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探究

2011-03-20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中学作文思维

李 猛

(四川省达县中学,四川 达州 635000)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在于作文,因为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客观标准,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创新是语文素养教育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19世纪50年代,世界上就掀起了一个教育思想大转变的浪潮,涌现出了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1]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创新化放在中心的地位。在历史的推动下,中学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创新,实践于创新。

二、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改变语文现状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因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义不容辞。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取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作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观,进而取得创新。也只有使作文教学走上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可见,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离不开作文教学的创新。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性缺失。

1.不爱写。这是写作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消极心态,即缺乏写作的能动性。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200名城乡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中,热爱写作的仅占21%,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缺乏灵感,不少学生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或应付、或拖延、或逃避的态度。

2.不会写。不会写是学生没有能力去写好作文,即缺乏写作的自主性。每次作文训练命题后,总有不少学生连呼“这个题目我们不会写”。于是教师开始对本次作文进行指导,从审题说到立意,从取材说到构思,从文体说到语言,方方面面似乎都讲到了,但不少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3.写不好。写不好的关键是作文没有新意,即缺乏了创造性,没有创新意识。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灵气,看不到个性,看不到思想的火花,看不到智慧的色彩。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陈词滥调。可以说,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缺失是人的精神的缺失、品格的缺失和情感的缺失。

(二)教师主体性缺失。

1.教学无趣。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拖沓和逃避,使语文老师深感头痛,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一学期七八次的作文训练成了一些教师苦不堪言的差事,而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尤其令教师感到压力巨大,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的心情怎么能够舒畅,工作怎么能够愉快呢?

2.教学无序。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作文目标体系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图书馆中“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业书籍倒是不少,但涉及“作文教学法”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有的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有的强调它的陶冶功能,莫衷一是,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3.教学无方。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要怎样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问题,恐怕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其中,教师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就只有“指导”这一个环节。但这种“指导”往往是随机的、零散的,因为写有作文教案的教师并不多。不“指导”,一些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经“指导”,不少学生连自己那点想法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教师教授的“技法”了。这样就很难见到标新立异的习作。

4.教学无效。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牵涉的东西太多了。如学生的生活经历、人文素养、认识水平、逻辑思维、语言积累等,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跟不上,都会导致整个作文水平的层次难以上去。即便做教师的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见大的成效。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又使不少语文老师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研究教法。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双发都看不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从而导致师生双方都对作文产生一种失落感。

四、中学作文教学创新应采取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必须改变作文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从“人”的研究入手,并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做到创新教学方法,使作文从根本上有一些改变。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有了兴趣,才能自主参与写作的训练并养成习惯。

1.重视学生的口语发展。教师应提供学生与同伴或成人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如开展咨询、购物、问路、接待客人、介绍名胜古迹等形式的活动,或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演比赛、辩论赛等,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亲近自然。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去联想。

3.开展活动。教师还应开展一系列写作活动,如编写手抄报,编印优秀作文选,开展生活笔记封面活动,组织春游、故事会、演讲会,成立文学社,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各报刊推荐优秀作文,等等。在这些活动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注重感情,融入激情。

学生作文没有情感,就缺乏伴随着激情而产生的灵感火花、创造之光。郭沫若这样回忆自己写诗的灵感:“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部分的意趣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就那样把奇情的诗写出来了。”[5]学生作文虽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惊心动魄”,但也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波澜和涌动。因此,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激情驱动他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父亲》为题的作文,老师可以先选取一两篇佳作(如朱自清的《背影》)录好音,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先进入一种亲情包围的氛围,然后教师趁机进行激情的引导,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的回忆中,自然作文中流露的情感就比以往丰富真实得多了。

(三)实施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使作文教学更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主体通过学习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逐渐形成语感,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情、人格、人品,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文化,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毫无疑问,这些“语言积累”,这些“情感体验”,这些“文化营养”,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有了课外阅读,学生就可以自由地与书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对话”和精神沟通。

(四)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意识。

1.让学生明白自我批改的意义。批阅文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提高自身鉴赏能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提高作文质量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锻炼思维、完善思维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只会写文章而不会批阅修改文章,他的写作就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在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2.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自主批改作文。自信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它来自后天的培养,却也是成功的关键。写作文与改作文是一对孪生兄弟,能写作就一定会批改。批改作文需要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青少年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批改作文需要较强的鉴赏能力和较高文字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那方面的能力,从心里面胆怯去修改作文,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方面应多给学生鼓励。

3.让学生意识到批改作文是一项十分愉快的活动。在这一问题上,要让学生的意识从被动的“被批判者”变成主动的“批判者”,产生一种“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强烈快感。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就能得到交流,自我风采、个性、自由就能得到张扬,作文的批改就不再是一种“练习”,而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这不仅是个性集中的体现,而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将创新引入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创造性思维对解决作文问题是多么重要。为此,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使之“心游万仞”。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训练、提高。

2.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例如我们学习了中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由齐威王下令求谏联想到周厉王防民之口,进而联想到阿Q听到人说他头上癞疮疤就怒目而视,联想到惯于给提意见者小鞋穿的某些领导,联想到谏难,纳谏尤难,等等,对认识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作用。

3.通过“换元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对于写作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前人、众人不同的意见和设想。例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忠言不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总之,只有通过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让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得到创新,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把写作观念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才能改变学生以“应试文章”为主的写作方法,让文章变得更加优美;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写作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1]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7.

[2]李正阳.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2009,(2):6.

[3]冯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6-17(12):8.

[4]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2001,(6):12-13.

[5]韦钰.个性化创新作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2-3.

[6]袁翠娥.论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2009-09-03,(18).

[7]朱威.创新作文教学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2009,(5):2.

[8]冯宝钏.张扬个性,表现真我——创新作文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2007,(4):1-2.

猜你喜欢

中学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