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新的图书馆学思想及实践
2011-03-19丁小明
丁小明
(义乌市图书馆,浙江 义乌 322000)
〔作者信息〕丁小明,男,古籍地方文献部主任,馆员。
朱一新(1846—1894年),字鼎甫,号蓉生,浙江省义乌朱店村人。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连连直谏朝廷,主张广开言路;中法战争中,坚决主战,反对妥协求和;揭露内侍李莲英祸国殃民,反对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后因参劾李莲英北洋阅军之事,触怒慈禧,被降为主事。无力改变朝廷腐败局面的朱一新,毅然抛弃荣华富贵,以母病为由,辞官回里。
“研究中国近代学术史必言及朱一新”。梁启超、钱穆两位大师所著的同名巨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均有专文论述。朱一新是晚清屈指可数的几个既能研究传统学问、又能接受西方学术的学者,是岭南学界的领袖之一。辞官不久,两广总督张之洞因赏识朱一新的学识才能,先后礼聘他任肇庆端溪书院、广州广雅书院山长(院长)。
端溪书院,明万历年间创办,至清初已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中心之一,有岭南第一学府之称。藏书是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与师长、膏火同样不可缺少的办学三要素。端溪书院拥有大书架三十七具,藏书9482册。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春,朱一新接任山长。他十分重视书院藏书的质量和科学管理,以经、史、子、集分类。完善《收借书籍规条》:设专职管理员;借期半月,过期要催问查追;每次限借五册,若前借未还,不得续借;污损图书则须赔偿等等。其详实细致,几可与现代图书馆的借阅制度媲美。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将藏书楼的模式,改变成了初具近代化规模的书院图书馆。
在兼理星岩书院时,朱一新又将端溪书院一些可行的制度推广到了“星岩”。不设时文,专课经、史、古、学;设日记册,人领一册,制订读书章程,每日将所读何书、书中有何疑义详写册内,随月课卷同缴;读书章程分句读、抄录、评点和著述四等。提倡住院诸生到端溪书院借阅图书,这一跨院借阅,在当时也是创新,显示朱一新思路之大胆、开放。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六月,张之洞在广州创建广雅书院,占地124亩。书院藏书之所曰“冠冕楼”,东西二楹,规模弘壮。开创之初的广雅书院虽有志于创新,但教学模式仍未能跳出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直到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0月,朱一新移任广雅书院山长,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朱一新强调读史,认为“若当多事之秋,则治经不如治史之尤要”,“史越近者,越切实用”。提出史学还应包括时务与经济之学。推崇重学、化学、光学、西医、铁路、农业机械等西方科学。著名学者王元化在《九十年代日记》中说,“朱一新是吸取了截至那时为止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所积累的最新最全面的成果”。广雅书院,真正成为“修传统学问,习西方学术,培养洋务人才”的著名学府,与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当时中国四大书院,是清末社会转型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摇篮,对广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山长的朱一新非常重视藏书建设,在复梁节堪(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堪,广东番禺人,广雅书院首任山长)的信中这样说:“今年约可购二百金,乞将广雅书目抄示,择其要者寄沪觅购。”他提倡“治史通今以致用”,重实学,“冠冕楼”藏书史学最富。他突破传统观念,主张藏书应着眼于应用,大量增购优秀汉译西书,如西政丛书、西学大成、西艺新知等,添置如《校邠庐抗议》、《盛世危言》、《环灜志略》、《数理精蕴》、《算学十书》、《列国陆军制》、《通商约章类纂》、《东方时局论》、《中俄界约》等,藏品由经史百家,变而为传统典籍与反映洋务、新学、时务、西学之书并存。“冠冕楼”还收藏日文书籍,足见其藏书之开放。丰富的汉译西书,开阔了师生的眼界,激发了师生研究西学的兴趣,对引导学生进步、培养新一代有用人才,意义深远。如学生蔡爰诹在院时曾创“求地球半径差一法”,撰有《天算捷表》,朱一新审阅后帮助付梓。学生黎佩兰名入《数学家辞典》,曾制作“天体仪”、“测量度板”、“倒立二景晷”等仪器,用于编制《德庆州志》。学生汪鸾翔对诗词及西方数学、物理,均有深入研究,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一时两广高才,争相求教,广雅书院成了岭南最吸引青年就读的最高学府。
广雅书院藏书最大的特点是藏书公开,满足讲学课士所需,充分发挥藏书作用。为提高藏书利用率,朱一新领导督促“冠冕楼”大力改革创新。在院生宿舍附近开辟阅览室,以方便学生晚间自修。针对藏书多、检阅乱的情况,朱一新亲自编印藏书目录,人手一册。检目借书,不仅解决了检索难的矛盾,也节省了学生找书时间;完善借阅管理制度,做到既便利师生,又避免藏书遗失。在复张之洞函中,朱一新说:“冠冕楼藏书,现已编目付梓,是住院诸生人赋一册,庶检目可以借书。悉经掌书生之手,以防散佚。”
《广雅书院藏书目录》七卷,朱一新初编,第三任院长海南廖廷相整理。目录仿《四库全书总目》而有变通,“凡分七类,四部之首冠以御制敕撰诸书,其一人所撰而兼涉各部者,别出为杂著;合众人所撰而成一部者,别出为丛书”。分至二级类目,部分至三级。经部分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四书、尔雅、群经总义、小学十二个小类;史部分正史、编年、别史、杂史、传记、奏议、地理(下又分水道、都会郡县、边防外记)、政书类、目录类、金石类十个小类;子部分诸子、儒家、法家、杂家、兵家、医家、天文算术、术学、艺术、小说、类书、道释十二个小类;集部分总集、诗文评、词三个小类。每部书分别著录了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和册数。目录部类清晰,检索便利。著录图书2706部,45045册。无小序、解题,着重反映库藏情况,但这并不等于简单的簿册式书目,其目录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著录之中。大类以御制为首,显示出编目者的传统思想;而立“杂著”一类,则是对传统的一种变革;藏书以史部最富,分类也特别细,地理类下更分至三级类目,凸出“治史通今以致用”;重视版本,每部书都有版本说明。这一书目,已开现代图书目录学的先河。
朱一新将“冠冕楼”以“藏”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借阅”为主的模式,不但本院诸生借阅,还实现跨院借阅,且接待院外士子,向地方读书人开放。“冠冕楼”已发展成为我国近代图书馆的雏形,后人更称之为我国第一的具有近代性质的图书馆。其管理模式,对后来兴办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朱一新还十分重视生员的教育,经常亲自给他们上课,讲解读书治学的门径。他认为读书要善于掌握古书的义例,他指出:古书自有体例,“不通其书之体例,不能读其书,此其大义之所存,昔人所谓义例也。校勘字句,虽亦要事,尚在其后。此其大纲,校勘其细目,不通此则愈校愈误”。他认为“刘中垒父子成《七略》一书,为后世校雠之祖。《班志》掇其精要,以著于篇。后唯郑渔仲、章实斋能窥斯旨,商榷学术,洞澈源流,不独九流诸子,各有精义,即词赋方技,亦复小道可观。目录校雠之学所以可贵,非专以审订文字异同为校雠也……校雠之学,此其大者。中垒遗法本如是。世徒以审订文字为校雠,而校雠之途隘,以甲乙簿为目录,而目录之学转为无用。多识书名,辨别版本,一书估优为之,何待学者乎?”(《无邪堂答问》)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朱一新将讲课的内容,整理补充后编成《无邪堂答问》五卷出版,以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藏书、正确阅读。
朱一新学识渊博,著述丰厚,除《无邪堂答问》外,还著有《汉书管见》四卷、《京师坊巷志》两卷、《德庆州志》十五卷、《奏疏》一卷、《诗古文词杂著》八卷、《东三省、内外蒙古地图考证》、《朱蓉生驳康学书札》、《义乌朱先生文抄》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遗著汇集成《拙庵丛稿》刊行,有约经堂和葆真堂两个藏版。其事迹入《中国通史》、《清代通史》、《国史儒林传》、《清史稿》、《清史历传》、《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代名人小传》等史册。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朱一新在广雅书院与世长辞,享年四十九岁。
〔1〕(清)朱鼎甫,廖廷相.广雅书院藏书目录七卷.广东:广雅书局,1901.
〔2〕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3〕朱荃宜,朱恺元.直臣名师——朱一新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4〕(清)朱一新.拙庵丛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葆真堂刻本.
〔5〕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义乌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清)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雅书局刻本.
〔7〕张晓红.清代广州书院藏书刻书事业研究.广州:中山大学,2005.
〔8〕张志茹,王书兰.广雅书院概略.图书馆学研究,1993(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