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试补《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十则
2011-03-20朱成华
朱成华
王力《理想的字典》云:“中国字典对于时代性,虽没有明显的表示,似乎也不无线索可寻。《康熙字典》的举例,大概是以‘始见’的书为标准的。现代的字典也大致依照《康熙字典》的规矩。 ”[1]362《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我国迄今为止收词量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它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撰方针,“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加以全面阐述”。因此,作为一部历史语言词典,它应尽可能地反映语词的历史演变,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以体现语词之源流,以便读者了解语词的历史及现实状况。但在研究《盐铁论》过程中,发现《大词典》存有书证迟后情况,今就所检得十一例胪列于下,以供《大词典》修订参考。
赋税
《大词典》(第10卷):“【赋税】 ①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曹禺等《胆剑篇》第四幕:‘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来。’②征收或缴纳租税。《汉书·西域传上》:‘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明史·食货志二》:‘粮长者,太祖时,令田多者为之,督其乡赋税。’《清史稿·食货志二》:‘自世祖定赋税之制,正杂欵繁多。 ’”[2]221
按:《盐铁论》(下文简称《盐》)中《本议》(下文省书名,只现篇名)篇云:“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 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 ”[3]4王贞珉《盐铁论译注》(以下简称王《译注》)译“古者之赋税于民也”为“古时向百姓征税”。[4]14而白兆麟《盐铁论注译》(以下简称白《译注》)则将其译为“古代向百姓征收赋税”。[5]3可见,文中“赋税”与《大词典》中第②个义项之“赋税”同,只是《大词典》其首引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上》文为书证,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将其提前至西汉。
蔽形
《大词典》(第9卷):“【蔽形】①遮掩身体。 汉班固《白虎通·衣裳》:‘圣人所以制衣何?以为絺纮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汉应劭《风俗通·愆礼·公车征士汝南袁夏甫》:‘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晋王嘉《拾遗记·秦始皇》:‘﹝宛渠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②隐匿形迹。指隐身术。宋吴淑《江淮异人录·润州处士》:‘女至兄前,兄不之见也,乃弃刀于水中,复往,兄乃见之……复令取刀持之,则不能蔽形矣。 ’”[2]540
按:《错币》云:“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 ”[3]56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以下简称王《校注》)云:“《韩非子·解老》篇:‘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吕氏春秋·重己》篇:‘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文子·九守》篇:‘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 ’”[3]60而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以下简称马《简注》)云:“蔽形,即掩形。”[6]30可见,文中“蔽形”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之“蔽形”同,但其首引东汉班固《白虎通·衣裳》文为书证,稍迟后,而《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
开路
《大词典》(第12卷):“【开路】①开辟道路。 《汉书·刑法志》:‘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水浒传》第一一八回:‘先使三五百军人,于路上打并尸首。沿山巴岭,放火开路。’②引申指开辟门路,途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昭宗皇帝颇为寒畯开路。’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于是从今年起,我就不大做这样的短文,因为对于同人,是回避他背后的闷棍,对于自己,是不愿做开路的呆子。’③引路,带领别人前进。汉刘向《说苑·君道》:‘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 ”’《西游记》第三四回:‘你两个前走,与我开路。’茅盾《子夜》一:‘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④指出丧时举幡引路。巴金《家》三五:‘做“开路”法事的道士请来了。’⑤动身,开始行进。杨朔《百花山》:‘吃的饱,睡的足,明天一早好开路。’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四章:‘这是军事行动!通知到手,腿就得开路!误了一分钟,也是大错误。’⑥作詈词。犹滚开。曹禺《日出》第二幕:‘王福升:“那,你就给我‘开路’!”’⑦电路中的开关呈开启状态或去掉一个负载,使电流不能构成回路的电路。 ”[2]60
按:《复古》云:“故因势变以主四夷,地滨山海,以属长城,北略河外,开路匈奴之乡,功未卒。 ”[3]79王《校注》云:“《禁耕》篇:‘宝路开则百姓赡而民用给。 ’《汉书·谷永传》:‘直言之路开。’则‘开路’亦汉人习用语。开,通也。 ”[3]90而马《简注》云:“开路匈奴之乡,开辟一条通往匈奴地区的道路”[6]48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以下简称王《评析》)却译“开路匈奴之乡”为“开辟通到匈奴老家的道路”。[7]1346可见,文中“开路”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的“开路”同,但首引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文为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至西汉。
归本
《大词典》(第5卷):“【归本】①谓返回农耕。 《后汉书·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廪。’《晋书·郗鉴传》:‘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新唐书·李袭誉传》:‘袭誉为引雷陂水,筑句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②回到正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2]369
按:“归本”于《盐》中凡2见,即《刺权》:“己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 ”[3]120又《国疾》:“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 ”[3]333前后两处马《简注》皆注:“归本,指务农。 ”[6]71:212白《译注》译“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为“这就是百姓滋长虚伪的作风而很少回去从事农耕的原因所在”。[5]20而译“民朴而归本”为“百姓朴实而务农”。[5]61可见,文中两处“归本”皆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之“归本”同,只是首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文为书证,较迟后,《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
巡省
《大词典》(第10卷):“【巡省】巡行视察。 《后汉书·应劭传》:‘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巡省诸华,无闻幽辱。’唐玄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序:‘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山川宛然,人事无间。 ’”[2]723
按:《刺复》云:“博士褚泰、徐偃等,承明诏,建节驰传,巡省郡国,举孝、廉,劝元元,而流俗不改。 ”[3]131马《简注》)云:“巡省,往来视察。 ”[6]80白《译注》译“巡省郡国”为“巡察各个郡县封国”。[5]23可见,文中“巡省”与《大词典》中“巡省”同,但首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文为书证,较迟后,《盐》文作书证则更好。
斥境
《大词典》(第6卷):“【斥境】开拓国境。 《汉书·地理志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 ’”[2]1055
按:《地广》云:“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斥境,可谓远矣。 ”[3]208王《校注》)云:“《汉书·食货志》下:‘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 ”’”[3]215马《简注》云:“斥境,开辟疆土。 ”[6]124而白《译注》译“蒙恬斥境”为“蒙恬开拓边境”。[5]36可见,文中“斥境”与《大词典》中“斥境”同,但首引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文为书证,稍迟后,当以《盐》文作书证更好。
矜己
《大词典》(第8卷):“【矜己】夸耀自己。 《隋书·炀帝纪论》:‘恃才矜己,傲狠明德。’明李贽《复宋太守书》:‘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 ’”[2]580
按:《讼贤》曰:“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 ”[3]284马《简注》云:“矜己,自尊自大。 ”[5]171而白《译注》译“矜己而伐能”为“因为夸耀自己而显示才能”。[5]49王《评析》将之译为“自高自大、夸耀才能”。[7]1367可见,文中“矜己”与《大词典》中“矜己”同,只是首引唐魏徵等《隋书·炀帝纪论》文为书证,太迟后,若以《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至西汉。
受赏
《大词典》(第2卷):“【受赏】 受赏赐。 《汉书·王莽传上》:‘今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隋书·李文博传》:‘赏罚之设,功过所归,今王妃生男,于群官何事,乃妄受赏也。’宋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无功受赏。 ’清魏源《赵汝愚拥立宁宗论》:‘汝愚,枢密使也,受赏不受赏,无所加损。 ’”[2]887
按:《论诽》曰:“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固其然也。 ”[3]300白《译注》译“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为“贤能的人受到奖赏,无能之辈遭到刑罚”。[5]54而王《评析》)将其译为“贤者受奖励,不肖者遭刑法”。[7]1369可知,文中“受赏”与《大词典》中“受赏”同,但以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文为首引书证,嫌迟后,若以《盐》文作书证更能溯源。
纳善
《大词典》(第9卷):“【纳善】 接纳善言。 《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谏如不及,纳善如转圜。 ’”[2]761-762
按:《刺议》曰:“夫怫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 ”[3]318马《简注》云:“纳善,引导之使归于善。 怫过纳善,犹言规过劝善。 ”[6]200而王《评析》译“夫怫过纳善者”为“能让人改正过错接纳善言的人”。[7]1371由此可知,文中“纳善”与《大词典》中“纳善”同,只是也以东汉《汉书·梅福传》文为其首引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为书证则可将其提前至西汉。
慕效
《大词典》(第7卷):“【慕效】亦作‘慕効’。 羡慕仿效;仰慕仿效。《宋书·五行志一》:‘幸臣阮佃夫势倾朝廷,室宇豪利……时人多慕效。’《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道玄数从秦王世民征伐,死时年十九。世民深惜之,谓人曰:“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陈,心慕効之,以至于此。 ”’清严允肇《〈今世说〉序》:‘晋人尚清谈,一时名流慕效,相与蔑弃礼教。 ’”[2]674
按:《散不足》曰:“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3]354马《简注》云:“慕效,羡慕、仿效。 ”[6]241而白《译注》也译“故黎民相慕效”为“所以民众相互羡慕和仿效”。[5]69可知,文中“慕效”与《大词典》中“慕效”同,但其以南朝梁沈约《宋书·五行志一》文为首引书证,书证较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将其书证提前至西汉。
由上可见,如果深入专书研究,就更有可能发现《大词典》书证迟后例,其滞后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几十年,长的上千年,而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1]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王贞珉.盐铁论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白兆麟.盐铁论注译[A].许嘉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6]马非百.盐铁论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858.
[7]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