的学生大多喜欢看“韩剧”,是“哈韩”一族。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引导呢?为此,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从韩剧中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谈谈他们为什么喜欢看韩剧,韩剧有哪些地方值得大陆的电视剧借鉴。对于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剧情内容、演员选择、音乐服装等方面讲得头头是道,一点也不存在“语言的痛苦”。经过交流,再要求学生诉诸文字,把想法写出来,学生落笔成文,《我为大陆电视剧把把脉》、《真情,韩剧不变的主题》、《包装,不仅仅是外在的》等好文章让人为之赞赏,同时也让我看到,只要老师留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找准“突破口”,学生还是愿意倾诉的。

三、让对话走进学生的写作实践

为了应试,我们热衷于所谓“保险文”,内容有统一的标准,形式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思路也有统一的标准,学生作文有如机器生产“标准件”。叶圣陶先生早在1979年为《作文报》创刊所写的题词中就提出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而标准化的“保险文”只会使学生患上“失语症”,只会使学生丢失独有个性。要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回归,我们必须放弃“保险文”,提倡“放胆文”,使写作成为学生自由自主的对话活动。

提倡自由自主地写作,不是自由化地写作,而是指在题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少加一点限制;多一点自由空间,少一点条条框框。我班有一位学生,每次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胡编乱造、十分虚假,但与他交谈却发现,他每次作文的内容竟都是真实的,甚至包括有一次作文写到的对某位女同学的暗恋也是真实的。但在写作中,按照老师教给的“套路”,每篇文章总要有个程式化的开头、结尾,中间部分总要来个“夹叙夹议”,总要写自己在老师(或家长)、同学的帮助下取得进步。于是,本是来自生活的真实内容,却给人虚假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个性化。后来,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的作文一改以前“公式化”的倾向,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充满个性色彩。

自由自主的“放胆文”的最佳形式是日记(周记)、随笔。日记是自由自在地与自我对话,让反思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对话;随笔,即随心所欲地纵笔为文,不受话题、文体、篇幅等的限制,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与外界、与自我对话的方式。提倡写“放胆文”,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写作放弃指导和引领;反对“标准化”,也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要标准。我们以为,这种指导,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用写作的条条框框、用固定的标准去限制学生,而是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在互相学习、启发中去感悟作文应当怎么写、不应当怎么写,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博采众长中不断提高自己。

四、让对话走进习作讲评与评语

习作讲评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评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对话式合作讲评方式。每次讲评,我一般是选取三、四篇有代表性的习作,采用三个层面的对话。(1)习作者朗读并介绍自己的习作,对自己的习作作出自我评价。(2)教师、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对同伴的习作作出评价及修改建议。(3)习作者自己与自己对话:吸收同伴的意见,对自己的习作做出修改。其他未交流的学生,也从刚才的对话中得到启发,对自己的习作做出相应的修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所有评价必须经过自我反省之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对话环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省。

改革传统的作文评语的写法,变以往作文评语那种单纯侧重对学生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为侧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话谈心。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对话交流。教师的评语学生可以同意,可以持不同意见,甚至可以全盘推翻,要给学生说话的权利,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一位学生写《母亲的手》一文修改了两次,我分别给出了以下的三条评语:(第一条)母亲的手,像紧握风筝的线,母亲的手,传递的是慈母牵挂的心、无尽的爱,你曾经仔细观察过母亲的手吗?你能用细致生动的描写再现母亲手的特点吗?(第二条)你已经学会从小角度来反映主题,也学会将记叙和描写巧妙结合,为什么不试着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为你的作文添彩呢?经过两次修改,第三次把作文交给我时,他在本子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我比较了我的作文,我觉得修改后生动了很多,而且我描写妈妈的手历经沧桑那一段是我最得意的,写得让我很动容,我真的体会到妈妈的不易。最后,我在他的定稿上写了四句话:素手抽针冷,线短情义长,儿若怜母意,劳苦亦甘甜。后来,这位学生在他的另一篇作文中,引用了这四句话,我想,这个评语一定让他深有感触。

交流式的评语,摆脱了以往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加易于让学生交流,并且让学生重视对作文的修改,真正发挥评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生活是作文教学的本源。所以,教师如果能将“对话型写作教学”落实到写作教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对话渗透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那么,学生作文回归生活,就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叶圣陶评语习作
霜的工作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