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角色平衡的思考
2011-03-20陆靓霞
管 雁 张 靖 陆靓霞
(1浙江师范大学;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角色平衡的思考
管 雁1张 靖1陆靓霞2
(1浙江师范大学;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随着大学职能的演变,教师角色中的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责的平衡关系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本文在回顾与分析教师角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教师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状况提出若干建议。
大学教师教学 科研 平衡
大学教师角色是大学制度和社会共同塑造的。大学教师必然要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但教师最突出的职能和贡献都是在学校中得以体现,在高校中的学术角色应是其核心角色。教师学术角色的发展与高校在社会中职能的发展是一致的。大学教师这一角色内涵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职责及两者的关系,更是与大学职能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回顾与审视大学的自发端至今的职能演变,将有助于探寻如何促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这两项既交互又对立的角色职责间进行平衡。
一、教师角色发展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发展历程回溯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至今,其职能演变大致如下,大学教师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也随之发生变化。
第一阶段开始于欧洲中世纪。因为当时城市的发展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和专门知识,最初的大学在城市中产生了。中世纪的大学仅仅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能,由于受宗教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不可随意进行科学研究和思想创新。因此,教师只需从事教学活动,而不需进行科研活动,独立于教学需要而存在的科学研究几乎尚未进行。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传统大学不得不进行改革,甚至被彻底摧毁。大学职能演变到了第二阶段。19世纪初,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以新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创办新式的柏林大学,开现代大学之先河。这所新制大学的主要办学理念之一,就是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自柏林大学以来,现代大学中的教学和科研两项活动日趋结合,不可分离。教学与科研从此也成为大学教师的角色中也不可或缺的双重使命。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大洋彼岸的美国产生了对于大学演进产生重大影响的 《莫里尔法案》(Morril-Act)和威斯康星(Wisconsin)观念。强调大学为地方服务、大学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大学为地方的各项事务提供必要的智力和知识扶助。大学教师的角色自此开始承担教学、科研和服务融为一体的职责。
二、当前教师角色中教学、科研发展冲突的根源
对于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而言,其科研与教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仅仅处于相互冲突、相互干扰的失调地步,更为严重的是,其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存在疏离和“漂移”。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青年教师有95%能认识科研重要性,并有86%较多时间投入科研;只有71%对教学具有重要性认识,而能对教学实际投入的仅占44%。此种现象的产生与当前大学职能的进一步演进密切相关。
首先,从20世纪中叶开始,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更加复杂化,科研教学关系呈现多元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对于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更种具体要求的庞大体系。显然,大学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工作时,已无法遵循某些简单的模式,在教学与科研关系多元化的时期,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中的教师在都面临着层次演化与角色演绎的自我突破的巨大挑战。
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过程中,大学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而大学教师作为大学最主要人力资源。在大学发展“科研”与“教学”的角力过程中,教师实际成为最直接“受作用力者”与“反作用力者”。他们在承受着来自学校以科研作为主要依据考核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由于持续扩招带来的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其个人精力、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已经面临不堪重负的尴尬局面。
三、应对发展“漂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发展平衡的途径
(一)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引导大学特色化发展之路。
应引导大学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不同学科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与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比重。允许甚至是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有所侧重地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平衡发展,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缓和二者发展过程中频频出现的矛盾。从资源角度出发,由于历史原因,众多大学科研资源相对不足,实力比较薄弱,在短时期内达到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很不现实的。所以,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大量用于科研投入,是违背科学规律的,是急于求成的,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出现“大跃进”式的虚化发展。对于大学,只有引导其走向学科特色化发展的方向,才能够敦促其对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不同学科运用分化手段。也才能让相应学科的教师能够拥有来自组织的适合从事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力量。鼓励大学设法集中资源扶植优势学科,不仅可以促进该学科教师获得教学与科研平衡发展的独特组织支持模式,而且能够带动其它相关学科教师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积极性,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优势学科教师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产生优势学科群,引导整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特色凝练。
(二)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建立灵活机动的用人考核机制。
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能力差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用人。根据教师的自身优势,建立起教学、科研“轮岗”、“分岗”的新型的组合用人方式进行工作分配和考核模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发展两方面的替换和互通。这样既可帮助不同特长大学教师借助团队合理分工来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的分工和考核任务,又可促进团队内部教师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方面要探索由多名教师共同参与的“拼盘式”教学模式,这样,既能促进教师间对于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又能为教师个体提供一些相对完整、集中的“学术研究”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优势,把最精彩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科研方面,学校一方面可引进杰出人才并适当增加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专职高级科研人员的比例,从而降低广大教师的科研压力,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另一方面要鼓励教授、博导组织青年教师形成大团队一起进行更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这样既能充分发挥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在年轻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又能促使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三)以师德建设为基石,培养教师积极的专业发展意识。
良好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扮演着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入大、见效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当教学的渐显性与不稳定性的效果遭遇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人生价值观时,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作为保障,教师忽视、淡化甚至排挤教学活动,功利化地凸显易于量化考核的科研发展在所难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应是促进目前大学教师角色中教学与科研平衡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将沙因(E.H.Schein)提出的组织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匹配模型中,强调组织与员工个人之间应该积极互动,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双赢——组织目标的实现及员工的职业发展与成功的观点具体在大学中,把大学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适合其自己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以及学校的师资培养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大学教学科研平衡发展获得双赢。
四、结语
在教学与科研关系多元化的时期,大学在始终重视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教学、科研活动的平衡状态因教育目的不同而异的事实,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并以团队建设为主要手段,为教师构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平衡自身教学与科研发展的角色塑造环境。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7.
[2][美]沙因著.仇海清译.职业的有效管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3]唐智松.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状态调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74-75.
[4]胡建华.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历史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2006,(4):76.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科研平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08C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