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2011-03-20马娟
马娟
(淮阴师范学院 文通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马娟
(淮阴师范学院 文通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组织校级活动,树立精品意识;精心策划院系活动,树立创新意识;精心引导年级活动,树立育人意识,通过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水平。
校园文化活动 德育 道德素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德育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1]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融知识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包括艺术节、演讲、辩论、讲座、小品、歌咏、舞蹈、体育等表演与比赛。[2]
德育即育德。德即德性,所以德育实际上就是德性的养成与培育。德性是指能够妥善处理人与外界之间关系的品性。如现在提倡的诚实、勇敢、信用、团结、爱国、奉献等,这些无不属于德性的范畴。德育在教育中处于首位,起到核心的作用。德育要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是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是思想品德、作风意识、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等,以及对人、对事、对家、对国、对自然界的准则态度问题。育人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校的一切正常工作都是为了育人。[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上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传统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起到显著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种载体,将精神转化为实践,从而使德育深入到每一位学生中,这是提高高校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活动组织者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立足点”,仅立足于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该活动是否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大型的教育活动往往没有考虑到层层推进,没能做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活动的每一阶段受益;或者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过分看重活动的内容和主题,活动形式却陈旧呆板,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活动的时间地点安排也不够合理。
(二)学生在活动中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
高校举办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少数学生干部策划,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他们在活动中只是充当了群众演员的角色,策划活动的学生干部则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学生干部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大多数人缺乏自主性或者就没有自主性可言。另外,参与活动的同学多为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很多有创建性的想法都未能被采纳,因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受挫。
(三)教师在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应有准确定位,处在顾问与辅导之间,要把握活动的大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另外,指导教师,在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上要求较高。但在很多高校,一些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大都以一个专业教师的身份挂着头衔,没有真正地对社团进行细致认真的指导,或是参与的热情不够。没有将工作的中心转移过来,导致有名无实,社团的发展只能日趋衰落。[4]
三、努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高校德育水平
(一)精心组织校级活动,树立精品意识。
校级活动是学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校级部门相互协作开展的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学生活动。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学生用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现自身的科学和谐发展,增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校开展“弘扬淮师精神,争做文明先锋”主题教育月活动。整个活动将“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贯穿始终,引导广大同学学习淮师精神、弘扬淮师精神、践行淮师精神;抓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的模范带头作用,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做到分类教育、协调推进,统筹发展;抓工作重点,做到虚实结合,努力通过思想教育推动日常工作开展,重点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讲道德、守礼仪、重修养,让学生真正懂得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朴实”,“追求”什么样的“崇高”。学校还通过征文比赛、周恩来班、五四红旗团组织和学生标兵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创建活动,加大身边典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切实用周恩来精神引领学生志存高远,励学笃行、发奋读书,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学习热情。此外,学校还重视开展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如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通过举办座谈会、演讲赛、歌咏比赛、组织观看教育影片等形式,利用校报、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生动开展好纪念活动,引导大学生发扬革命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意识。
(二)精心策划院系活动,树立创新意识。
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可以通过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途径实现。创新活动内容可以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创新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参加活动时感到更新奇更兴奋,从而发自内心愿意加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变被动为主动。各学院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精心策划本院系的活动,例如理工科院系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科技创新团队,以某一项目为指导,通过模拟真实的开发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文科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多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让同学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院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除了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外,还应该花大力气在活动指导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院系的学生活动成为持续时间长、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同时又能突显学院专业特色的活动。
(三)精心引导年级活动,树立育人意识。
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历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适应与基础灌注阶段 (一年级)、中期阶段——全面培养提高阶段(二、三年级)、后期阶段——完善调整阶段(四年级)。[5]在这三个不同成长阶段中,学生的思想、心理、面临的问题、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我们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现实状况,针对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育人功能。大一是学生的迷茫期,许多大一新生由于不了解所学专业,因而对四年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就业前景的分析上,也不能把专业学习和社会就业大环境结合起来思考。有一批学生是被调剂到现在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填报志愿时的首选专业,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会带有抵触情绪。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座谈会、报告会、图片展、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培养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应该多开展一些指导学习方式转变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的活动,让大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并学会与人相处,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多开展一些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大四是学生运用之前三年所学专业知识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阶段,此时应该多安排与就业择业相关的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最终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从而转变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9.
[2]熊明亮.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当代职业教育,2010,(6):17,21-22.
[3]和智坤.德育与学生活动的有机结合[J].科技信息,2010,(16):444.
[4]徐倩.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学生活动[J].大众文艺,2010,(13):257-258.
[5]李文成.高校学生工作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