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心理,拓展语文教学新途径
2011-03-20杨学智
杨学智
(邳州市港上中学,江苏 邳州 221332)
教学是由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都必须发挥和动员自己的心理优势和精神力量,但从总的趋势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的主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严格的顺序性和科学的控制性,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创造意识,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广阔的思维场所。所以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是教师决定采用教法的基础,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依据。原因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解决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心理学的规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不兼顾学生的心理怎么能行呢?通过实际教学,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不错。
一、鼓励学生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增长,自尊心、主动性、求知欲大大提高,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大环境,更使他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自我成长愿望才能得以实现。自信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小组中其中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做了精彩发言,轮到他发言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我发动小组其他成员鼓励他:“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我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全体同学相信你一定行。”并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他在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我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又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深深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教师应善待学困生,要善于观察、倾听和沉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只是一小点,也应给予肯定,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当他们学有疑难或者回答迟疑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耐心的启发,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疑难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来自学习本身的兴趣和愉悦,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控制能力要提高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舞台,在教学中,除了知识对流一条线外,还有情感对流这一条线,教学活动就是在这两条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收到引起良好情绪的效果。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色彩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的情绪反过来又能激发教师的情趣。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在课堂上要细致地观察,发现学生的异样反应,对教学节奏有所调整。比如,遇到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学就不要强行进行下去,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继续争论,让学生的情绪逐渐地流露出来。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的心理,捕捉他们细微的变化。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发现学生不乐意听就马上调整,摆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找答案,找出理由加以说明。学生情绪马上高涨起来,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又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求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会得到强化。我认为有活力的教学环境会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课堂上,教师应注意气氛,让学优生不畏惧老师,学困生不因为自卑而不敢与学优生争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争论。这种课堂上的七嘴八舌、读议结合是符合学生探奇求因、不满足现成答案的心理特点的。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每讲一课,都把目的、任务交代清楚,激发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接受新事物,并且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我做了这些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有了提高。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手段。
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成功表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性语言,这样就会造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的感情也是一个因素,课堂上师生的平等相处,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的好胜心理得到满足,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开展第二语文课堂活动符合学生心理
适当地开展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更能大量地摄取课外知识。特别是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如果能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定会高涨。教师可以组织文学社、校园通讯站等团体活动形式,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语文风气。通过文学社,可以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出版成刊,然后发给学生,当个人文字变成铅字时,这种成功的体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另外,利用课外作业练习来展示学生才能也不错。初中生开始产生成人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信任,希望享受和成人平等的权利,反映在学习上,他们不满足书本上现成的答案,不满足老师课堂上泛泛的讲解,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完成课外作业,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展现自我。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心理学。教育专家曾经提出“教学心理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这一观点。我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在教学中,经常地、有意识地兼顾学生的心理,语文教学就会更加顺畅、精彩,充满无限活力。
[1]语文教学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9.
[2]语文教学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3]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7.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