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研究:自主发展和自我反思
2011-03-19吴艳
吴 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研究:自主发展和自我反思
吴 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涉及范围较广、多维度的概念,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出发点来研究教师的发展目标,应该从自主发展和自我反思两个角度来研究,分别涵盖了教师的专业精神、自主意识和自我认识、教学反思等层面。
自主发展;专业精神;自我认识;教学省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的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权力包括教师的职业自由和教师权利两方面,教师专业自主不是某行政部门或某领导的恩惠或赐予,而是法律规定的应有的权利。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基点来解读教师专业自主权,将教师专业自主权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分为外部的自主和内部的自主,体现为:其一,外在自主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自主,即教师能够在外部环境、外部压力和外部控制中获得独立、自由和权利,这反映了教师能摆脱外界对自己的束缚,并能主动支配和利用环境的能动作用;其二,内在自主是指教师对自身主观现实或内心世界的自主,表现出教师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并能开发潜能,自觉地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专业和自主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概念,自主必须以专业为基础,而专业的实现途径是自主,因此,要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必须从专业精神和自主意识两方面加以培养和发展。
(一)专业精神的规训
1.专业精神的丰富内涵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它包含专业情感态度、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专业情感态度是指教师在基本信念、理想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性情倾向与活力;专业道德伦理是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其中专业态度情感是专业精神的动力源泉,专业道德伦理是专业精神的衡量准则,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基石,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特性、职业方式和职业作风、情感、价值与态度。“它包括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虔诚敬业的责任心、使命感,专一务实、潜心研究的态度,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追求专业发展的自律性等”。[1]专业精神是促使教师专业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教师自我价值和专业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驱动。
从教师专业化性质和专业化过程来看,当代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精神至少表现在“关爱学生、敬业乐业、勤学上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五方面。教师专业精神的强弱体现了专业成熟程度的社会心理和伦理标准,是制度要求的内化体现,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教师专业精神能保证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专业精神可以促使教师弥补自身专业素养其他方面的不足。其次,教师专业精神可以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个人的日益成长与完善。再次,教师专业精神会给学生带来重大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除了是一种知识技能和道德伦理的教学交往之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教育性的精神交往。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其教学过程中利用自己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同时学生也能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和影响,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专业精神不但可以体现教师的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且可以体现教师自重自强、自尊自信的行为倾向,促使教师时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
2.专业精神的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精神的缺失导致严重的教育危机,主要体现为:教师不懂得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能与专业伦理的提高意识,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缺乏自省与自律,更谈不上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创新能力,而这是与本真的教育相违背的。面对现实,我们必须重新对教师专业精神赋予适切的意义与价值,并且理性、科学地从教师自身和学校支撑两方面来重构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
第一,自身修养是教师专业精神形成的根本。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赢得社会、家长及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必须确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做到自省和自励,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和整治自己的不良倾向和习惯。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使自己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要形成自觉的发展意识和树立正确的生存信念,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学生与自身发展并不矛盾,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专业培训是教师专业精神形成的基石。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侧重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加深,侧重于了解掌握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着与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内涵,并有助于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健康发展。其次,开展教师培训,这是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教师校本培训活动,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工作能力、水平不足者,按规定进行及时培训,并在校内采取师徒结对、跟班学艺等办法,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和反思,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养,具备研究能力。激励教师更加热爱教学工作,并不断地从中感受乐趣,不断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事业上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专业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三,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精神形成的动力。教师专业精神的建设,既靠教师自身内部生成,也靠外部激励和约束,教师自身是基础,激励约束是手段。因此,首先,应该建立合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增强教师专业精神、激励督促教师认真履行道德责任的有效途径。激励就是树立榜样、表彰先进。要大力表彰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也要严格将教师职业表现与教师的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挂钩,对违反职业规范的教师要严肃处理。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职业考评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教师的学期考评或年度考评,是对教师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是激励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依据教师考核测评标准,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采取灵活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
(二)自主意识的养成
1.自主意识的基本内涵
自主意识是一种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并能以个人的目的为基准去设计人生,依靠个人的奋争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意识,是一种有主体归属、由个体自我主持的独立的意识,其特性是张扬个性、凸显新奇、表现独特的异质意识,且讲究人性、捍卫人权、追求人道的意识。自主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内在驱动力,没有自主发展意识就不会有专业提升和发展的可能,教师若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就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因而也就没有在自身范围内的精神自由。清醒、明确的专业自主意识是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和精神自由的重要内在条件,它是指对专业自主权的价值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并不断地追求更自主、更完善、更合理的专业行为,具有较强的专业自主意识的教师,会将专业自主权的实现作为积极的追求目标,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反思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清醒的专业自主意识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现中起着重要意义,它的形成意味着教师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能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清醒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使得教师能够克制今日的行为,理智地展示自己,积极地设计未来的自我。
2.自主意识的形成途径
首先,教师要通过阅读文化经典熏陶自己,不断丰富教育思想,准确地定位自己,并对自己的工作得失进行有效的反思,同时,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促进自身的人文精神发展,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自己的心性及智慧。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和学生观,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改变和更新传统观念和职能作用,重塑教学指导思想,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组织和设计各种教学任务,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及经验,增强自主、自控和自我责任感,逐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教师首先树立了“自主”的意识,改变了旧的教学观念,才能组织和带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这也是建构教师自主意识的一个过程。
二、教师专业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其反思和剖析,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简单的重复劳作,并不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也自然不会有什么进步和创新。
在洛克看来,反思被解释为心灵对自己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黑格尔把反思看作是一种反复思考的过程,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一种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反思定义为:“现有的事物暗示了别的事物(或真理),从而引导出信念,此信念以事物本身之间的实在关系为依据,即以暗示的事物和被暗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为依据。”[2]杜威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思维五步法”,即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他把反思习惯的获得看作是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从一般概念上说,我们认为,反思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地位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为依据的“异位”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一)教师的自我认识
1.认识自我的内涵
“‘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铭句。这是一个自人类有史以来最难解答的一个人生哲学命题。在西方神话语言体系里,它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人为什么要认识自我,或者说认识自我有何意义和价值?古希腊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心灵,是自我。因为对世界本原的真正探究不是要找出某一物质的本原,而是要发现一种基本精神力量,正是这一精神力量才使万事万物井然有序地存在着,而这种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通过对人性的探究,督促雅典人善于反思、追求高尚、发展批判性思维、成为真实的自我。“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总是无知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2.自我认识的意义
教师的自我认识是自觉意识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重要性的体现,为此,教师的自知会导致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教师在复杂的环境里工作,其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我是谁,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总之,教师必须作为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存在,并把这些意识体现在他的职业生活场景中。自我认识,是一个人类必须思考和不可回避的问题,否则我们就会在目标弥散和思维混乱的状态中失去行动方向与探究动力,或者在错综复杂的理论面前陷入了“背会了一千个答案,却不知问题为何”的迷茫困境。我们倡导“最优化的教学”,追求理想的教育,寻求“舒适”的教育,渴望“诗意地栖居”,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追求卓越超群的教育,寻求民主公平的教育,渴望获得教育幸福,然而当我们一方面在孜孜不倦地追寻,另一方面却没有很好地认识自我,这时我们就陷入了人性的异化、自由性的缺失、自我认同性的混乱和现实性的失衡等教育危机。
(二)教师的教学省思
教师在教学省思时,会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分析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逐渐产生自信与自我效能感,进而整合教学知识、经验和信念,以作出适切的教学判断。教学省思能强化教师专业自主性,建构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加强其对教学工作的敏锐度把握并最终促进教学问题的根本解决。
1.教学省思的内涵
教学省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思考历程,它强调教师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情境或教学效果检视判断,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超越性,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己,不拘泥于既有的固定做法和传统思维,能因应变化,随时对所处情境加以质疑、省思、判断、抉择,进而产生新的观念和做法,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二是反思性,是指对于教师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立足于自我以外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从各方面对自身工作进行批判质疑,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这是教师教学效能提高的内在精神和情感基础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反思的本质所在。三是实践性,是指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完成的,因为如果空有省思而无行动,教学省思则毫无建设性,在批判检视的过程中,省思者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会更加重视专业对话,重视实践行动,所谓“思而不行则殆”指的就是教学省思者要重视省思后的行动,让省思成果得以贯彻并出成效。
2.教学省思的突破
教学省思虽然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但是它也受到多方面限制,主要体现为:一是不利的教学组织文化,如教条的科层官僚组织,它具有很强的负面作用,使教师面对真正的自我时会产生障碍;二是教师文化的阻隔,多数教师都能做到教书育人,但往往受限于自己的学科和班级,比较难形成对话和互动的教师文化。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率,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构建有利省思的学校文化。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能让教师乐意省思、习惯省思,这种文化的特性是互相支持、尊重专业。二是帮助教师养成省思的习惯和能力。有省思习惯和省思能力的教师能逐渐成长发展、自我发现、重新组织,并使教师对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描述教学情景、组织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行动研究等教学省思方法,使不同学科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弄明白问题的实质所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实际方案,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1]齐平.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标准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12).
[2][美]杜威,姜文闵.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
责任编辑:陈兴安
G451.2
A
1671-2277-(2011)01-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