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皮革产业信息支撑平台建设调研
2011-05-12王丽霞
王丽霞
(海宁市图书馆,浙江 海宁 314400)
〔作者信息〕王丽霞,女,馆长,副研究馆员。
海宁市,东临上海,西连杭州,北接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信息灵通,交通便捷。海宁的皮革业在多年的发展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海宁中国皮革城也成为新的城市标志。作为海宁的特色经济,寻找优势、培养优势、扩大优势是特色经济发展逻辑的核心。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经济时代占据主动权,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特色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科技含量产业的跨越,需要快速、准确全面地掌握产业信息,及时、科学地分析并整合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此次调研,从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现有皮革产业信息平台特点,对以图书馆为核心,构建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信息支撑平台提出初步构想。
1 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现状
海宁皮革,以其浓厚的产业基础、驰名的产品质量、兴旺的皮革市场、领先的技术优势、良好的商业信誉而享誉国内外,被中国皮革协会命名为“中国皮革之都”。
2009年,海宁市拥有皮革工业企业1499家,从业人员约66093人,全年实现现价产值18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81亿元,皮革类(不含成品沙发)出口额达到2.6亿美元。海宁皮革及皮革制品,出口欧美、日本、俄罗斯等50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皮革服装城和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的建立、壮大和发展为标志,海宁已成为全国大型的皮革及皮革制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中心。2010年,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海宁皮革发展迈入新纪元。佟二堡海宁皮革城在辽宁启用,将南、北两地皮革、裘皮产业链紧密地链接在一起。两大产业集群的强势联手将进一步加强中国皮革、裘皮时尚“动车组”的动力和发展后劲,并将为提升东北乃至全国的皮革、裘皮时尚消费带来深远影响。
2 海宁皮革产业信息支撑平台现状
海宁市现有的皮革行业生产体系覆盖面极广,包括制革、毛皮、皮鞋、运动鞋、裘皮服装、皮革制品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覆盖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形成畅通的产业链,产业信息贯穿整个皮革产业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途径日益丰富,信息交换的频率不断缩短,快捷、完善、高效、共享的产业平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海宁皮革产业发展迅速,实体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信息平台增长速度,导致目前信息平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制约。
2.1 皮革产业信息分散,载体单一
皮革产业信息收集主要由产业信息体系和公共信息体系两大部分完成。其中,产业信息体系的主体是皮革行业协会和皮革企业,公共信息体系的主体是图书馆。但是,从目前信息收集的情况上来看,两条线上的产业信息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序化的整理归纳,信息量低。信息载体以文献或即看即用的信息为主,时效性相当强,没有长期反复累积的价值。
2.1.1 产业信息体系结构松散,信息选择随意性强
海宁市皮革产业发展迅速,由上至下的发动,政府管理、行业组织、皮革企业组织体系紧密,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经济运行体系。但是信息体系建设具有长期性,无法实现利润,因此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实体,从长远看,掣肘了产业的深入发展。
信息服务模式单一。行业组织在产业信息体系中位于引导地位,大多采用组织企业自愿参加北京、香港及米兰等时尚展会,邀请设计师开展培训讲座等“打卡式”的模式开展信息服务。对于信息获取、整理及深入利用则全依赖企业本身“领悟”能力。
信息载体组成零散。文献资源参考源大部分源自展会及讲座信息、国外较为滞后的期刊信息等渠道,在数字资源上没有订购稳定的数据库资源。大量中小型企业,信息投资能力较弱,很多采用参加展会,直接把成衣款式当样板,批量生产。这种提供信息的方式快,但信息面窄,选择范围小且随意性强。
2.1.2 公共信息体系产业专业研究能力欠缺,信息资源累积不够丰富
海宁市目前唯一的公共图书馆是海宁市图书馆,截至2010年12月,下设乡镇分馆10个,财政局专题馆1个。近年来服务不断趋于网络化、信息化,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引入大量数据库信息,自建数字资源2.5T,但没有形成皮革类专题数据库。现有皮革类馆藏76册,皮革服饰相关杂志18种,相对数量有一定的优势(见表1),但绝对量仍相当低。
表1:嘉兴五县两区图书馆检索数据汇总(统计至2010年10月31日数据,检索词“皮革”)
所收藏的各种载体的皮革文献资源缺乏,特别是国外的皮革期刊、会议资料、会展信息和专题数据库严重匮乏,难以满足信息用户的专业需求。
2.2 皮革产业信息平台呈现单循环
现有皮革产业平台,由于产业信息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同时,缺乏丰富、持续的公共信息供应渠道,获取第一手的产业信息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环节之一,形成了同类产业信息在体系内的单循环。与此同时,由于公共信息供应体系和皮革产业信息接收群,在信息接收上的不协调,形成了“信息落差”,供需没有走上闭合的循环通道。
2.2.1 皮革产业平台呈现出封闭性,阻断了信息交换和累积
由于缺少以丰富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提供,信息体系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实体,导致产业发展中,企业“各自为政”建立起单向、封闭、零散的信息体系。在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制约下,单个信息体系之间完全阻断,导致信息总量增长缓慢,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在调研中,被调研人员希望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中,同行业企业发展信息交流、获取占62%,反映了打破信息获取壁垒的殷切希望。其余依次是相关文献信息代查、传递占56%,借阅皮革行业、化工行业专业书籍占44% ,查询皮革行业数据库36%。
2.2.2 供需双方需求不对称,信息输出和接收无法对接
皮革产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信息供应主体,无法具备同样高度的专业水准,信息服务从输出到接收中存在较大的“落差”,供需双方需求无法形成有效闭合的对接。
由于公共图书馆特色产业信息建设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皮革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缺乏对图书馆信息获取的路径依赖,信息利用率低成为“惯性”。
图书馆信息载体组成和皮革从业人员的信息行为习惯兼容性差。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皮革从业人员信赖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占74%,但是目前馆藏数字网络专题资源匮乏。其次为参阅报纸、杂志等书籍42%;再次依次为使用单位购买的数据库,占34%;使用自行注册、购买的数据信息,占22%;到图书馆查询,占8%;其他展会、展览或通过咨询朋友,占6%。
信息关注焦点和皮革产业相去甚远。在皮革类资源匮乏的基础上,大部分被调研的皮革从业人员反应目前馆内皮革类馆藏、数据库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被调研人关注的信息依次为新闻时事占72%,休闲娱乐占58% ,皮革资讯占50% ,其他养生、体育等占10%。对图书馆信息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和产业无关的生活休闲上,对图书馆提供的产业信息期望值不高。
皮革从业人员对于馆藏信息的利用率低,从根源上来看,和图书馆信息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是分不开的。皮革产业信息专业性强,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的“加工者”,在具备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具备相当的皮革行业知识。
海宁市图书馆现有在编人员28人,有研究生学历1人,有本科学历16人,大专学历9人,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人数92.86%。具有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0人。
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学历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图情专业人才稀缺,图情专业人才仅2人,占7%。全馆和皮革产业相关或曾经从事、研究相关专业的人才更是为零,难以开展深度的专业性文献检索、信息咨询、信息开发、定题定向和竞争情报等特色服务。
2.3 皮革产业信息平台发展不平衡
皮革产业信息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从信息累积和技术成果转化的角度看,信息分布和产生技术成果集中在制革领域,而在流通中占据更大份额的成品设计领域却相对缺乏。皮革从业人员是连接信息供需和转化的重要环节,从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作分配结构上来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断层”。不平衡的发展情况,不利于形成稳定、持续的信息平台,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
2.3.1 皮革产业信息转化技术成果较多,但不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近年来,海宁皮革产业创新力不断增强,信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量不断累积,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技术附加值的重要助力。近年来国内皮革产业发展环境良好,近五年的专利增长较快,海宁皮革产业在国内增长势头迅猛的背景下,仍保持较平稳的增长趋势。国外皮革产业起步较早,拥有相当丰富的研究基础,海宁皮革产业奋起直追,不断缩小差距,近五年维持了较高的相对增长速度(见表2、表3)
表2:海宁皮革类专利对比表(统计至2010年10月31日数据)
表3:海宁皮革类标准对比表(统计至2010年10月31日数据)
统计至2010年10月31日,海宁皮革产业拥有国家认可、鉴定和公布的技术成果16项,专利58项,占中文皮革类专利的2.96%。由海宁市起草皮革类标准10项,占中文皮革类标准的1.81%。但是,信息转化成果全部集中在制革技术环节,集中在瑞星皮革有限公司等少数的企业上,信息利用转化呈现出强烈的不平衡。
2.3.2 皮革从业人员组成结构不稳定,不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相匹配
根据对皮革从业人员调研,海宁目前皮革从业人员呈现出年龄“断层”趋势,被调研人员集中在40岁以下,其中20~30岁占64%。从业人员学历程度整体偏低,人员间差距拉大,初高中学历占被调研人员80%,大学专科、本科学历占18%,硕士以上学习占2%。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仅占被调研人员的6%,大部分人员集中在生产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
信息获取到转化成为技术成果的过程中,从业人员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从业人员情况来看,信息人员体系成为信息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信息加工转化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目前皮革从业人员在年龄结构、技术结构和职业分布上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特色,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不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长期发展相匹配。
3 海宁皮革产业信息支撑平台构建探索
从海宁现有皮革信息支撑平台情况来看,信息平台具有初步模型,但是多方面的不足,长远来看,掣肘皮革产业的发展。因此,基于目前信息平台的不足,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核心,探索重构皮革产业信息支撑平台,从而引导信息集聚化、有序化、动态化、持续化的流动。
3.1 开启多元化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信息资源载体
打破信息载体单一格局,形成以图书馆信息平台多主导,多头信息提供的开放信息平台。皮革原材料种类繁多,皮革制品更是数不胜数。皮革文化之间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又迥然不同。皮革产业信息资源具有新颖、时尚、广泛的特点。以“全、快、专、特”为皮革信息收集的指导原则,不断丰富馆藏信息。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主要在书刊资料及网络信息方面。不断丰富皮革类馆藏作为基本用书,着力加大国内外新版皮革工艺、皮革制品、皮革环保相关杂志与网络信息的收集。大量订购世界各地著名的皮革制品设计、皮革文化等类图书,除了皮革专业书籍外,还要搜集有关企业营销、宣传策划、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标准认证、现代技术技能等书籍。
依托皮革行业中介组织采取现场搜集的方式积极获取国内外各种技术交流会、交易会、博览会等等展会信息,利用中介组织信息渠道获得业内一些不对外公布的信息等等。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保证信息资源丰富充实的同时,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参与选购,开展企业主体的“点书”活动,利用企业信息渠道,达到藏以致用又节省经费的效果。
3.2 打破闭合静态的信息体系格局,进行动态化、跟踪式建设
皮革信息收集、整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以数据库形式推出,对技术、资金和时间投入有较高的要求。采用循序渐进的动态化推送,能有效地加强信息流动力度,缩短收集周期。充分引入社会技术力量,制定特色数据库定制计划,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管理、发布和服务即全方位的系统整合,采用编辑简报、光盘推送等动态模式推出,既迎合皮革信息时效性强的特性,又能极大地缩短信息服务周期,实现边积累边推送。动态推送启动资金要求、技术门槛较低,在推送过程中能有效地积聚人气,为信息平台打开局面,形成固定的用户群,实现良性循环。
3.3 “有差别”共享模式,平衡各方信息需求、利益要求
企业独有信息渠道一旦进入信息共享平台,就意味着失去一定的领先性。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企业在资金规模、信息建设投入、信息依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采用无差别的共享机制,必然有企业由于信息“收支”不平衡而产生消极态度。面对这种不平衡,应当在信息平台中通过建立工作协调机构、利益平衡机制、资源建设标准和开发整合平台等方式,形成共建共享的区域联盟,共同创造和享受区域合作的成果。如采用会员制,按照不同信息贡献量企业,开放不同的信息获取权限,获得不同程度的信息服务层次。
3.4 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互动,弥补产业专业知识不足
在与皮革企业的“多样互动”中求发展,通过与企业合作,补足图书馆体系和皮革信息体系之间的信息鸿沟,加强服务的专业性。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开辟信息专柜、打造专门的数据库,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竞争情报等提供信息支持。开展常规的书刊借阅、扫描、拍摄以外着重开展信息的检索与开发。如数据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整合、信息刊物编辑,为企业会员定制信息流程 (通过对皮革类信息资源的整理、搜集出对此企业有针对性的信息)等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联合相关企业和中介组织开展面料展示、皮革讲座专场、图书馆利用技能及信息技能培训等等活动。
信息体系是产业增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十二五”规划中,要实现海宁皮革产业的华丽转身,领跑全国,乃至跻身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地方的信息库,更应该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速信息能量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周期,提升产业的技术附加值,发挥好图书馆信息中心的“智囊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