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探析

2011-03-20李然

文教资料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学人类学课程

李然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探析

李然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应用人类学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培养复合型,即兼具学术能力和应用技能的人才的需要,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应该在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课程建设、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等方面着手。

应用人类学 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应用人类学是人类学、民族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它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现代社会各民族、族群在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并加以实施,以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行为,促成有计划的变迁,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1]

目前,应用人类学在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市化与都市问题、医疗保健、营养、现代化疾病、人口控制、教育、农业问题、劳工与就业、政策问题和决策等各方面展开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应用人类学参与到国家的一系列民族工作中,如建国初期的民族识别与确认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民族学、人类学者参与到应用实践中,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问题、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国家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应用人类学将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大趋势中大有作为。

对应用人类学进行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民族学、人类学更好地参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通过应用人类学的教学改革,可以改变学生和社会各界人类学、民族学重基础、轻应用的传统认识误区,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改善学生就业前景。

一、明确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应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学术性都极强的学科,其教学改革指导思想需突出如下要素:第一,教学改革要体现出它的学术意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本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魅力。既不是一味迎合社会热点问题,又不是为了考试而去背诵、记忆,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投入到应用人类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第二,教学改革还要彰显该学科的应用性特点。应该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关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变迁、转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和实践创造的广阔空间。通过对它的学习,本专业人员不仅可以对社区发展、医疗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开发等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建议,而且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亲自参与。因此,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保证学生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培养大批具备专业素养和视野的有用之才。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按照“少、精、宽、新”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方法、教学环节与过程和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支持服务等方面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更新应用人类学教学观念

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科研的情境和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讲授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探索欲,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为指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3]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反映师生平等对话的原则,教师的填鸭式、呆板的抄笔记的教学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因此,应指导学生先行阅读相关书目和论文资料,将课堂用于答疑,以及引导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广泛与深入的探究。教师应注重鼓励、启发学生自我陈述分析与发展新见解,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均在预先准备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联想性和创造性的认知。

教师应保持多元文化的视角和宽容的心态与学生交流互动,给学生创造出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顾问”,以及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及探索能力,建立极具弹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显示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给学生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加强应用人类学课程的建设

课程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的编订、学科的组织进程要求等。课程规定得是否正确、内容编订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教育的成败。[4]

长期以来,应用人类学的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我国的应用人类学实践和学术研究。应用人类学已经形成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方向,如发展人类学、行动人类学、农业人类学、工业人类学、医药人类学、营养人类学、诊治人类学、老年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乡村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决策人类学。但是,目前的应用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课程教材一是过于突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理论性、知识记忆性,缺乏必要的实践意义、应用性与思维方法的拓展;二是教材的理论方法和案例不够本土化,且多与现实脱节。所以,课程教材建设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增加新的内容,补充新鲜血液,与时俱进。

此外,还必须拓宽视野,加强应用人类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要使应用人类学课程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达到知识性与应用性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既能学到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能学到服务于社会的应用性技能。

要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热点,可以尝试开设民族旅游、水电资源开发、移民与文化适应、都市问题、反贫困等问题的实施与评估专题讲座。同时,还要适时增加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课程或专题性讲座,比如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中国海外形象塑造与宣传、软实力的打造与展示、中国援建项目成效等问题的研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

四、丰富应用人类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桥梁,是提高、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应用人类学教学改革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对面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崭新的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实行课堂教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的传统方法,也是获取感性认识和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手段。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实践与实习理应与其他学科有别,必须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深入异文化区生活。[5]这种异文化既可指那些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社区,又可包含处于转型与发展中的汉族传统社区、都市边缘社区或群体,如城中村、流动人口,等等。这样可以减少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田野调查必须确立一个有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田野调查课题,并注重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与点评,让学生利用实践达到对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运用。

(二)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实行参与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如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运用文化变迁理论来描述和解释某一文化事象或社区的变迁,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评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怒江流域开发的利弊等专题研讨,激发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避免了机械地背书本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使课堂讲授体系与教材体系适当分开,重点解答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避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适当增加本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并紧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授,使所讲的知识不至于面窄、枯燥。同时,采用案例式、讲评式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讲评作业、社会调研结论与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实现精讲多练,学用结合。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信息和介绍相关动态,鼓励、教会学生查阅、检索文献,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改善应用人类学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科学、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满足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认识兴趣,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使学生更容易专业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应用人类学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上,应积极尝试利用计算机投影设备、多媒体教室、网上直播课堂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电子教案录像、网上导学资源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多样化、交互式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影视人类学电影、新闻纪录片、录像或者幻灯片等来进行远程、非面对面的田野调查。这也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如录像机、投影仪、数码相机、采访机等,电化教学方法如录像、幻灯、投影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功能,扩大教学空间,使学生观察到现场实际的动态情况。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包括许多民族学和人类学的专业性、学术性网站,介绍性、普及性的各民族网或者是区域性网站等,此外,QQ空间、博客、微博也为网络民族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1.

[2]王妍.高师历史教学改革初探.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汪刘生.教学论.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5]杨荆楚.世纪之交发展中国特色民族学的几点浅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民族学(省部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xj09001)。

猜你喜欢

民族学人类学课程
《审美人类学》评介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