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诗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

2011-03-20

外国语文 2011年4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汤姆

庄 严

(四川外语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扛鼎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期特有的活力澎湃,流光倾斜的繁闹都市气息。从情感的视角入手分析,大多数的评论者看到了黛西崇拜物质金钱的本质,很多分析都是着重于小说的教化和伦理功能。新兴的认知诗学关注认知与阅读效果,并呼吁给予情感这一现象更多关注,因为情感概念显然是文学与认知的交汇点。[1][2]Stockwell明确指出:“情感和移情是目前认知诗学的重要领域。”[3]由此可预见,在将来的认知诗学中,对情绪与情感的研究看来会是更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入手,把小说中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反应的、认知的诗学暗示或线索进行考察和探究,从货币对情感的异化、情感中的道德价值的转变、社会层面的理性与情感的发展失调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爵士时代的情感危机。

以前涉及到情感的文学理论大都着重于教化的、伦理的作用,或者强调其逃避的、娱乐的作用,而认知诗学研究者看来,情感是一种认知现象。[1]171他们强调其交际的功能,着眼于它的认知特性,并且认为文本中那些能够引起情感反应的、认知的诗学暗示或线索是可以考察和探究的。这些暗示或线索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基本图式——脚本,因此读者对脚本的提取、修正和挑战可能伴随情感或情绪的变化。

Stockwell[1]指出,所谓“脚本”(script)是指人们从记忆中提取的,用以帮助人们理解话语的那些概念结构。按照他的观点,“脚本”除了社会—文化特性外,还具有情境性、个体性和工具性。脚本是在一定社会—文化中确定下来的,用以协调某一情境的心智方面的约定。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经验中学得的,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扩展,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所不同的经验而得到“提炼”(refined)。当我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讲述某个故事,或接受某个以新颍的方式讲述的故事时,我们关于故事的原有图式和讲述故事的固有模式受到了挑战,必须进行调整,于是认知活动改变了,从而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货币对情感异化的描写,使得读者的原有图式受到了挑战,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活动,从而提高和发展认知能力。

首先,通过对小说中娱乐活动描写的原有图式的挑战,认知活动产生了改变。不同于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情感,20世纪初美国人的情感变得麻木和迟钝,只能在娱乐和性生活中才能找到些许发泄。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如《傲慢与偏见》中,传统舞会是有礼有节、高贵典雅,温馨浪漫的。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一群人在令人炫目的灯光下,伴着一旁喧嚣嘈杂的音乐疯狂地奔踏。[4]52为什么爵士时代的人不能在闲暇之余选择高雅文化?在西美尔看来,主观文化大大落后于客观文化的结果,致使人的生活世界变得低俗和浮荡,个体生活与高雅文化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白热化的激烈竞争,使得现代人成为每一条高速运转的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铆紧的齿轮,他们高速运转,精疲力竭。威尔逊在车铺里面惨淡经营,甚至对于不工作的人来说,“也不能幸免地卷进不休止的节奏和自我消耗之中,卷入恐惧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他们依赖其劳动方得以生存的那些劳动者们不会永远甘心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来换取他们的欢心。”[5]118到了夜晚,“被日间的繁忙与焦虑折磨得筋疲力尽的神经已不再能对任何刺激物产生反应,除了那些直接的生物性的刺激以外……诸如光亮与闪耀的色彩、轻音乐,还有性。”[5]118于是,汤姆这种有钱人也会去寻欢作乐找情妇来享乐。

借用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观点,随着货币文化的流行,个人精神世界越来越客观化,而丧失了本属于个人内心深处本质的东西,人的情感已沦为理性的工具,小说中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危机和冲突。西美尔认为,从19世纪以来,随着客观文化飞速发展,可以说“大功告成”,而个体的主观文化则越来越滞后了。劳动分工是造成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分歧并越来越落后的根本原因。“劳动分工实际上造就了这样一种情形,导致的结果是参与产品生产制作的人越多,单个产品里的灵魂就越少。”[6]379劳动产品日益客观化地外在于劳动主体,这也是文化内容不断客观化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货币对亲情的摧残和对人的异化。货币关系产生的强大的个人主义,使人们在感情上彼此疏远,“自我隐退”成为现代人相互间的心理态度,但受利益的驱使,又必须与他人建立理性的联系,货币经济把个体存在从传统的亲情关系中抽离出来,个体生命仅靠工具性的理性心理,不足以维系自身。因此,其心性品质趋向必然返回内心世界,表征如:冷漠、憎恨、相互的陌生和厌恶。

最后是现代都市背景下造成现代陌生人的情感生活的危机。突显的概念与图形—背景的区分密切相关。[7]这种理论将文本中的概念、形式、结构进行突显,以达到图形化的效果,使得文学家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他要表达的主题。Langacker[8]谈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中心意向是灰谷上空的广告牌上T.J.艾克伯格医生的一双硕大无比黯然无光的蓝眼睛。这个关于眼睛的描绘也颠覆了原有的上帝作为理性人的图式。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现代交际关系的特点在于突出地强调眼睛的用处大于耳朵。大城市人常常会流露出两种有重要特征的眼神:“一瞥”和“戒备”。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凝视的。每一天、每个人身边都遍布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他们从温情脉脉的乡村和小镇来到城市,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匿名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被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取代。矛盾的是,为了摆脱孤独,人们又必须投入到嘈杂的人流之中,沉溺于声色犬马场所。所以,如果从西美尔的文化视角切入,艾克伯格医生的注视的双眼表现了大都市里人们因陌生人情节而产生的戒备感。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多地方展现了西美尔笔下那些离群索居的陌生人孑立于纽约街头时的陌生人形象。叙事者尼克刚到纽约时寄居郊区一家寓所,唯一的忠诚伙伴小狗跑掉了,芬兰女佣的呢喃自语却不跟他交流。唯一让他摆脱孤独感的事情是路人的问路。财大气粗的汤姆在他看来也会“永远不停地漂泊,怅然若失地追寻往日橄榄球赛中某种荡气回肠的激动和纷乱”[4]8。汤姆的情妇威尔逊太太向卖狗的老头讨要一只警犬,就暴露了她单身无靠、独呷醉酒的落寞的陌生人状态。在小说的第四章,叙述者尼克不厌其烦地赘述了来参加盖茨比宴会的客人,他们就像尼克感同身受的那样“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来到舞会就是为了“打发掉夜晚和生活中最让人难熬的时光”[4]64。

由此可见,根据stockwell的脚本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读者追随叙述者尼克的视角,在一个喧嚣躁动的年代,记忆中那些温馨浪漫的场景的脚本被现实的表面繁盛、内核阴冷的图式所改变。各式各样的片断不断地冲击着读者的固有记忆,加之叙事者尼克的有限叙事视角,使读者在较长的阅读时问中强烈、持久地感受到一种压抑和憋屈。疯狂舞会上,人们踏动扭摆的热烈如在冷色的画面中掺入的一抹浅暖色,反而使得时代的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通过这些手段,作者把他的情感投射到了作品之中,而正是由于作者的导引,读者们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了作者的“移情”。读者根据尼克的叙事,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想像和知识,对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真实情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了认知提高的目的,使读者充分的感受到了艺术和悲剧的双重震撼力。

对Tsur和Stockwell这一批认知诗学的研究者来说,主要还是沿袭了文体学传统,他们注重文本的文体效果而不是文本的内涵意义。对此,Stockwell明确表示:“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是对读者如何在当时如此理解文本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这点来看,认知诗学没有预测能力,而且,自身也不能产生解释。”[1]7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我们关于传统的社会道德图式尤其是旧有基督教道德情感的图式受到了颠覆,必须进行调整,于是认知活动改变了。如思想家舍勒所分析的那样,形成了怨恨的现代市民伦理情感,造成了现代人价值意识的扭曲。

基督教精神的衰落是使怨恨产生的内在心理根源。舍勒认为那些处于充满恐惧而又渴求安稳生活的“小市民”是怨恨的现代典型代表。对舍勒来说,他们是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陌生人”,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藏身于花花绿绿的教会窗户之后,在静悄悄的爱情和友情中编织自己的舞环”。现代人在阴暗低矮的厂房里劳作,呼吸着呛人的煤烟灰,手脚并用,还生怕被老板一脚踢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已经没有了对自然、宗教的浪漫的返回。小说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的贫困以及宗教信仰的淡薄而导致西方文明的衰微。汤姆和情人威尔逊夫人床底之间摆放的是《城市闲话报》、《彼德·西门别传》的流行小说和关于百老汇丑闻的杂志。连盖茨比的图书馆里也不见一本圣经的踪影,猫头鹰先生害怕一本书的缺失就会倒塌一座图书馆,同样说明当时美国人的信仰缺失,精神匮乏。

舍勒认为带有商业气息的市民精神取代了神性和形而上学的精神,上帝已死。人们由此失去了内在心理根源,于是产生了怨恨的心态。舍勒指出,现代新社会的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正如基督教把人们的激情转到上帝身上一样,新教伦理把人们的激情转向了经济活动中的赢利追求,由“冥思和朝拜”转到“劳动和盈利”,结果,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厉害关系,怨恨者把怨恨的对象指向外部。他们抱着一种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的伦理观,对客观的价值秩序不屑一顾。怨恨者往往会愤愤不平地责问:凭什么你的、你们的价值要多于或优于我们的价值!人们社会差异的程度决定了怨恨的强度,对社会地位错位与不平等的反抗构成了怨恨的心结,“现代的平等论显而易见是怨恨之作。”[9]127所以,怨恨成了市民的欲罢不能的社会性格。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下层人物的怨恨是显而易见的。灰堆人拖着沉甸甸的铁锨一拥而上,仿佛是要把囿于内心深处的怨恨发泄出来。而就小说里的几个主要人物而言,威尔逊夫人是怨恨的,被丈夫囚禁在逼仄的阁楼里时破口大骂,临死时“嘴张得大大的,嘴角撕破了一点儿,仿佛她在释放出长期储存在身体里的旺盛精力时喉咙突然被哽住了”[4]147。威尔逊先生是怨恨的,面对杀妻之辱时,嗜凶之仇恨从他话语里喷薄而出。斯隆先生和汤姆是怨恨的,当看到盖茨比晚会上衣香鬓影,觥筹交错时,急不可耐地来探听虚实,拆穿诋毁他。随着剧情的深入,叙述者尼克不顾祖训,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情绪,为了盖茨比,当然也更是为了自己,攒足了力气吼出对汤姆一伙的怨恨之情。

首先,怨恨扭曲人的正常的价值目标。让盖茨比追求一种过去的虚无缥缈的梦想。舍勒认为怨恨从本质上看,倾向于对求之不得的价值或存在进行贬低。舍勒称之为“怨恨批判”。一种怨恨批判的方式是“抛弃旧信仰、皈依新信仰,目的并不是要献身于新信仰或以其精神理念和价值方向作为自己的真正追求;新信仰仅仅是用以否定旧信仰、贬低旧事物的借口、幌子或招牌”[10]137。汤姆的殷实家底是盖茨比梦寐以求的,但是在把汤姆介绍给客人的时候,盖茨比却称汤姆为“马球健将”。反映了盖茨比对汤姆这种靠祖上的遗产发家致富的怨恨和诋毁。另一种怨恨批判的方式是“对过去时代的缅怀并不是基于该时代自身的价值,而仅仅是想借此逃避并否定他自己的时代”[10]138。以前的研究没有解释为什么盖茨比一定要追求过去的梦想。舍勒的怨恨批判可以作为一种解释。小说中几次写到盖茨比对浪漫理想的追求,如尼克所述,盖茨比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拥抱“海上的灯”。让盖茨比魂牵梦萦的就是这个衣袂飘然、灿若桃花的黛西小姐。而且他希望“重温旧梦”,“把一切安排得跟过去一模一样”[4]117。回到家乡,路易斯维尔去让黛西从她家里出嫁。但是这种“怨恨批判”只是一种消极而且虚伪的批评方式,它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效果。

其次,怨恨造成了现代人自我挣得的价值观念。以前的研究一般看到盖茨比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套富兰克林的自我挣得的价值取向已经不适用于爵士时代的喧嚣嘈杂。但是为什么盖茨比特别推崇富兰克林的那一套自我挣得的价值取向呢?我们可以从舍勒的怨恨理论得到答案。从前一个天生就有显赫身世的贵族在价值上肯定超过一文不名的卑贱者。天性卑贱者发现自己无力消除与天性高贵者的这种差距,他就只能像上文提出的“怨恨批判”那样否定贵族天生的价值,而转为强调主体的劳作过程,并认为所有人、甚至天分极低的人在道德价值和道德禀赋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只要他们肯努力去追求这些道德价值。于是,盖茨比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述了并极力推崇富兰克林那一套自我挣得的价值体系。而在大肆渲染自己良好教育背景时,盖茨比谈吐给人优雅不俗的感觉,图书馆藏书丰富,装帧考究。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自己白手起家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相反,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的违法勾当时,“他看上去活像刚‘杀了人’的样子”[4]114。这种违法勾当显然有悖于靠合法经营诚实劳动获取财富的原则,抹煞了他在黛西心中的价值。

最后,怨恨把有用价值抬高到生命价值之上。有用价值从实质上看是为了生命自身的价值目的服务的。但是现代人却颠覆了这种固有的价值等级秩序,置生命价值于不顾,而拼命去追求单纯的有用价值的事物本身。“即现代人创造了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快乐的有用之物,但却不允许自己去充分享受它。”[10]154因为现代人白天为了工作殚精竭虑,同对手肉搏式地死磕。如果下班之余去享受艺术之美,徜徉于文学的海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会玩物丧志,随时可能会被社会滚滚前行的列车抛出车窗,变成黝黑的枕木下喘息的灵魂。如果现代人也会去享受这些有用之物,那也只是寄情赌博,纵情声色,寻求暂时的感官刺激。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小说中纽约人的疯狂娱乐。

一种特定的文学分析方法应该有特定的功效,它不仅能够对已有的效果做出自己的解释,“为把直觉阐释形成可表达意义的过程提供一种模式”,“提供相同的框架作为描述和解释阅读的一种方式”[1]8,而且应该能够发现新的效果(包括新的意义)。熊沐清教授认为,Tsur和Stockwell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对人们业已感知的文学效果作出新的解释,或对读者的阅读作出新的解释”。“发现新的涵义则是要对文本读出新意,发现别的阅读方法未能读出的涵义”。[11]

小说中,读者关于一战前西方社会理性和谐的图式被颠覆了,因此改变认知活动,构建新的认知,读出新的涵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经常提到天气的酷热和闷热,暗喻一种发狂、躁动和盲目的情绪,并以汪洋恣意渲染了一种盲目和非理性的情绪,展现了理性和非理性发展失调及情感危机。例如,在小说中的灰谷里,树立起来作为广告的艾克尔伯格医生的眼睛,意喻上帝的观察,竟被不知是医生“自己双目失明了呢,还是搬迁他乡”[4]28,忘在灰谷里了;叙述者尼克是盲目的,背井离乡来到东部。盖茨比看不清这个光影流连的黛西骨子里的冷若冰霜。黛西在盖茨比要她明确申明她从未爱过汤姆之前,她对汤姆和盖茨比的感情都是盲目的。汤姆是茫然的,哪里有马球,他就往哪里去。

艾森克谈到情绪引起心境状态改变时说,“心境状态引起的改变不只是生理唤醒,还包括认知活动的改变”[12]771。基于这一理论,读者由于世界图式的变化,引起了心境状态的改变,于是产生了认知活动的改变。读者不禁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人有这些盲目和非理性的行为呢?为什么威尔逊先生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报复盖茨比呢?曼海姆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发展与社会危机的关系来探讨人的情感生活。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正处于一个失调甚至危机的时代,社会的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的危机,而人的危机则表现为精神的危机,更确切地说,表现为一种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失调。

首先,理性和非理性失调造成人的能力发展不平衡。由于社会结构的原因,“社会知识和决策权,因纯粹实践的缘故,愈加集中于数量有限的政客、经济领导、行政官员和法官手中。”[13]39一些人成了“智力精英”和“情感精英”,而另一些人则只能被动放弃所有的洞察力或独创性来听从调控,适应其地位。这样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一个理性的思维习惯分布不均匀的社会必定会不稳定。”[13]38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体现了曼海姆所指的这种垄断:汤姆这类有钱人聚敛了大量财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灰谷里的经济却是病骨支离,一片“凄凉的景色”[4]29。威尔逊先生和他的车行却囿于“一道矮矮的漆成白色的铁路围栏里面”[3]29,他无精打采,脸色苍白。随着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处于弱势,连他的妻子都为别人所霸占。同时,曼海姆分析了精英阶层的问题。“精英数量的增加,每一个精英便丧失作为领导的功能和影响,因为他们相互抵消力量。”[4]74随着精英选拔原则的变化,更多的依靠财产的新人挤入了精英俱乐部。这都让社会精英变得鱼目混杂。曼海姆还特别谈到了过于精致的社会机制在非理性和情感爆发的狂潮中更是不堪一击。社会各个部分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其“可能比早期社会的秩序更不易承受非理性的情感震荡”[4]41。小说中双门轿车的故障则暗喻了美国整个国家和社会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征兆。而要解决汽车的车轮问题,还要靠威尔逊这样地位卑微的修理工。这样的情节看似巧合,实则不然,它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的事实。

其次,功能的合理性绝不增加实质合理性。曼海姆认为,恰恰是现代社会的理想化结果导致了社会大众非理想化的形成。为了阐释的需要,曼海姆提出了“实质理性”和“功能理性”,前者是一种个人明智的思维活动,后者是一种组织化的理性,是个人服从组织目标的功能角色所要求的理性。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以及劳动的分工和组织的先进,个人越来越多地以功能合理性的方式进行活动。但是,依附于组织功能理性的自我理性化的形成,并没有体现行动主体理想化的积极的实质意义,因为普遍的理想化所造成的对冲动的压抑,反而助长了非理性人的成长。工业社会结构的功能造成了双面性的人。具有支配地位的社会机器对公民此时要求一种行为,彼时又要求另一种行为,这样,驱使某些人此时此刻是一种“计算动物”,而在彼时彼刻则成了“狂暴之徒”。

[1]Stockwell,Peter.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2]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J].外国语文,2009(2):23-27.

[3]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J].Journal of L iterary Theory,2007(1):135-152.

[4]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Z].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Georg,Simmel.The Philosophy of Money[M].Edited by David Frisby.New York:Routledge,1990.

[7]Tabaskowska,Elezbieta.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oetics of Translation[M].Tübingen:Gunter Narr Verlag,1993:46.

[8]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0.

[9]马克思·舍勒.价值的颠覆[M].刘小枫编;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0]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熊沐清.多样与统一:认知诗学学科理论的难题与解答[J].外国语文,2011(1).

[12]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肖晓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M].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汤姆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贪吃的汤姆
掉钱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