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1-03-20李国芳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李国芳

(中卫市常乐中学,宁夏 中卫 75500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增进学生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从已有知识的数量来看,可以说,数量越大,理想程度越高。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阅读知识的覆盖面不可能无限增加,而且无用的知识数量极大,对阅读理解力的提高意义也不大。因此读书不可盲目,一定要选择最有价值的书籍。也就是说,读书要重视质量。

书籍的质量是由它的信息量和结构决定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书籍的薄厚无关,如果要了解某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以阅读史类的书籍为佳,这时最好选择权威性的专著进行阅读,具体书目可以请教老师或有关专家。例如,文学类,可以阅读《古文观止》、《现代文学选》等书籍。如果要了解比较新的、前沿的信息,则应以阅读专业论文为主,杂志也最好选择本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生应主要阅读前一类书籍。至于书籍的结构,则与作者的写作水平有关。学生应当选择那些结构清楚、风格平易、文笔流畅的书籍。这样的书籍阅读起来,不仅便于理解、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已有知识的质量,也可以说是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和深度。牢固程度主要指有效知识量。有一种理论认为人接受的信息是不会遗忘的,关键是绝大多数的信息提取不出来。那些学生知道而又不能运用的知识和遗忘的信息作用是相同的。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影响他对新信息的理解。例如,对于计算机的理解,一个门外汉只知道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研究计算机的人对计算机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在接受新的有关计算机的信息时,两人的接受速度和理解深度必然会不一样。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和深度与他学习知识后采取的加深理解的策略有密切关系。

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个人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的每个人特定的知识结构。我国人才学专家认为,知识结构应是立体的,包括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定的整体功能。

学校学习生涯是一个人形成知识结构的最重要时期,学校的各科课程是根据人类知识的总体结构和各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设计的,所以在学校中把各门功课都学好,是形成合理、有效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定不能偏科。此外,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如何衡量呢?

首先,在结构上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人类知识的各个部分。现代科学一般被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和哲学。一个知识全面的人,应该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基本的常识。有些同学认为科学家不必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但没有哪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自认是科学的天才,社会科学的白痴。凡是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都不可能在科学方面获得成功。此外,还有一个各类学科内部的知识全面问题。涉猎面越广越好。

其次,结构应该是富于创造性的。我国古代将只会读书不会创造的人称作 “书橱”,现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知识数量不少,可结构上缺乏创造性,始终不能提出新的见解、做出新的贡献,终身忙碌,却一事无成。怎样的结构才富于创造性呢?一般来说,各门学科之间交叉越大,越富于创造性;各门学科交叉的程度越深,越富于创造性。所以,在学习各门不同的学科时,要注意进行横向联系。

最后,结构应是多层次的。一般来说,高一层的结构是建立在低层次基础上的。普通人的知识结构层次主要由其受教育程度决定。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人,其知识结构属于较高层次;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属于中等层次;只受过中等以下教育的人,知识层次就比较低了。中学生主要是受初等和中等教育,所以一般属于低层次的知识结构,还是打基础的阶段,需要扎扎实实地全面学习各门功课。

三、指导学生掌握加深理解的技巧

1.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其知识之渊博、见识之独到为世人推崇。他加深阅读理解的主要方法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伟人的革命导师列宁也以著名的《哲学笔记》为后人指明了读书的一条通途,那也是在读书时勤做笔记。

有两种动笔墨的方法:一是做眉批,二是写笔记。眉批就是在书本上自己认为有问题或由看法的地方,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仔细推敲,实在弄不懂的,可以向他人请教或与别人讨论。做笔记,就是在专门的笔记本上把读书的感想、心得、体会、认识及意见等记录下来,加深认识,也为以后重新查阅提供方便。

2.精读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骨架,它不仅提供给读者本书的内容索引,而且简要地透露出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各章、各节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发展。精读目录,就可以了解文章的整体构成,指导重点、结论都在什么部分。时间紧张,可以只读结论部分。如果只看结论不够,再逆行向前去学习,这样可提高效率、加深理解。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读着读着,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己也搞不清楚在读什么了。这时,可以仔细地阅读一遍目录,把握该书的大致逻辑顺序,理清思路,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摆脱细节的束缚。

3.划出重点

学生一般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最简单。只需在课本或书籍的重要部分划上一两道线就可以完成,既节省时间和精力,又不需要进行管理。但划重点并非只是把重要的地方用线划出就算大功告成,它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需要找准重点。有些学生滥用此法,把一本书全划上各种各样的道道,结果也分不清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其效果比不划重点还糟,因为字词被杂乱的线条掩盖,记忆识别都很困难。找重点的诀窍是不要贪多。学生之所以会划那么多的重点,是因为他们想把书本上所有的东西都记忆下来。其实,这些东西并非不需要记忆,只是,学习应当是逐步加深,在学习的初期,一定要认清目标,集中力量把重点牢牢地掌握住。在进一步学习时,再把相对次要的内容加以记忆,效果比一次性全面记忆要好得多。

其次,只需划出关键词。很多学生,不加分析,把大段大段的内容都划下来,这样不利于理解和记忆。在画线时,只需把重点内容部分的关键词用红笔着重划出即可。这样不仅更醒目,而且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加以合理综合。画线的主要缺陷是无法进行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文章的重点,使得对内容的理解缺乏概括,妨碍了理解的深入。因此建议学生不要机械地画线,应把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综合、整理,把结论写在书本的空白处。如果把每一页的重点内容都以几个词或一两个短句写在每页的提头空白处,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今后的复习和查找也会十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