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的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体育本质解读

2011-03-20

体育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目的论冲动本质

杨 韵

体育的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体育本质解读

杨 韵

1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19世纪与20世纪的新旧哲学交替之际,层出不穷的西方哲学派别与思想家们热衷于保持对传统哲学不同程度的批判与沿袭。而在这一理论纷争不断的哲学背景下,生命哲学本着对于人的生命本质的反思与推崇,得以在西方哲学界掀起生命感性复归的热潮。作为其中的代表性思想家,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Bergson)则是生命哲学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其所创立的生命冲动与绵延、自由的哲学理念,不仅使哲学理论体系得以深入和完善,更倚靠着优美而流畅的文笔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更为深广的影响。正如其代表作《创造进化论》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所言:“在严密而客观的真理探索中,他坦诚地以一种自由的精神打破了物质所强加的桎梏,给理想主义开创出了新的天地”[9]。

1.1 哲学的批判: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桎梏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始于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批判。文艺复兴之后的近现代西方哲学在人本复归的思想起兴下,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这一理念的整体引领,使得理性作为人所独有的思想特性,自然而然地成为哲学家们所崇尚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基于此,以事物普遍的发展与运行规律为根本的科学化思想模态,逐渐成为学界所普遍认可与推崇的发展理念。

机械论正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主导思想,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所产生的一种理论倾向。这一思想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从自然系统当中划分出一个个僵固的人工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12],从而将世间万物都看作是可以依据固有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的客观实在,而一切事物的发展与演变,都是可计算又可预见的既定事实。

对于这一基于规律的发展理念,柏格森表示了充分的鄙夷与批判,他认为:“机械论解释的本质在于:将未来与过去视为当前的一些可以计算出来的函数,因而宣布一切都是既定的。根据这种假定,在能够进行这种计算的超人智力看来,只需瞥一眼,过去、当前和未来便能一目了然。”[1]这一对世界的复杂表象所做出的过于机械而抽象的认识,一方面,将人的生命存在与感性体验淡化在工具化、机械化的生存状态之中,使人逐渐遗忘其自身的主观影响与价值存在,而异化成为无生命状态的工具;另一方面,则又将完整的生命整体人为地割裂成互不相关的存在片断,以机械的时间观将世界看做静止而孤立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将其连续性发展看做由相互独立的片断所拼凑而成的时间轴。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作为表面与机械论相对的目的论,也同样受到了柏格森的强烈批判。目的论认为,“世界的发展图景不过是一个预先安排好的计划由隐蔽走向现实的过程,尘世中现存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所作的因缘假借。过去与现在作为进入未来的凭借必然虚幻不实,只有作为最终目的的未来才是真实的”[12]。这一潜在的对世界既定与预成的认知,无疑也是对于时间与人的存在及能力的彻底否定。正如柏格森所斥责的那般,“倘若一切都能够被预见,倘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发明与创造,那么,时间便又成了无用的东西。如此被理解的目的论,也不过是逆反的机械论”[1]而已。目的论在将未来看做既定事实的同时,其所秉承的目的的惟一性,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发展。

1.2 理念的颠覆:生命的冲动与创造

在对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批判基础之上,柏格森提出了其生命哲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即生命冲动(vital impulsion)。柏格森认为,“生命本身包含两个方向相反却又互相补充的矛盾运动:能量积累和能量释放,能量的释放构成了生命的真正本质。这种能量,不仅仅是物理学、化学中的能量,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用以应付外物、延续自身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则是通过记忆积累起来的”[12]。又如柏格森所言:“这些记忆,这些来自潜意识的信使,使我们想起自己不自觉地拖在身后的那些东西”[1],“所谓‘拖在身后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12]。而过去作为一个整体,往往以冲动的形式对我们显示出来。因而,生命本质的能量来自于人对于过去的记忆、经验,甚至是先天的禀赋所产生的历史积淀,在生命的前进过程中,人们正是凭借这种积淀所产生的能量释放而使生存得以延续。而这一能量的释放所产生的推动人继续生存的生命力,也正是生命冲动的本意所在。

事实上,生命冲动的概念提出,也正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界定。科技的超速发展所构造出的现代生活方式,崇尚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挖掘,对自然发展规律的不懈探寻,以及对有限物质生活的无限追逐。也正是依靠这一以物质与无限为核心的生活态度,现代社会才得以在科技的强力推动下,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生活。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在给予人们充足便利的同时,也在悄然间滋生着人的思维惰性与生存空虚感。人们在物质社会的作为,更多的是对机械化生产形态的简单服从,而不再需要过多的感性体验,抑或是对其自身生存价值的探寻。人的生活也由此而逐渐变得盲目无边,人生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人的精神世界便也在这种百无聊赖的状态中被侵吞、腐蚀。所谓人的生命,自然而然地退化成为一具仅仅依靠物质而存活的躯体,人所应有的原始冲动、人的先天禀赋所具有的生命活力,成为人类社会最为迫切、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本质需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念,正是对于这一生存危机的强烈不满与鞭笞。人的生命需要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记忆的积淀,并将其以冲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继而激发出自身潜在的能量。唯有能量的释放与重生般的精神碰撞,才是生命存在与人的价值之本质所在。

在人的生命冲动的本质理念基础上,柏格森又进一步提出了生命的创造本质。柏格森认为,“整个宇宙是一种生命的冲进,万物乃是一大创造的进化过程”[14]。而“进化既不是环境或外力的作用,也不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展开”[13],而在于通过人之本质的生命冲动所产生的推动力,在生命前进的过程中,在与外部世界不断抗争的过程中,迸发出其本身的原始生命创造力。“创造的活动不受任何原因和条件限制,它是强制性的,没有什么必然性、规律性,它是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偶然。在生命冲动面前存在着物质的抵杭,生命冲动就在奋力克服这种抵抗中前进”[7]。因而,“进化既是生命冲动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生命战胜物质的过程。进化过程就是生命冲动永恒不息的创造性活动,它战胜物质的抵抗,使用物质创造新的生命的形式”[7]。

1.3 意识的延展:生命的绵延与自由

在生命冲动及其本质创造力的理念之外,绵延(duration)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柏格森最初是从时间方面给绵延下定义的。他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时间:一种叫作‘纯一的时间’。这是精确科学所处理的时间,其各个瞬间能够明确区分开来,它们彼此外在,并排置列,其情形就像物质事物分布在空间中一样。这种时间的流动表现为:后面的瞬间出现时前面的瞬间已不存在”[11]。因而,柏格森认为:“这种时间是不连续的,不是真正的时间,而是‘空间化’了的时间,实质上是一种空间”[11]。

而另一种真正意义上时间,即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这种时间也可以看作是由多个瞬间构成的,它的各个瞬间之间没有分明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种时间中,现在总是包含了过去,并携带着它走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分割地连接着。”[11]事实上,这一时间概念的颠覆性阐释,也正是基于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生命意识的延展。在人的生命意识推动下,时间能够在生命之流的顺应之下,充分融入人的价值与特性,从而使人的意识成为时间之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此而生成着不断变化与创造的世界。正如柏格森在《材料与记忆》中所言:“靠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绵延,是一种具有自身节奏的绵延,是一种与物理学家所说的时间极为不同的绵延。”[2]

在时间定义的基础上,柏格森继而在自我与意识层面对绵延的概念做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时间的定义相一致,柏格森同样将自我也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自我,它处于自我的外层,它的各个因素受到外物的规定,有确定的轮廓、彼此能区分开,相互外在,可以像空间中的事物那样并排置列。柏格森认为,表层自我是不真实的,是真实的自我即深层自我在空间中投下的阴影。”[11]而真实的自我,则需要到自我的另一个层次,即深层自我中去寻觅。

所谓的深层自我:“是自我内里或深层的处于纯朴状态的意识”[11],“是混杂紊乱的,变动不停的,不可言状的”[3]。柏格森曾将这一深层自我意识生动的以河流为喻而加以阐释:“当我体验到它们时,它们的组织是如此坚实,它们具有的共同生命力是如此旺盛,以至我不能说它们之中某一状态终于何处,另一状态始于何处。其实,它们之中没有哪一种有开始或终结,它们全都彼此伸延。”[4]深层的自我是真正归属于人本身的真实自我,它源自于人最为原始的需求与冲动,也是内在于人而使其行为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在表层自我不断地因外物侵扰的变化而改变,继而在表面上形成一个个断裂的发展阶段时,深层自我依然能够延续着内在的意识流动方向而生生不息。

而这种深层自我的生生不息,事实上也正是绵延在生命层面上的体现。与上述的生命冲动理念相一致,生命的绵延,也是在生命之流中连续不断而又有着内在生命力的人的生存整体。绵延的生命没有阶段之分,每一刻不仅是与其前后乃至生命整体所息息相关的存在,同时,也是不断变化又不断创造着的,这是对时间的延展;绵延的生命没有真正的终点与价值之分,没有预成的目的与量化的标准,人的内在生命冲动与创造不受真正意义上的约束,而有着无限的潜能与拓展空间,这是对空间的延展。而这也正是人之所谓自由的真正体现,自由在于意识的自然流动,在于内在的自然创造,在于自我的绵延生成。人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绵延中不断发展、变化,生成着自身独具特色与内在生命力的人的价值。

而作为以人为核心存在,同时也是人之生存所必须的身体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体育的生命理念,是否也是由内在的生命冲动与自我意识绵延而形成的生命存在?体育的本质又是否能够在这一生命理念的内在引导下创造着丰富而深远的生命内涵?基于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理念的基本勾勒,我们试图沿袭着由对机械论与目的论批判,到生命冲动与创造的挖掘,再到自我意识的绵延这一基本架构,从体育本质的角度对这一深邃的哲学理念进行进一步解读。

2 体育本质的机械论与目的论之困

2.1 本质的探寻:体育本质的理论建构

哲学范畴下的本质,旨在表明“事物内在相对稳定的方面,且这一方面的表现形态,既隐藏于其外在现象的背后,又深匿其中”[6]。而人们普遍认为,对事物本质的探寻等同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整理与归纳,等同于为人的认识深化与细化寻找可倚靠的核心依据,继而也使之成为人能够改变外在客观实在的主要途径与依托。因而,在人之为世界的核心属性愈发被认同的当代社会,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入探寻,长期以来也成为理论研究领域中有着普遍认同的诉求之本。

也正因如此,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体育理论研究界,对于体育之本质的追逐也从未见缓。介于内在于事物且相对稳定的本质定义,体育本质的着力点在于体育现象中内在而相对稳定的方面,即要通过体育的不同表现形态,寻找隐匿于其中的共同属性。然而,体育在当今社会中愈发复杂的表现形态与发展趋向,在赋予其各具特性的认识角度的同时,也随之引发了日趋多样且风格各异的体育本质解读。

以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界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增强体质为本,以教育为本,以社会文化现象为根本属性,以身体活动为根本表现形态的体育本质的单质论;以及集上述多种属性为一身的体育本质的多质论”[10]。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又不乏针锋相对。对于意图寻找到一个普适性概念的理论初衷而言,如此这般的百家争鸣,虽使得普适性理论的界定愈发困难,却也在潜移默化的开拓着更深且更为开阔的理论发展空间。

2.2 机械论之困:体育本质论的人本缺失与结构断裂

正如上所述,普适性的概念界定是体育本质讨论得以展开的主要初衷。而在这一理论初衷之下,更为根本的需求则在于规律性概念的生成。面对体育环境中愈发纷繁复杂的表现形态,人们渴望于总结归纳出既适用于一切体育现象,又完全贴合于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依据,并期望能够以此为标准建立相应的原则体系,而给予现象以规范与否抑或适切与否的评判。正如机械论的思想范式所界定的,认为世界等同于机器,一切事物都有着固定的因果联系,且始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转。而人们则可以依照过往的经验事实总结归纳出普适性规律,继而解释与指导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趋向在现今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社会环境中,固然是一种合理的顺应。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体育活动本身而言,如此这般脱离于人的切身体验与个性差异而进行的理论挖掘,似乎更近似于一种机械论范式下的逻辑推导,“一种纯粹的知性的虚构”[8]。在这种概念式解读逐渐成为体育本质深化的根本原则时,体育本质中人的存在价值已经不可避免显得愈发淡薄,甚至于难以寻觅。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人所独有的生理与心理的体验差异,既被掩盖在普适性的人类解读之下,又被逐渐淡化在各式以迎合人的需求为名的体育本质之中。不仅体育实践中人的切身体验变得难以寻觅,体育本质的深化所应有的引导效用则更是无从谈起。

而在纯粹的知性虚构所导致人本缺失的同时,体育本质的理论探讨也呈现出机械论范式的另一主要表征,即“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查”[5]。这种相对片面而孤立的分析逻辑,对单质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理论局限的体现。将体育的本质追溯于某一层面,如将体育的本质归之于身体活动的层面,虽说能够最大程度上凸显其核心内容即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根本特征的主导性,但对于本质概念的全面性与多样性而言则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失。

也正缘于此,体育本质的多质论主张将诸如身体活动、精神重塑、社会文化现象乃至审美元素融于体育本质的整体之中,旨在达到概念的全面与多样。虽说在理论空间上无从质疑,然而,这一理论的解析往往是将各个组成部分区分开来,继而做出各自相应的体育本质层面的分析,形成理论的分解与整合的循环式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这一结构层面的断裂,就如同将人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割裂,而后分别以形式的结合推导出人整体属性的结论一样不可思议。

事实上,作为凝结着身体、社会、文化等各种不同属性的复杂整体的人,即便是基于身体活动的体育行为,也是凝结着行为、思想、审美取向与发展环境等等多样影响因素于一身的复杂过程。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托,每一部分的发生与转变,都时刻牵连着其他成分的变化。因而,多质论之所谓多,正应当在于其内在各因素共时性的密切关联与发展,而不是现今理论中孤立而片面的结构断裂。

2.3 目的论之困:体育本质论的目的预成与功能转向

在人本缺失与理论结构断裂的机械论范式弊端之上,体育本质在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着目的论范式的思想趋向。与主张以经验事实总结出普适性发展规律继而解释未来的机械论相对,目的论主张以将来的预定目标来解释现在所显现的现象。而在体育本质论中,目的论的思想范式主要体现在人们渴望以科学的发展规律规划出明确而详尽的体育本质概念,并以此为标准对现有的体育现象做出相应的目标设置与发展规划。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活动是沿着被预先规划好的发展路径所展开的“预成目标”的发展过程。而作为其中核心主体的人,则只需要化身为一个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的执行者。

诚然,体育本质论的目的性增强对体育活动而言有着无以替代的推动力,既是体育意识的科学引领,也是体育参与的规范与协助。然而,与机械论思想范式所面临的同样困境在于:一方面,人这样的复杂参与个体,仅依靠整齐划一的概念性目的来界定与制约其体育活动行为,未免会因为个体差异与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目的设定与现实本身的发展失衡;另一方面,体育活动这样主观性极强的身体运动,目的预成的僵化限定使人的思想理念难以得到体现,也更无从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加深体验继而达到认识的深化,体育活动便逐渐异化成为仅仅借助于人的身体来推动其运转的工具。

在这一僵化目的预成的前提下,目的论的思想范式也导致了体育本质的界定逐渐显现出功能转向的异化。人们对于体育本质的讨论,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体育能够带来什么,又能够产生什么的功能性探索之上,更逐渐以价值内涵为其内在连接,而将这一功能性探索的结论等同于体育本质概念的界定。

事实上,这一发展理念的变迁之根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当今物质社会的功利性趋向在体育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物欲横行的时代,物质性与功利性价值正逐渐成为人们衡量事物的惟一标尺。无论是内在的深入挖掘,还是外在的广阔延伸,能带来更多的既得利益才是推动人们认识深化的主要动因。而致力于体育本质功能化的人们,也正是试图在体育本质的深入挖掘的过程中,通过功能的增长来换取社会普遍认可的体育价值筹码。殊不知,这一价值增长过程,在进一步将体育日趋增加的功能属性转化为体育参与的主要诱因的同时,也正不可避免地使体育内在朴素的人性体验与价值认同在功能属性的遮蔽下,越来越难以被大众所感知。

3 体育的生命冲动与创造

事实上,对于体育本质的机械论与目的论之困境的挖掘,也近乎是对现今社会普遍的体育观念的一种全面解读之上的批判过程。在人们普遍一致的观念中,体育的本质终归是在身体活动层面的功能性延伸。无论是基于身体本质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说,还是将体育的本质看作是由社会属性所界定的身体、心理、文化与审美所形成的多本质构成,其潜在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将体育看作是功能性、目的性且由相互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发展片断所构成的机械身体运转。

固然,身体是体育运动之本,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倘若仅有国民体质羸弱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出现时,人们才会联想到体育的功用,认为体育的惟一功效便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否真正体现了体育的本质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对体育本质的狭义误读?正因如此,我们在对体育本质论做出如上所述的机械论与目的论批判之后,也需要尝试沿袭着柏格森的思想逻辑,突破身体界定与物质世界的思想桎梏,将体育置之于更为宽广的生命概念之中,进而做出对体育本质论的深入探寻与阐释。

3.1 体育的生命冲动本质

以生命的概念来诠释体育,似乎也是无可厚非。就生命过程而言,体育是贯穿其始终且连续不断地推动人的持续发展的基本元素;而对体育而言,生命的存在则既是首要的发展要素,也是最为深刻的体育表现。然而,对于生命存在如何在体育中显现,体育又如何贯穿于生命本身的发展过程,在自然概念的生命表征之外,却近乎难以寻觅更为深入的本质诠释。

事实上,正如柏格森所言,生命以冲动的形式显现出来,体育也以生命冲动的形式作为其最为根本且深深内隐于外部表象之中的本质体现。正如冲动的本质在于内在原始的能量积蓄与释放一样,体育的本质形成也正是身体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所构成的整体。人的体育过程的发展变化,正是体育生命能量的积蓄与释放的集中体现,冲动则是这一体现的集中表象。只是,生命哲学视域下的能量释放,不仅仅指生理层面的能量,它更多注重意识层面中记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冲动。因而,体育的本质也不仅仅在于身体表征的变化,而更多地在于对体育参与过程的记忆与经验的积累,在于积累之后逐渐形成富有积极生命活力的体育参与意识,以及将其融于人之生存过程之中的全新生命体验。

这一体育的生命冲动表现与生命体验积聚的过程,也正是体育之于人的主观感受由消极适应向积极反应的转向。体育参与的过程,归根结蒂在于人的主动性参与,无论是运动兴趣的激发、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体育参与的维持,倘若仅仅依靠于外在功能属性或理念灌输的引导,无疑是在外部诱因下消极的体育适应过程的断裂式延续。唯有将体育之于人而言的内在价值通过参与的形式内化为人的本质需求,形成积极的生命体验而充分融于其生命存在之中,并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发展,才是体育本质所应给予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3.2 生命冲动形式下体育的创造本质

生命冲动是人的生命本质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这一表现形式的界定,更为重要的则在于生命冲动形式之下的生命创造本质。正如在体育的生命本质的形成过程中,人在不断学习与适应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自身的体育创造。所谓自身的体育创造,即人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依据自身体验与记忆的积淀形成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

就体育参与而言,过多的目的限制与参与形式的约束,对人的参与活动本身并没有太多益处。人在身体活动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切身参与体验,也就随之有着各不相同的体育参与水平与发展趋向。倘若以整齐划一的刻板定义对其发展趋向与目的进行严格限定,未免会使体育的现实表现与本质要求间显现出愈发偏离的失衡状态,从而使体育参与的变化过程愈发混沌而杂乱无章。

事实上,人们在体育参与的变化过程中所普遍追求的质的飞跃,实质上正是人自身的体育参与体验所积淀的内在能量的适时释放,是体育的生命冲动的显现。体育所独有的对抗与竞争氛围,能够给予人们充分而积极的外在阻碍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的努力应对。在体育的参与过程中,人是绝对的参与主体,有着对自身充分的支配权与控制权。人们能够凭借身体的切身体验与体育意识的积累,积淀起连续不断且内在一致的能量储备。从而在人们面对身体疲劳、技能水平停滞、比赛失利等阻碍时,能够通过能量储备的积极释放而产生积极抵抗,并由此产生对自我的积极超越。也唯有在自主而积极的抵抗外界阻碍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生成绝对自由而没有规律性限定的最为原始的本能创造力,这也正是体育生命冲动的创造本质的体现。

4 体育的意识绵延与自由

然而,对于体育生命冲动理念的提出,倘若仅仅停留于冲动的形式构造、生命概念的僵化灌输,则无疑与柏格森所批判的机械论与目的论无异。如何让这一体育本质的生命体验真正充分融入人的生命过程中?又如何在这一融入的过程中形成个人独立的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精神的领悟?这便不得不借助于柏格森的绵延理论的引入,并对体育本质与人之存在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作进一步阐释。正如柏格森从时间的层面对绵延的概念作初步的解读一样,对于体育的绵延本质,也需要从时间视域下对体育本质进行挖掘。介于对绵延概念的解读核心大多在自我意识的层面,我们也选择体育本质中的体育意识作为主要视角,进行体育意识的绵延分析。

4.1 体育的意识绵延本质

通常人们所理解的体育意识,大多在于体育参与程度的高低,抑或是体育的兴趣偏好的多寡。且往往将这一普遍意义上的体育意识,以时间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诸如以年龄层面划分体育意识的异同,以体育参与时间的长短来确定体育意识的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比比皆是,且大多获得了普遍认可。然而,对于体育意识这种内在于人脑的抽象概念,仅仅依靠外在时间的机械前进而加以界定,未免也容易陷于机械论的窠臼。

在绵延的观点看来,体育意识的绵延更多的内在于人的真正时间的流动与发展,这是由人们参与体育之始直到最终结束的接连不断的内在意识流动。它不受外在机械时间的界定,且没有阶段之分,任何时刻的体育意识,都是内在的与前后的意识积淀紧密相连。正如人在幼年时期所留有的体育活动参与记忆与意识储存,对于其晚年的体育参与依然有着内在一致的联系,人们无法机械地对其进行人为的时间割裂,也无法对这一内在意识之流作出明确的质的认定。体育意识的核心在于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在于体育记忆的累积与领悟,在于将体育意识中积极的体育精神充分地融入自身的生命过程之中,而促成体育本质之最终目的。

在时间概念的界定之上,体育之于深层自我的意识绵延也正在于这一内在的意识之流在真实自我发展中的生命推动力。体育意识倘若只是人众多内在意识中有着明晰分类的一种,则未免也是机械论的断裂式思维导致的机械划分。事实上,真正内在于人的体育意识绵延,应当是充分融入于人的意识整体之中,并贯穿于人的生命发展始终的存在。正如体育参与过程所给予人的积极上进、努力拼搏与坚强意志等等积极而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识积累,唯有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更进一步得以在人的生命奋斗旅程中得以积极而全面地延展,形成体育意识的生命绵延,才是体育之本质之于人而言最为重要而根本的价值。

4.2 体育意识绵延下的自由本质

这一深层自我层面的体育意识流动,同时也正是体育之于人而言的自由本质的集中体现。基于身体活动的体育,是人得以全面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我的最为全面而彻底的表现方式。没有过多的外界限制,没有过多的压力负担,纯粹的体育活动是远离于社会功利形态的侵染而存在的人的自然活动方式。

而唯有内在的深层自我意识绵延,才能够显现出意识的自由驰骋与积极迸发的生命形态。唯有在深层自我意识的绵延中,人们才可以避开外界环境的压迫与束缚,而完全依照于真实的身心体验与内在的意识流动,支配着自身体育活动的进行。在这样的体育参与活动中,人们不仅能够展现出优美的身体形态、娴熟的动作技能、积极的生命意志以及难以描摹的身心之美的体验;更能够在身体活动中自由地进行内在生命能量的释放,内在积极情绪的激发,充分享受体育之于人愉悦与健康的精神本质,而这也正是人的生命自由在体育过程中最为真实的展现。

5 结语

根基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内涵,我们遵循着人的生命本真的哲学思想轨道,从对现实社会所普遍存在的体育本质论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哲学批判,到体育中生命冲动与内在创造力的本质挖掘,再到基于生命冲动的体育内在深层自我意识的绵延与自由本质的延展,有如一次由表及里、由始至终的体育生命体验的再生与创造。在生命概念的深远视域下,体育的本质得到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挖掘,而我们也能够从中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更为深刻,也更体现出人之本位价值的延展。

[1]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37-38.

[2]柏格森.材料与记忆[M].肖聿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6.

[3]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7.

[4]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

[5]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3:20.

[6]冯契,徐孝通 .外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8.

[7]黄颂杰,论柏格森哲学[J].学术界,1995,(6):17-24.

[8]李国.机械论范式的有机论转向:科学知识“绿化”的起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72-76.

[9]李月媛,从古典到现代,由空间到时间——柏格森的时间观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45-148.

[10]刘媛媛.身体·感性·自由——体育本质新诠释[J].体育科学,2007,27(11):70-73.

[11]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1.

[12]吴先伍.过去永恒真实——论柏格森的过去本体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6):18-24.

[13]詹宇国.国内外柏格森哲学的研究状况[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88-92.

[14]张世英.自我的自由本质和创造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9,(2):1-6.

The Vital Impulsion and Consciousness Duration of Sports—— The Sports Essence based on the Vital Philosophy of Bergson

YANG Yun

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解读,对其内在深刻的机械论与目的论批判、生命的冲动与创造本质以及意识的绵延自由的基本思想进行剖析,继而以体育本质作为基本切入点,沿袭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轨迹进行了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面对现有体育本质论中的机械论与目的论的思想桎梏,研究认为,体育的本质在生命这一深远范畴下,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体育生命冲动与创造,与体育的意识绵延自由的本质。而这也正是体育本质之于人、之于生命整体最为真实而全面的体现。

柏格森;生命哲学;体育哲学;体育本质;生命冲动;意识绵延

Based on the vital philosophy of Bergson,this paper makes a deeply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gainst mechanism and teleology,the nature of vital impulsion and creative,and the ideology of consciousness duration.Then the author makes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along the thought orbit of the vital philosophy,and sees the sports essence as the basic entry point.In the face of the mechanism and teleology in sports essence,we have the view that there is essence of vital impulsion and creative,the essence of consciousness duration in the sports essence entirety,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al sports essence for the human and life.

Bergson;vital philosophy;sports philosophy;sports essence;vital impulsion;consciousness duration

G80-05

A

1000-677X(2011)03-0087-06

2011-01-24;

2011-02-28

杨韵(1987-),女,满族,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哲学、体育产业,E-mail:yypiero87@126.co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猜你喜欢

目的论冲动本质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冲动”不是真担当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设计的本质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