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语文教育法在现今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1-03-20乔如杰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法语文

李 菁 乔如杰

(嘉兴学院 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一、古典文学及古代语文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一般认为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遗产,在丰富国民的精神世界,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国家的内在凝聚力及文化繁荣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今中小学课本中古典文学篇目约占40%的比重,入选作品主要体裁有诗、词、神话传说、散文等,这些作品精辟生动,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说,学好这些作品对夯实语文基础、启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而且是教学的难点。很多中小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到学起来很吃力,有畏难情绪。如何把这部分知识讲好讲透,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将古代语文教学法中的精髓进行总结,并将其思想及教法引入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代的语文教学与现今的语文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古代学校没有单独设科,但它是以语文学习为基础,熔政、史、哲、经于一炉的社会科学教育。古代语文教学先集中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启蒙教材,然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以诗文选读为补充教材和写作范本,如《千家诗》、《昭明文选》、《古文观止》等。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带有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教学方法是师传生受,模仿经典;学习目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跻身仕途,做官食禄,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虽然这一教法比较呆板,脱离语言实际,但重熟读、精思、讲解、问答、温习等教学方法,大量的读写实践使得前人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基本功非常扎实,这对现今的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做过一个客观的评价,说它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因此,我们对古代语文教学法应当坚持批判继承的辩证观点。

二、古代语文教学法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古代语文教法有众多长处,那么古代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精华和技巧可以运用到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来呢?

(一)运用古代的学习思想理念指导学生阅读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热爱学习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趣、勤、恒、序、专、虚、思、问、习、行。让中小学生从小知道一些孔孟朱等人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对弘扬民族文化,探索和揭示学习王国的奥秘,改善中小学生学习状况,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将这种理念吸收过来,发扬以趣带学,勤恳治学、循序渐进、专心致志、虚怀若谷、学以致用的精神,以生动的案例和富有思考性的文章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并积极地思考与探索,最后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二)古典诗歌章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古典诗歌的结构组织,隐隐中似有一定的法度,前人称为“章法”。元代范椁首先用“起、承、转、合”四字定为近体诗的分段称谓。譬如绝句,每首四句,每一句为“起”,次句为“承”,三句为“转”,末句为“合”。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进程而展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古典诗歌章法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现代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古典诗歌讲究起承转合,现代教学过程大体也包括“起承转合”,即导入、衔接、转化、结课。教学是一种艺术,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具有审美艺术性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自然流畅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功课。

1.激发兴趣的导入美。导入是教学过程起始的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或者是因好奇而感兴趣,或者是因困惑而感兴趣,或者是因新鲜而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教学过程就有了活力,也就成功了一半。

2.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教学过程是由一个系列的逻辑环节或步骤组成的,环节或步骤间需要衔接。衔接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水到渠成,既要求自然合理,又要求天衣无缝,犹如珠联璧合,有了衔接的艺术,教学过程就自然流畅,丝丝入扣,成为一个统一的完美的整体。

3.波澜起伏的转化美。教学有一个流动的程序,其艺术特征之一是具有波澜起伏的审美感。它不平铺直叙,不平淡无味,而是有过渡、有积聚、有高潮,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令人心平气和之处,是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4.回味无穷的结课美。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宛转悠扬的动听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结课的回味既是对教学过程所教内容与各个环节进行的形式美的回味,又是对教学内容中的思想、哲理、审美的回味。回味无穷的结课美,能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三)借鉴古代阅读教学经验

三千余年的古代阅读教学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以汉语为母语进行阅读教学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重视朗读

朱熹对朗读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的要领和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这是古人所特别强调的。“三到”是古人对朗读训练一个很好的总结,现代的朗读训练虽然有不少的新方法,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脱出“三到”的原则。因为朗读都是先入于目,再出于口,最后了然于心,眼、口、脑并用,心理过程就是如此。

2.重视熟读

我国古代语文语文教育,从蒙学到经学都特别重视熟读。苏东坡曾谈及对熟读的心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于古代语文教学强调熟读,这就使熟读、熟记、背诵成了传统。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学者学习语文都经历了熟读、熟记乃至苦读、苦记的历程。当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熟读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机械记忆,而是始终把熟读与精思、记诵与思考融为一体。古人认为:“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熟读中质疑,而后思考,得出结论,才是熟读法的最终目的。

3.重视精读

古人非常重视精读,朱熹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精读的特点是字字落实,细细涵泳,读得精细,懂得精深。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精读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精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的有效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选择读物、确立读书目的、决定阅读方法,即自己解决读什么、为什么读和怎么读的问题。因此,精读指导既要重学的结果,又要重学的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并知道“得”的过程。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4.重视吟读

所谓吟读,是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中国历代诗家文人是擅长吟读的,一切的风流倜傥在吟读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诗三百”可以说就是歌吟出来的。庄子曾“依树而吟”,曾子也曾“为梁山吟”,曹操能“对酒当歌”,孔明“好为梁父吟”。四唐时代,诗如群星璀璨,诗史诗圣诗仙们的吟咏嗟叹,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选取入的文言文课文,多数是我国古代的名家名作,文质兼美。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距离,文字和思想有一定隔阂,中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作品困难是很大的,而平稳、抒缓、从容、深沉的吟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办法。吟读的腔调恐难为当代中学生所能接受,但吟读艺术仍值得研究,吸收其合理内核,创作合适的曲调供学生唱读,必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古代文学思想及教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语文教师应该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在教学中贯穿古代语文教学法中有益的成分,切实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变多余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读书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练好基本功,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1]白金声.怎样当老师,怎样教语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05).

[2]熊生贵.理想的语文课[M].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06).

[3]黄德平.古典文学教学与初中生人文教育[J].语文教研,2005,(18).

[4]雷文琼.语文教育不可忽略古典文学[J].文教资料,2005,(17).

[5]王秀清.感受文学气息,培养审美能力——浅淡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J].才智,2011,(01).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教学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更正说明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写在改版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