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一证通”模式下基层图书馆的发展与壮大

2011-03-19罗京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1期
关键词:管理员图书农民

罗京萍

(建德市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1600)

〔作者信息〕罗京萍,女,馆员。

“一证通”工程是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自2005年起创新实施的惠民工程。即以杭州图书馆为龙头,各区、县(市)图书馆、街道、乡镇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村图书室为联盟的四级图书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了以农村为基层流通点的文献资源大整合、大流通。

2007年至今,建德市共创建“一证通”基层点131家,三家分馆,普及率已达到54.03%,但真正能正常开放、正常借阅的仅80余家,40%属于非正常状态,目前的实际运作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1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浙江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创建文化大省,要求文化进乡村、进社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德市中心图书馆积极配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全市各乡镇(街道)、村的人口、经济状况、创办条件等进行摸底调查,努力创建、督建农村、社区基层图书流通点。但由于各基层点自身条件存在差异,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困难和阻力。

1.1 办馆积极性不足

2010年5 月,我中心馆对已建成的134个农村基层流通点的借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很不理想。许多村、镇图书流通点只停留在形式上,有书无馆、有馆无读者、有读者无书等现象相当严重,当地政府不作为、不重视,没有建馆的热情,形成被动式发展,应付工作、应付任务、应付检查,没有真正认识到办馆的必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村民们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

1.2 藏量不足

“一证通”农村基层点建设是新兴事业,特别是在村级、乡镇级,藏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建德市从2007年起由省财政厅和杭州市地方财政每年配送价值25万元图书到各乡镇、村,而平均每个基层馆只能分配到不足百本图书,这杯水车薪的藏书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况且大部分村级、乡镇级图书馆(室)建设从零起步,他们每年期盼着上级馆配送的几百本图书,伸手要粮、等米下锅的依赖性行为脱离了图书馆(室)的正常发展轨道。

1.3 管理员水平低,服务意识不到位

据调查,目前我市建立的134个基层点中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大多是兼职的文化员、村干部,小部分是聘用人员,只临时性地负责图书的借还工作,或是大家轮流着做,谁有空谁坐班,对“一证通”网络借阅系统不熟悉,业务不熟练,工作没有责任感。造成流通点不能正常开放,或只是象征性地开放,有些村级馆甚至原封未动地打包着中心馆配送的图书,这些状况严重偏离了当初办馆宗旨,影响了读者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图书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2007年以来,杭州图书馆承担着杭州地区各县市“一证通”基层点图书配置任务,由他们中心馆集中采集、编目、加工,然后配送到各县市基层点。我市各乡镇每年接受配送的图书2万余册。这一模式运作至今,实际操作问题多,如配送图书复本多、农技图书专业不对口、可视文献欠缺等现象。过量复本造成资源浪费,大量农技图书由于专业不对口,放在架上无人问津,成了摆设。通俗易懂的电子读物是农民读者比较容易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基层馆缺少这类电子读物的借阅,这是农民读者远离图书馆的又一因素。

2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的探讨

关注农民和农民工阅读状况,切实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党和政府重点建设目标。杭州地区“一证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着实为农民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对农民朋友来说,家门口的图书馆是他们提高农技管理水平、汲取精神财富的理想场所,是他们公平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基本的权利。在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投入、重视农民阅读的大好形势下,当地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来配合“文化大输血”任务,农民朋友们更应管好自家书房,用好自家图书,让“一证通”真正“通”起来,“活”起来。

2.1 借鉴“嘉兴模式”,主动求发展,在摸索中迈步

“嘉兴模式”,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是它的最大特色:“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自2007年至今,嘉兴地区市、县、镇三级政府已投入镇分馆建设资金近2000万元,先后建成图书馆镇分馆20个,市本级已基本实现镇分馆全覆盖,其社会效益已超过国内县级图书馆的平均水平。借鉴嘉兴模式,我市市政府、各乡镇领导应高度重视“一证通”的发展,要确立一个长远而具体的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资金。每创建一个新馆,启动资金根据实际需要,由市、区、乡镇、村级财政合理分摊,各乡镇、村基层点应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办馆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地创办图书馆(室),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在办馆形式上不拘泥于同一模式,可把图书馆放在人员比较集中的村委会、镇政府办公楼,更可以和所在地的学校、厂矿联系,把图书馆建在校园、村集体企业、镇工业园区内。

2.2 整合共享资源,让“一证通”能真正“活”起来

“整合资源、通借、通还、通阅”是“一证通”的亮点之一。在目前各基层级馆藏书不充足、条件不完备、资源不均衡的困境下,由县级中心馆牵头,充分调动各基层馆间的图书资源,有效地发挥一证通的优越性,协调好各基层馆间的读者服务工作:1)流动的读者不变的书屋,实现“通借通还”,资源无界限。对一个读者来说,他办了一张借书证,相当于拥有了整个“一证通”联盟下的图书馆所有藏书的阅读权,农民读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基层点内借书、还书,享受被服务权利。2)流动的藏书不变的读者。由基层点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馆际间的图书大流动,相互交换部分或全部的馆藏图书,达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一证通”基层馆的图书大流通。3)由县级中心馆提供一批图书作为各基层馆间的流动图书,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基层馆间流动借阅,来解决书源的紧缺状况。4)广开门路,多方筹集图书。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以各种方式来筹集图书,如接受捐款、捐书等形式来补充藏量,切实解决农民读者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2.3 优化管理员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关于管理员队伍建设问题,2009年杭州图书馆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若干意见(草案)》中,详细提出了基层馆有关人才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建立乡镇、村级馆统一的业务管理技术平台、业务操作流程与业务指导规范,统一招聘、培训、考核基层管理员,其人事、劳动关系归属区、县图书馆,工资福利由当地财政划拨,由区、县的中心图书馆负责管理、支付。这是“一证通”工程的又一项新举措。实行总分馆制的管理体制,保障了基层馆管理员队伍的稳定性,提升了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形成一条自上而下的服务网,实现城乡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2.4 完善采访机制,建立订单式图书采集流程

图书资料的采访,是一个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灵魂。“一证通”模式下的四级庞大图书馆网络,给中心馆图书采集带来大难题。作为中心馆的图书采访人员,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地完成图书采集任务,同时加大对电子读物类的采购比例,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作为当地图书管理员,应积极有效地提供本地读者阅读需求信息,和上级中心馆保持联络,及时反馈读者借阅状况和阅读倾向,共同商酌图书的采集方案。建议部分农技专业图书可通过订单式采集方式来完成,这是最直接、便利、有效的图书采集途径。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这个远程平台,由基层图书管理员来完成图书订单任务,由上级中心馆采编人员来按单选购、配送图书,达到合理、实用的购书原则。

〔1〕沈晨.“一卡通”服务在慈溪乡镇图书馆的发展与思考[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3):86-87

〔2〕程远.公共图书馆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的思考——以江西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工作为例[J].图书馆,2010(3):142-144

〔3〕池跃仙.关于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0(1):4-6

〔4〕耿伽俪.嘉兴在线新闻网.http://www.cnjxol.com/xwzx/jxxw/szxw/content/2009-12/27/content_1248153.htm

〔5〕彭伟.整合资源融合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0(5):12-15

猜你喜欢

管理员图书农民
我是小小午餐管理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是图书管理员
我是图书管理员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推荐
可疑的管理员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