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间乡土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以日照民间乡土音乐教育为例
2011-03-19路遐
路 遐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山东 日照 276800)
对民间乡土音乐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以日照民间乡土音乐教育为例
路 遐
(山东省日照师范学校,山东 日照 276800)
一、民间乡土音乐走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不大,当被问及本土的民间音乐,更是一脸的茫然,许多学生居然不相信本地也会有民间音乐。但一谈到流行音乐,个个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一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下面几种原因:(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的商业化、炒作化愈演愈烈,判断能力还不完善的青少年,成了流行音乐商品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2)我国20世纪的音乐教育照搬西方模式,重洋轻中,更多的重视学习外国传统音乐,不重视本民族音乐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3)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跟不上快速前进的市场经济文化步伐,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化、落后化、粗糙化也是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对此兴趣寡然的原因所在。随着多样化音乐形式的兴起(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网络音乐的快捷传播,家庭多媒体视听的广泛普及),人们欣赏音乐的途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乡土音乐受到极大冲击,一些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也逐渐被快捷方便的现代音乐媒体所代替,许多民间乐种正在走向衰败甚至消亡。在此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渐行渐远祖辈曾经耳熟能详的乡音乡调,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的内容之一。[1]因此,让民间乡土音乐走进学校音乐教学,既是民间传统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标准》的要求。
二、民间乡土音乐教学形式的实践与探索
1.多姿多彩的日照民间乡土音乐
乡土音乐就是民间音乐,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反映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1]日照民歌,是日照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日照地处中国南北方交汇地带,南方婉丽的清音和北方豪放的旋律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且日照东部有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西部有突兀俊秀的五莲山,西北部是一马平川的古老莒地,海岸、平原、丘陵、山区一应俱有,山歌、小调、大调、号子也一应俱全。碧波浪里响彻着劳作的欢歌,山谷密林中回荡着山民嘹亮的山歌小调,闺中绣房内低吟着少女浓浓的情思……无论田间地头,还是万里碧波,无论是高山险峰,还是庭中院落,只要有劳动的地方,几乎都有与之相应的歌声伴随……在劳动中,歌声或具有协调劳动的作用;或起到活跃气氛,减轻疲劳的功效;或被赋予神秘色彩和宗教含义。
由于日照特定的地理环境、地方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照民歌特殊的风格特征。有结构简单、粗犷豪放的渔民号子,例,渔民出海时喊的《推关号》,划船时喊的《拔棹号》;有反映本地风俗人情、日常生活、男女爱情的山歌小调,如《十二陪送》、《卖袜子》、《瞧情郎》等;有反映时代风尚的新民歌,如《毛主席颁布了新婚姻法》、《引水上山再结婚》;更有结构庞大复杂的大型民歌套曲,例《满江红·四盼》、《梧桐叶落金风送》。这两首大型套曲,属鲁南五大调(玲珑调、满江红、大寄生草、准调、大调)中的“大调”。其中,大调《梧桐叶落金风送》只有日照一地独有。“《满江红·四盼》曾在1957年由日照民歌手刘克山、徐子茂等人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汇演演出,轰动了首都,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2.把本地民间乡土音乐补充到音乐课堂教学
挖掘乡土音乐教材,让每个学生都会唱自己的家乡歌。日照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依海而居的人民大都从事渔业生产、捕捞或海上运输等工作,这就给渔民号子的产生提供了生活基础。在日照最具代表性的号子是岚山的渔民号子。“号子本身是令旗,不喊号子不打一”,所以有人把劳动号子叫“艺术化”的号令。渔民从整网出海到返航,包括撒网、拉纤、晒网等一整套劳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固定的号子伴随。主要有:推关号、溜网号、拔棹号、紧橹号、拉网号、箍桩号等,各自都有自己产生的相关背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推关号》为例:每到阳春三月,正是鱼汛的旺季,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了,他们需要众人合力把停放在海滩上的渔船拉到海中,此地人把这种劳作叫“推关”。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重体力劳动,所以这种号子的节奏一般舒展缓慢,但旋律却明亮悠扬。“没有实际意义的歌词,面对大海放声呼喊。肩上搭着粗重的纤绳,拱着背,迎着风,迈着沉着有力的步伐,一呼百应,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紫红色的脸上闪烁着汗滴,展示着从容”。在课堂上以深情的语言描述着劳动场景和歌曲的风格,让学生从内心感受自己的父母亲人劳作的不易,珍惜眼前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号子中所显示出的那种乐观向上、齐心合力、不畏艰难的精神实质。以学生所熟悉的环境为出发点,让学生模拟再现劳动场景,学习演唱歌曲,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了学生热爱本土音乐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3.民间乡土音乐教学与多学科融合
现代课程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科的综合,音乐学科也不例外。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1]
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艺术的联系。在民间乡土音乐教学中,和相关学科有机结合,不但丰富学生的学识,扩大视野,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同时实践探究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培养。[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唱会民歌的基础上,学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鼓励学生边歌边舞,即兴发挥;对一些音乐结构比较复杂,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民间乡土音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歌曲的历史资料,自编自演小小的音乐剧。譬如:《满江红·四盼》是本地民歌代表作,大型音乐套曲,属“鲁南五大调”之一。[3]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搜集相关文史资料及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课上汇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习起来也特投入认真。布置作业,课下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故事自行导编演,并要求配置相应的舞台舞美设计,可以手绘,也可用多媒体投影技术。经过几周的课下准备,自我组合演出的几组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各自的作业成果。台上学生歌、舞、演一体,认真地表演;台下的学生模唱、附和,投入专注地观看;舞台背景或自行勾画设计,或用多媒体音像投影技术。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营造故事环境为故事情节服务。通过这样的学习手段,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4.多渠道、多形式感受民间乡土音乐
为进一步让学校形成良好的民间乡土音乐艺术氛围,学校每周定期举行具有本土音乐特色的课外音乐活动,组建合唱队、器乐演奏、民间歌舞等各种兴趣小组。利用黑板报推荐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或对民族音乐进行文化简介。在特殊的日子里,举行老调新唱的歌咏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在本土音乐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歌曲。老曲填上符合时代特色的新词,来个老曲新唱,与时俱进;或直接运用旧曲基调,创编新的音乐作品,使传统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新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民族音乐活动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也活跃了学校民族音乐文化生活;学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是开放的,校外的民族音乐活动也是传播和实践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参与本地区的民族节庆、广场民俗活动,参加社会各类民歌、民族舞蹈及民乐演奏比赛活动。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课堂和舞台,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感受、学习、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所生活的地区的民族艺术环境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空间。
三、结语:民间乡土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标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列为音乐课程目标之中。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情趣,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如果学校的音乐教学不能唤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我们的音乐教学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正因如此,在学校中进行本土音乐特色教学,通过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内容及多种形式,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天地。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开始,将本土音乐有计划地融入课堂教学及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等方面的民族音乐活动中,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先爱家乡,爱我们的民族音乐先以家乡音乐为出发点。通过本土特色音乐教学,学生不仅改变了以前对民族音乐的漠视态度,而且还能抱着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去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民间乡土音乐、歌舞、器乐、戏曲的兴趣大增。由原来不知道家乡的歌、家乡的舞、家乡的乐、家乡的戏,到现在喜爱唱家乡的歌、跳家乡的舞、奏家乡的乐、演家乡的戏,学生歌唱、舞蹈、演奏等综合能力得到加强,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音乐得到传承,民族情感得到培养。并且部分学生还能够自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广泛搜集本土音乐素材,改编新时代的民间乡土音乐,民间乡土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学生在民间乡土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家乡文化的丰富与悠久,把热爱家乡的文化作为爱家爱国的起点,使爱国情感从爱家乡音乐的情感中萌发并升华。
与此同时,民间乡土音乐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是音乐教学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它承载着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民歌曲艺等人文艺术景观。[1]我们要承担起对这些资源做深层次探究的重担,并用发展性的教学思路将本土的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如何更深挖掘乡土音乐,运用更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二度创作以及学生对音乐文化体验的再表达如何做到多元化、个性化等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认真探讨和实践。
[1]王九筛,孙云.地方院校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2009(3).
[2]日照文化局.日照民间音乐[Z].1991.
[3]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9(1).
责任编辑:刘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