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2011-03-20季勇
谈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可以让学生在书海中畅游,获得更多的知识;阅读可以使学生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生课外书籍是“闲书”、课外阅读会影响考试分数的错误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如果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记住的多很多倍。一个学生如果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话,他恐怕连教科书也难以读好;如果课外阅读的书籍读得多而且博杂,不仅有利于他学好课堂知识,还会促使他利用课外的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发展的人,因为博览群书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读物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们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获取广阔的思维空间,增添丰富的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促使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其次,教师要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个性的角斗场。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内容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当作必要的引导。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选择那些能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青少年阅读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和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能力才会渐渐凸现出来,知识与思想的幼苗才会越来越粗壮。
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认识的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在起初常常只是混乱、粗糙、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只有当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那种知识、思想时,学得的知识才可以算是自己的了,否则,一切的阅览、思考、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阅读体会、阅读报告,对阅读内容进行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这方面要做好表率,最好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点拨,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及时地全方位地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合理评价,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因为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能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要及时作出综合性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与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取成功的体验,更使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常德市鼎城区教育局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