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态度研究进展

2011-03-19赵海涛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报态度大学生

胡 奇,赵海涛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客体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W·T·托马斯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社会态度的学科”[1]。体育态度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由社会心理学引进体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的观点:“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1]在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中也把它作为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动力系统之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同时对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诊断和心理选材[3]。笔者在对国内前人大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就体育态度研究的内容、方法、已经获得和未涉及的问题、研究的成果及以后研究的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和评价,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有关体育态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某一个地域或某一个群体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2)影响体育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3)体育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研究;(4)与体育态度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总体上看,国内关于不同群体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占体育态度研究的绝大部分。这些研究有的是对体育态度结构成份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有的是对体育态度的水平,不同变量之间如性别、年级等的体育态度的差异进行分析;还有的是通过对体育的认识、关注等作为初步评价,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如刘一明等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4],丁璐等的《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体育态度之研究》[5],张素霞的《韩山师院新生体育态度结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6],李孟军的《关于大学生体育态度特点的研究》[7]等都属于此类研究。有关影响体育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研究,大多数都是在提出一定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其中有些是先拟定出可能影响体育态度的因素,然后进行调查,最终确定某些因素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影响程度如何,如邓文才的《体育教学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8];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影响因子作用的大小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斯勤夫的《影响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因子分析》[9]即属于这一类。有关体育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体育态度和行为是否一致,相关程度究竟有多高及有无因果关系等方面,如张素霞的《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10],谢龙等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11]。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把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如刘萍等的《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2]。

2 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基于对体育态度特点的认识,即体育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外界的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中介;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核心等特点,研究者们对体育态度的研究一般采用的方法为运用自陈量表进行调查的方法来进行。其中从国外引进的应用相对较多的工具是美国心理学家Kenyon编制的《体育活动态度调查表》(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Activity ATPA),是从对体育的功能维度考查个体对体育的态度[3],也有一些学者用自己编制的体育态度调查表进行测量。在运用这些量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组内的前后体育态度的比较,来揭示某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或者用来考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或者其他的一些关系。

3 取得的主要成果

从目前研究进展看,学者们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者们认为不同民族、地域、群体之间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有其共同之处,但也各有特色。关于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强度,不同文化背景、身体素质、大众传播等因素均可影响人对体育的态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均可改变他们的体育态度。关于体育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学者们通过对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及体育态度与行为因果关系等研究得出结论,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笔者认为,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导致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高相关而无因果关系,其原因可能涉及下面几个因素:第一,测量体育态度的量表的预测效度问题,包括ATPA中的一些问题,对于不经常参加的人来说可能是他们想象的内容而不是真实的;第二,一般在行为活动中可以反映活动者的体育态度,但态度并不总会导致行为的发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一般有良好的体育态度,而在量表上测量有良好体育态度的个体不一定总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即体育态度的核心是体育价值,测量体育态度的选题往往测定的是体育的普遍价值,而决定个体行为参与的恰恰是对个体自身的价值,即对体育的普遍性认识,不能决定参与体育的特殊性问题。换句话说,体育对被调查者这一个体作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是否纳入自己的行动计划,是否受到外界(如团队规范)或自我的强化及参与体育中的情绪体验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

4 研究尚未涉及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从目前研究进展看,有关体育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有许多问题尚未涉及,这既是以往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第一,有关体育态度过程研究与结果研究相结合的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学者普遍采用的是组内比较法,而国外学者采用的多为组间比较法,即比较不同体育态度差异的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第二,有关体育态度的理论研究。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已有好的兆头。如张林、张向葵在《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中对美国心理学家Wilson和Lindsey等人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中还应该包括那些自动操作的、不需要意识努力的心理成分。对体育态度进行准确测量,应该同时兼顾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两种方法,这样也许具有更高的预测效度[13],这从理论高度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第三,体育态度往往具有具体的指向,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将更能反映体育参与者的行为态度。另外在态度结构中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对预测锻炼行为的预测贡献度是不同的,情感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制定出各种不同维度指标的权重,可能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被测者的体育态度。

5 小结

本研究显示认为,国内学者们在体育态度研究方面,已对不同的地域、民族、阶层、群体等的体育态度及体育参与行为进行了相关调查,并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进行了分析,考查了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态度研究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思路。而结果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把态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态度研究中去,在研究中更加注重态度对象的特殊性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1]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6~250.

[2]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113.

[3] 邱宜均.运动心理诊断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136~146.

[4] 刘一明,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5] 丁璐,孙丽珍,陶兰.维吾尔族中小学生体育态度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31~233.

[6] 张素霞.韩山师院新生体育态度结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2002,9(5):91~94.

[7] 李孟军.关于大学生体育态度特点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3):196~198.

[8] 邓文才.体育教学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59~61.

[9] 斯勤夫.影响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因子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39~40.

[10] 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3):50~51.

[11] 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72~74.

[12] 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 张林,张向葵.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2):171~176.

[14] 赵红.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120~122.

[15] 杨鄂平,童丽平,李传东,等.体育教学与体育态度学习关系的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9(6):918~920.

[16] 赵俊荣.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态度变化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6,21(1):92.

[17] 赵俊荣.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生体育态度的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100~101.

[18] 赵俊荣.知情意等因素在高师学生终身体育态度形成中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73~1674.

[19] 温志宏,彭青生.消极体育态度的形成及转变方法和途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82~83.

[20] 蒋宁,侯玉鹭.从大学前体育教育对大学新生体育态度的影响看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2):98~101.

[21] 邓文才.体育教学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59~61.

[22] 程伟.常州市翠竹区居民体育态度现状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1~92.

[23] 王翔.地方性高师新生体育行为及体育态度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47~50.

[24] 孙季成,章莺,傅振磊.当代浙江农民体育需求与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41~47.

[25] 盛慧萍,杨文轩,周爱光.广州市区职业女性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J].体育学刊,2002,9(6):35~37.

猜你喜欢

学报态度大学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大学生之歌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