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里聚形象,在质疑中见精神——《庄子》解读初探
2011-03-20张武慧
张武慧
(南昌大学 附属中学,江西 南昌 330046)
新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1]。先秦学派众多,精彩纷呈。《庄子》更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但庄子的思想、文章奇诡美妙,“他‘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2],学生对他的怪诞和孤傲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更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面对这些情况,我想起了人教版传统教材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哲学论文和随笔单元安排《再读圣贤》系列文章之一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课文从阅读《庄子》的感受说起,接着解读《秋水》中的一个故事,最后用庄子的心灵和庄子所面临的世界来解释《庄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庄子持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我把这篇课文印发给了学生,这篇课文富有思辨,充满激情,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庄子,但他却又那么模糊、那么矛盾。为什么作者选用这个题目,为什么作者对庄子如此推崇、敬仰,庄子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系列的问题从脑海里冒出来。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文字后面的意蕴,温故知新,扩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我再次走进《庄子》,推荐并印发了《庄子》课外的一些篇目。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我们完成了一个“从阅读里聚形象,在质疑中见精神”的解读庄子的再创造过程。
一、阅读感悟阶段
《庄子》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中有大量的寓言。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其中庄周本人形象出现在一定情节或故事中就有25次。庄周的形象与《庄子》中的老子、孔子形象一样,都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人物。于是我们选择了形象较鲜明的篇目,以课文为依托,尽可能寻找到诠释课文的文字,充实文字后面的丰富的内涵。通过整理归纳,我们对庄子形象又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庄子钓于濮水——庄子持竿不顾—傲视权贵,鄙夷功利的隐士。
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开篇就举出这个中国古代文人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作者满含敬仰又辛酸的心情盛赞:“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庄周形象作为一个傲视权贵鄙夷功利的隐士,不仅仅在课文中《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故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山木》篇描绘:“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挈系屐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而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贪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处势不便,未足此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道德之士,生不逢时,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富有。因此他们都自恃清高,表现出贫贱不移的节操。庄子回答魏王,强调自己有本事不能施展,进而指斥如今在位者是昏君乱相,道德之士不仅“惫”,而且随时会遭到比干那样的杀身之祸。
《列御寇》中的“曹商使秦”,写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国的欢心,赏给他百乘车,回到宋国得意洋洋地跑到庄子面前炫耀,并且以自己的富贵奚落挖苦庄子的贫困。庄子则以“舐痔得车”作为比喻,来讽刺那些靠着不择手段、卑鄙龌龊的行径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如果说《秋水》庄子拒聘的寓言展示他傲视权贵,《列御寇》表现他鄙夷功利的亮节,那么《山木》答魏王问展示的是庄子贫贱不能移的高风,而《山木》鸱得腐鼠之寓言,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得腐鼠比拟小人醉心功名,猜忌君子的丑态,则更令人拍案叫绝。
通过集中阅读,我们更深入地看到了庄子超凡绝俗的魅力,理解了他冷眼看世的原因,看到他 “乘物以游心”,保持心灵自由的最高境界。
2.眼极冷,心肠热——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泯物我、齐生死的哲人。
我们重点阅读了《徐无鬼》、《齐物观》、《玉乐》。 《齐物观》之“庄周梦蝶”写道说:庄周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醒后突发奇想,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在庄周的哲学看来,人与蝴蝶都是物质变化的不同形态,物质又处于永恒不居之中,“此之谓物化”。这种玄想,既是睿智的哲理探寻,又是美妙的艺术想象。正如课文所言,庄子的想象世界“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玉乐》记载,庄子之梦见空骷髅,于是发问:你是因为什么而死的?骷髅诉死之乐:“无君无上,无臣无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而为王,乐不能过也。”庄子愿意帮它恢复原形,让它与家人团聚,而骷髅却说:“吾安能弃南面之乐为人间之劳乎?”这是以死为乐。而庄子认为是生死一般同,亦即“齐生死”,妻子死了,他击盆而歌,甚至对待自己的死,也一般豁达大度。《徐无鬼》记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说:“恐鸟鸢之食大了。”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蚂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无己”“无功”“无名”,这都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但庄子又绝不是铁石心肠的冷血动物,他对惠子的“人而无情,何以为人,既得为人,恶得无情?”的诘问有绝妙的回答:“吾所谓无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而不益生。”可见,他的无情就是顺其自然。
实际上,庄子表面无情而坚强,内里是“最多情而最虚弱,他眼极冷,心肠极热”。他内心的情感极其丰富,对昏愚统治的愤慨之情,对卑劣之徒的厌恶之情,对大自然的欢悦之情,对朋友的深挚之情,在《庄子》中可谓比比皆是,可触可感。正如林云铭所云:“庄子似个绝不近人情之人,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通过这些阅读,我们为“他有蛇一般的冷酷犀利,也看到了庄子鸽子般的温柔宽仁”找到了注解。
3.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雄辩诙谐,妙语惊人的天仙才子。
阅读《庄子》,我们从《逍遥游》中看到一个言出尘外、鬼话连篇的庄子。但先秦诸子,以善辩名世者当数庄子与孟子。《庄子》中最能说明庄周雄辩的寓言,当数庄周与施惠子“鱼乐之辩”。人能否理解他人的思想?庄子和惠子似乎都持否定的态度。然而,庄周却抓住惠子提问中心的“汝安知鱼乐”,而论惠子已承认庄子知鱼之乐,这实际上是偷换命题的诡辩。因为,惠子的本意是:你怎么能知道鱼之乐?而庄子却把这句话曲解为:你是怎样知道鱼之乐的?从而使对方的提问似乎已经包含了肯定的答案。这场辩论引起后人的极大兴趣,因为它涉及美学和认识论中的许多问题。庄周以寓言的形式塑造了一个雄辩诙谐、妙语惊人的自我形象。这不仅体现了他精湛透避的思辨能力,而且反映了他雄辩诙谐的智者风范。
庄周与惠子还多次辩论有用无用的问题。我们找到了《逍遥游》中大葫芦的有用无用之辩;《山木》篇中的材与不材之辩。这些辩论以生动的寓言形式出现,充满机锋,充满智慧,人们在阅读时,往往忘记了辩论的本身,而被那生动有趣的寓言、妙语连珠的机锋所吸引,大有“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乐趣。
二、质疑思辨阶段
我们以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的那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作为切口,引发思端,深入讨论了“这个概括适应庄子吗?”“庄子拒绝入世,庄子所处的这个世是个什么样的世?”“清洁的精神只能长在出世的土壤上?”“不做官就是清高,做官就是卑污吗?”“不同时代做官,为不同社会权势做官,意义一样吗?”“在今天的社会,如何保留清洁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其中万成稳同学在讨论中的“庄子最终是入世的,因为他有血泪”发言很有见解,陈卓同学所说的“用入世的态度做事,用出世的态度做人”一番话较为深刻。通过讨论,我们越来越理解了庄子的精神世界;通过讨论,我们也理解了作家鲍鹏山把他的文章取名《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含蓄而又深刻的意义。
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迁移,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师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慢慢地看到了一个清晰可感的庄子,也感受到了庄子矛盾的精神世界。我们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更看到庄子超凡绝俗、拒绝诱惑的独立人格,以及在污浊人世间保持着自由清洁的精神。
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1]教师教学用书语文5.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用书语文5.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