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凡事预则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的实践策略

2011-03-20陈玉兰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资源文本

陈玉兰

(江苏省运河中学,江苏 邳州 221300)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的生成,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堂上“生成”价值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前“预设”的充分与否,这就突出了课前预设的重要性。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有效地处理、整合“生成”的信息。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预设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这种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也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给他们留足自主探究的时空,留足合作交流的时空,留足发展个性差异的时空,同时还要关注作为学习对象的文本。

一、预设文本

1.预设教学目标

预设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站在语文课标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要求来预设;其次要立足于现实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最终的归宿;最后,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空间,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适应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学生预设,还可以由师生共同预设。但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它不是刚性的不能改变的,不是主导和控制教学进行的唯一标准,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生成的。

科学预设学习目标的行动准则是:一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预设目标;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预设目标;三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预设目标。预设的目标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预设目标“小”;二是预设目标“实”;三是预设目标“新”。

2.预设情感共鸣

文本是作者创作的,文中当然就有作者的情感。对于文本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感受到、领悟到,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一篇好文章总有自己的“动情点”,即“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一旦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直接对话产生共鸣,其情感爆发将一发不可收,定能生成许多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有哪些情感迸发,以及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3.预设质疑发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支配、控制、主宰学生,而应尊重、鼓励、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目前教学的热点。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就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流变成了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就文章的疑惑处与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课堂上的意外问题就非常容易出现。而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具有可能性,所以教师必须对文章中容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充分的预设。

4.预设拓展延伸

新课标倡导“大语文”的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这就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和阅读生活来获取信息以更好地学习,进而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了学习的方法、途径,丰富了学习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预设时对文本中宜于拓展的内容进行充分的预设,预设学生在拓展时可能运用的材料和角度,可能使用的拓展的方法和途径,等等。同时还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材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预设学生

1.预设个性解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读者通过对各类文章的个性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和个性理解的活动,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来接触文本、阅读文本时,就会根据个性化体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为了更好地驾驭和利用学生个性解读时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对文章最易产生个性解读的地方,如“含蓄处”、“点睛处”、“共鸣处”、“意蕴丰富处”等进行充分预设。

2.预设学情变化

首先要预设学生的“已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者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1]这句话说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具有实践性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原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其次要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是学生“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多模拟一些情境,多估计一些情况,使教学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最后,要预设学生的不同层次。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对学生的情况若明若暗,教学就会有很大的盲目性。或失之艰深,学生如坠云雾;或失之肤浅,学生味同嚼蜡;或失之繁琐,学生昏昏欲睡;或失之过简,学生索然寡味。”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一群鲜活灵动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情感经历、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在课前预习与准备的程度也不同,课堂教学往往也会因之产生一些变化。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积极思考相关对策,并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之内。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及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教学案例:在学习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的“唐诗宋词”时,我发现许多学生都很喜欢唐诗宋词,但鉴赏时却出现了多种问题。通过了解我发现,虽然同学们以前学过诗词,但对于诗词的鉴赏,知道得并不多,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曾经学过的一些诗词,从他们喜欢的诗词入手进行赏析,引导他们鉴赏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掌握诗词鉴赏的角度和方法,理解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之后再学习诗词时,同学们学起来明显得心应手。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预设学情,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预设教法学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今知识世界的显著特色就是知识迅猛发展,信息量激增。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必须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有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可行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教师应预设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用最为经济科学的方法学习,并指导学生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四、预设应对偶发事件的心态

新课改的实施,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多,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能力逐渐增强,许多新问题不断产生。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能消极地躲避,而应积极地面对,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意外”,并锻炼灵活应对的能力。同时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它们与课前的预设不同,甚至是一些意外的情况。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把握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因为老师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兼顾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后一节课的交流讨论时,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蝉》的写法有很好的领悟与总结,并不乏借鉴之佳作。由此可见,教师应该预设一种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并及时有效地把它们纳入教学过程中去,才能生成值得肯定的教学资源与成果。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生成成为预设的升华,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1]魏本亚.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2]范培松.散文天地[J].花城出版社,1984,(1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统仓.让“体验”生辉语文课堂——语文体验教学例说[J].教育现代化,2006,(8):78.

[5]于漪.兴趣、感情、求知欲.特级教师谈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184.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资源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