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对图书馆的重视与管理
2011-03-19黄建国
黄建国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07)
〔作者信息〕黄建国,男,原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
有关宋代图书馆制度,也就是“馆阁”制度问题,本人曾写有文章,刊登在《中国书写与印刷文化遗产和图书馆工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上,这里就不赘述了。我现在要说的是:在我国历代王朝中,最重视图书馆的,即图书馆前身藏书楼的,是宋代的皇帝。在我国历代图书馆工作人员中,亦可能包括现在,地位最高、最受重视的也是宋代。例如,人们尊称铁面无私的包公,叫包龙图,就是因为他在龙图阁皇家图书馆干过。本人也在图书馆干过,干得比包公长得多,职称也和包公差不多,他是龙图阁直学士,我是研究馆员,都是最高职称。但人们都尊称我为黄教授,称我为黄馆员。因为前者好听,后者难听,若称后者颇有不礼貌之嫌。
一
宋代图书馆颇为发达,仅就中央藏书而言,就有三种:
一种是政府机关藏书:政府机关有相当于现在国立中央大学的国子监;有相当于现在检察院的御史台;有相当于现在秘书处的舍人院。这些机关都设有图书资料室。
一种是国家图书馆藏书:即昭文、史馆、集贤三个图书馆,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把这三个馆统称为崇文院。宋代有名的目录:《崇文总目》,就是这三个馆的藏书目录,也是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总目录。这目录是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主持编撰的。以后宋太宗又将三个馆藏书中最珍贵的图书抽出来,再加上内部资料,另建特藏书库,专门成立藏书处,称之为“秘阁”。所以三个馆加上秘阁藏书,就是宋代国家图书馆藏书。
第三种是皇室藏书。美国总统每位下台后都要造一座图书馆,这并不是独创。我国早在宋代就有。不过,美国是人还活着时造的,而宋代是人死了以后造的。宋太宗为哥哥赵匡胤建太清楼,真宗为太宗建龙图阁,仁宗为真宗建天章阁(真宗时始建,仁宗时建成并收藏资料)……基本上每位皇帝都为上一位皇帝建一座图书馆。其主要目的,一是供活着的皇帝“退朝之暇,聚图书以自娱”;二是保存前代皇帝的档案和遗物;三是为表示纪念。
以上三种藏书中,后两种就是馆阁藏书。宋代皇帝对馆阁都很重视,经常视察。开始视察时,太宗皇帝见图书馆建筑“仅庇风雨”,他说如此简陋的地方,怎么可藏天下图书?怎么能款待天下的俊杰?马上下命令重建,并且亲自选定地点,亲自提出设计方案,亲自派亲信督工,催促日夜施工。他还不放心,自己还经常下来检查是否有豆腐渣工程〔1〕。一年功夫,新图书馆就建成了,他亲将三个馆统一命名为崇文院。由于皇帝的重视,与其他政府机关办公大楼相比,图书馆建筑最为壮观,房舍“轮奂壮丽,冠于内庭,近世鲜比”〔2〕。据《梦溪笔谈》记载:“阁下穹隆高敞,相传谓之天木”,而且环境优美,它“敞园苑、植花木、引沟水以溉之”〔3〕。
二
对新图书馆,太宗皇帝建设前视察,建设中视察,建成后十五年又视察,他看见图书馆藏书这么整齐、丰富,喜形于色,异常欣慰。他说,仅仅十年功夫“千古治乱之道”已经“尽在其中”了〔4〕。本来,宋朝开国皇帝对图书的收集就倍加注意。宋太祖、太宗二朝,在统一中国、削平诸国的征战中,很重视收集割据政权的图籍,用以充实政府的藏书。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平荆南,“尽收高氏图书,以实三馆”。乾德三年平后蜀,指派右拾遗孙逢吉赴成都收后蜀“图书付史馆”〔5〕,共一万三千卷。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平南唐,命令太子洗马吕龟祥至南唐京城金陵收图书“得二万余卷,送史馆”〔6〕。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平北汉,选派左赞善大夫雷德源到太原,“入城点检书籍图画”〔7〕。
与此同时,还鼓励民间广泛献书。乾德四年闰八月,太祖“诏购亡书”〔8〕。规定,凡有书来献者,先命史馆点检,如为馆阁所无,即以收纳;同时将献书人送翰林院考试,赐以相应的官职科名。如这一年《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曾共献书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命分置书府,赐弼等科名”〔9〕。太宗皇帝制定的收集和奖励政策更为具体。曾下“诏诸州搜访先贤笔迹图书以献”;又公布缺书目录,下诏征集图书。规定:凡献书者“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三馆所少书,有进纳者,卷给千钱,三百卷以上量材录用”〔10〕。奖励一落实,收书效果十分明显。“数年之间,献图书于阙下者,不可胜计,诸道又募得者数倍”〔11〕,其他皇帝如仁宗、徽宗等亦曾先后多次诏求四方遗书。就是国力衰弱的南宋王朝,在定都临安以后,从高宗开始,曾下诏访求天下图书,恢复三馆。规定:献书的人给偿或补官;家有藏书的,派人去抄录;出卖书籍的,全部收购。为广搜各种遗书,曾编成《四库阙书目》、《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二种。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还专门设立补写所的机构,对朝廷缺少的图书进行补抄。
三
由于皇帝的重视,三馆和秘阁所在崇文院的藏书布局和设备,相当考究。据《玉海》记载:“院之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有四库: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史馆书库。六库书籍正付本凡八万卷。”这些书籍皆“用雕木为架,以青绫帕幕之”〔12〕。馆内编定的图书,有“印记”作为标记,并一律用黄纸写成大字本册。《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曾说:这是为了防止人们借书不还,因为黄纸大册本私人不敢收藏。另外,据《南宋馆阁录》记载:“旧制,秘阁书用檗黄纸栏界书字,用绫一样装背,碧绫面签,及用黄罗夹复字号牌子,入柜安顿”〔13〕。用檗黄是为了防蛀;用罗黄夹复字号牌子,是为了确定书的类别及其在书柜中的位置,以使藏书井然有序。
藏书的管理也比较严格。三馆藏书各设类似总管的孔目官主管,每馆经史子集四部又分设书库官、守当官分别管理,每一藏书房又由书直官负责书房内的检点、保护工作,另由两名“库子”负责接待、办理取书借阅手续。借书有一定的程式,须有主管官员“批簿”为凭证;书籍出入书库有检查制度,出大门时,须经“监门”根据“单子”检查验证方准放行。对借阅中的存在问题,皇帝还亲自过问。咸平年间,真宗皇帝曾斥责:“近闻图之府,甚不整齐,假借之余,散失尤多。”他听了朝臣朱昂等反映:四部书已被借出四百六十卷,非常气愤,马上要求主管官员“严行约束,杜绝因循”,并督促立即归还馆内〔14〕。
宋代皇帝对图书安全保护亦相当注意,把守卫图书机构的人员纳入皇宫禁卫之列。崇文院大门由掌管皇宫保卫的皇城司派兵士二三十人站岗守卫。据《麟台故事·禄廪》所记,这些人还负责“洒扫”等环境清洁工作。吸取荣王宫曾经失火教训,崇文院的防火器具比较齐全,平时对炉火管理颇为严格,为此特设潜火司专门防火机构,有军士数十人,添置数十只大小水桶等救火器械,并制定火禁法从严管理。规定:下班时,每日由亲事官四处检查监督“洒熄”,并记录每天用火情况。“如不应留(火烛)而辄存留者”,判刑二年;因遗漏者、该灭火而未灭者,流千里;虽应存留而提防不严致遗漏者,亦与打火掌管人同罪,值班官吏、专副巡防人减二等“惩罚”。
为了使图书能长久保存,除图书采用椒水(胡椒、花椒浸渍汁)渗透的防蛀纸外,还健全了一年一度图书曝晒制度。每逢五月至七月阳光猛烈之时,把全部藏书分批取出屋外曝晒,以防霉防蛀。晒完藏书之后,朝廷还要在馆内举行宴请,以示慰劳。可见皇帝对图书的爱护可谓无微不至。
四
宋代图书馆工作人员地位很高,尤其在皇家图书馆工作的馆阁人员更是如此。馆阁职务在宋代是个肥缺,不仅声名显要,而且是擢升高级官僚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北宋到南宋,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如欧阳修、包拯、王安石、司马光等,大都曾厕身于馆阁。
馆阁人员有兼职和专职两种,兼职的称之为贴职,专职的称之为馆职。各级馆职通称为学士。馆阁最高负责人,昭文馆和集贤院为大学士,史馆为监修国史,均由宰相兼职。馆职的工作,主要是编校三馆秘阁的藏书,担任官修书籍的编纂,参与朝廷大典及政事的讨论。宋代皇帝对馆职人员优礼有加。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太宗皇帝下令:馆职人员不仅要参加朝廷的“游宴”,而且今后朝廷讨论重大问题“有大典礼、政事讲究因革,则三馆之士必令预议”〔15〕;凡是皇帝召见新进士的时候,馆职人员都必须“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16〕,就是准备为皇帝解答咨询。有一次是在淳化四年,大臣张洎充任翰林学士时,太宗皇帝对近臣说:“学士之职,清切贵重,非他官可比,朕常恨不得为之”〔17〕。这话且不论其真假,但可看出馆职在宋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在皇帝看来,馆阁不仅是看书、借书、还书的地方,而且也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仁宗皇帝说过:“设三馆以育才”、“馆职所以待英俊”;英宗皇帝也说过:“馆职所以育俊才”〔18〕。由于馆阁是培养和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所以宋代凡是要当宰相的人都必须先进馆阁锻炼一段时间。
在官阶升迁方面,馆职人员也有特殊的照顾。宋代文官,若出身不带馆职的,三四年不犯错误才能提升一级;若带馆职的,则可以破格越级提升,甚至有升五级的。特别是中央高级官员,大多从馆阁中挑选任用。馆职人员在中央,可升到两制(翰林学士、知制诰)、两府(政事堂、枢密院),攀登统治集团的最高层。欧阳修就曾说过“两府阙人,则必取两制;两制阙人,则必取馆阁。然则馆阁,辅相养材之地也”,“自祖宗以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十常八九也”〔19〕。
馆阁也不是可以随便进去工作的。必须先经一段时间试用,再经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进入。就是进士及第,高中状元,也必须担任一段时间官职后,才能应试入馆;至于一般官员,须经大臣推荐后才准考试。例外的只有两个人,就是韩维和王安石。他们是未经考试而入馆阁。当时朝廷为授予馆职,曾召两人赴京应试,但这两位先生清高得很,王安石“辞以家贫亲老,且文馆之职,士人多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20〕;韩维则以“好古嗜学,安于退静”〔21〕,不肯前来。没法子,仁宗皇帝最后以不经考试的特例,在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任韩维为史馆检讨,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任王安石为直学士。
担任馆职非同小可,“一经此职,遂为名流”〔22〕,身价百倍。因而当时皆以馆职为荣。凡为官者,在交往应酬中,除用官名外,还要加上图书馆职称,以显示其身份。所以,宋代很多大官,都曾在馆阁工作过。司马光一位朋友,名叫范镇,被任命为直秘阁时,司马光特写诗祝贺:“延阁屹中天,积书云汉连。神宗重其选,国士比为仙。玉槛勾陈上,丹梯北斗边。帝容瞻日角,宸翰照星躔。职秩曾无贵,光华在得贤。”图书馆职称在当时人们眼中,是何等尊贵!
从上面的叙述中,已足够说明图书馆的地位。宋代皇帝为什么会特别重视图书馆?这是一个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与宋代皇帝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特别重视图书馆的作用有关。宋太祖、太宗认为,读书是提高做官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太祖说过,多读书才能了解“为治之道”〔23〕;太宗也说过,书籍是“教化之本,治乱之源”〔24〕;读书的目的是要记取“前代兴废为鉴戒”〔25〕,以便决策的时候避免“全倚于人”〔26〕,上当受骗。因此,宋代立国之始,朝野上下都把搜集、保管图书当作一件大事,实实在在来抓。这样,宋代皇帝重视图书馆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1〕《宋会要》职官18之50
〔2〕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5
〔3〕《宋会要》职官18之50
〔4〕《麟台故事》卷1
〔5〕〔6〕〔7〕〔8〕《宋会要》崇儒4之15〔9〕《长编》卷⑦
〔10〕〔11〕《麟台故事》卷1
〔12〕《玉海》
〔13〕〔14〕《宋会要》18之5
〔15〕《麟台故事》卷3
〔16〕《麟台故事》卷5
〔17〕《长编》卷34
〔18〕《麟台故事》卷3
〔19〕《长编》卷15
〔20〕〔21〕《麟台故事》卷3
〔22〕《容斋随笔》卷16
〔23〕《长编》卷3
〔24〕《太宗皇帝实录》卷28
〔25〕《宋朝事实类苑》卷2
〔26〕李攸《宋朝事实》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