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预习之于“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2011-03-20张君平
张君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 200000)
“以学定教”是近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简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大致包括基于学生的学习准备、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等方面。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设计课堂中所有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知,不免养成思维的惰性,学习的依赖性。
究其原因,这种传统的教学设计并未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换言之,不关注学生“学情”的教学设计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也是无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这一理念的。
要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必须确立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而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预习是学习的首要环节,它是学生接触新知、自我阅读、发现问题,并设法自己解决问题的环节。预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找准学习兴趣点,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借助各种有效的措施,然而这些都是外在的辅助动力,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应该成为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内因。
例如我在布置《梦游天姥吟留别》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先写出自己阅读诗作之后的感受,然后通过网络查阅相关的鉴赏文字,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是写出心中的质疑。
通过对学生预习作业的研究,我发现,学生对李白笔下的梦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课前查阅资料时,他们发现了文学评论中对梦境理解两个截然不同的解读:一是将梦境视为李白梦寐以求的乐土和理想境界;二是将其视为作者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的缩影。
这无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我便要求学生在充分搜集李白生平、诗文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写一篇小论文,用史料结合文本论证自己的观点,继而在课堂上交流研究成果。经过充分准备论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兴致高昂、积极投入,再辅以教师的适时引导,最终达到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并一齐向文本的核心、思维的深处进发的良好效果。
二、了解难点困惑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按照已备好的教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引领学生,或者是将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原景或自己确定的教学难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而很少意识到也许自己认为的难点并非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自己忽略的部分倒可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
例如执教《合欢树》一课,通常我们会将对“合欢树”内涵的理解作为解读文本的重点难点。然而通过对学生预习作业的研究,我发现学生似乎都能感悟到合欢树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即“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也是母亲生命的延续。相反,大部分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对课文前半部分的质疑:既然写合欢树,作者为何要大段回忆那些看似与合欢树不相干的往事。因此,我便调整教学策略,将这一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在课堂上先让同学交流预习作业,解决“合欢树”象征意义的问题,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讨论课文前半部分内容不可或缺的原因。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教师点拨启发,同学思维的交流碰撞,史铁生在文本中所表达的对母爱及对生命的体验过程、从原来不懂到最后懂得母爱的情感历程就变得清晰起来。
学生的困惑点在师生共同的潜心研究下得到解决,而史铁生浸润在《合欢树》中浓浓的情意也在学生的心里定格、铭记永远。这些感悟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头上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后所获得的。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研究学生预习作业有利于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文本已经知道了什么,理解的程度是什么,学生对于理解课文的难点困惑点是什么,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差距是什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差距的方法,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预习作业是教师掌握学情的有效抓手,一篇课文可教点很多,但是教师应该教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无法归纳提升的问题。预习作业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课文的疑点、难点,以及无法归纳概括、无法整合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删繁就简、懂得取舍,不教过易、过难、过偏的问题,不教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已知内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切实的收获。
三、关注学生生长点,实现分层教学
所谓学生的“生长点”即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理论启发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与此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各有差异,每位学生的生长点又不尽相同,因此,通过研究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为实现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教学杨绛先生《老王》一课时,我发现该文的结尾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略有区别,使用的上海新教材为:“这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而人教版是:“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因而,我在预习作业中布置了这一题,让学生体会“多吃多占”与“幸运”之间的差别。
在预习作业中,有学生认为“幸运”与“多吃多占”之间的差别在于“主观性”,即“幸运”带有与生俱来,不可选择之意;而“多吃多占”则更具人为的主动性。但是学生对“多吃多占”更能体现出杨绛先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反省与严于律己这一点皆未体会到。学生的预习作业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梯度很明显,因而我感到这便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分层教学。
在课堂上,我先让感悟较深的同学启发其余同学理解“多吃多占”与“幸运”在主客观上的差别:“幸运”多与人的命运相关,是不受自己左右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多吃多占”是人发出的动作,主观意愿更强烈一些。有了这一层意思的铺垫,我再加以引导,学生便理解了,“多吃多占”更能体现出杨绛在同自己较真的高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自省的高尚品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杨绛先生的平民意识,可谓是水到渠成。
《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这便是“以学定教”的主张。教师应着眼于研究鲜活而具体的学生,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要求,把教学的焦点对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因此,优化预习作业,研究预习作业既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抓手,又是“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司保峰.依据学情转变教、学、研方式.现代教学,2011,(1-2合刊).
[2]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