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健全与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

2011-03-18李习文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银川75002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互融信息化农业

●李习文 (宁夏社会科学院 图书资料中心,银川 750021)

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是指农村信息化建设主体、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服务内容、信息传输载体以及信息化建设策略等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联结和表征农村信息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各种形式。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只有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农业产业特点、生产方式、农民生活习俗的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功模式的启示

从目前我国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与运用情况来看,大的方面,大体有“政府主导型”“社会参与型”[1]“政府指导、多方推进型”3类模式。[2]43-54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从整体上讲,属于农业科技体系有待健全,农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现代农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因而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大都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了具有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特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的“电子信息服务站”模式、[3]甘肃省的“以政府主导为保障”模式、[4]299,300贵州省的“六合六共”模式、[4]309,310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个一”模式[2]5等成为既符合信息化规律又适应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实际的成功范例,为我们开展大规模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诸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是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发展思路。突破传统的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以“反梯度推移”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为指导,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域大胆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边缘区”的后发优势,在有选择地吸收发达地区经济扩展效应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创新体系,引进、吸收、创新、普及先进技术,培植现代经济增长点,在重要领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地区和城市社区,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注入大文化理念,建立信息化高地。把信息化提升到文化层面上来,用于改变农民的经营观念和思维方式。如果农民的经营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转变,那么农业、农村和农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三是注重社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要出“科技”牌,还要出营销牌、管理牌、资金牌和金融运作牌等“组合”牌。以网络文化为切人点,依靠社会化机制,通过发动企业,强化分工,让文化和科技改变农民、改善农业、改造农村,最终把企业做大,把农民扶强,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四是运用产权思想,调动社会力量。把分工后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出符合人性特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地区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机制模式,强调利益共同体,推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五是转变建设理念,整合信息资源。用城市的理念改造农村的事情,用城乡统筹的方式建设新农村,强调利益共同体,强调企业制度,强调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公益与市场、技术与服务、集中与分散、统一性与个性化之间的有机结合,最终走出一条农村信息化低成本扩张之路。

六是坚持统筹规划,增强发展后劲。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原则,着力解决农民的网络经营问题,农村的文化生活问题,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不断增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后劲。

七是勇于开拓进取,破解发展难题。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调动社会的积极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和跨越式发展的魄力,想办法、谋举措、求发展,靠自身努力去勇敢地破解各种难题。

2 健全与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思路

现阶段,加速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从宏观上讲,健全的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应当是“三个互融互动”:农村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互融互动,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互融互动,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融互动。

2.1 农村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互融互动

应将农村信息化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提升至推进国家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已整整10年了,10年的成就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部民族地区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过渡,实现跨越式发展准备了重要条件。应该讲,通过10年的基础性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物质经济发展基础已有了质的改善,当务之急是尽快奠定与物质经济发展基础相对应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发展基础,为该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信息与知识支撑。为此,国家应将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西部大开发核心内容,纳入宏观规划并安排实施具体的项目,使农村信息化建设如同生态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等大开发“硬件”建设一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为西部地区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软件”基础。

2.2 农村信息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互融互动

将信息化作为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列入各级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之中。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在于以工业化的思路调整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农业,以城市化的思路改造农村、建设农村、繁荣农村,以社会化的思路转移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农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完全融合。这里所说的“以工业化的思路”指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即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现代工业化思路来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历史使命。当代社会背景下,离开了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因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必备的子系统,予以高度重视,纳入建设规划,以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 农村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融互动

将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融互动作为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重点内容,实现信息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对接。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此次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一个主要的方面便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将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普及有机融合,实现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建设新架构。要切实实现这一战略,必须尽快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3 健全与完善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对策

要切实将上述“三个互融互动”落到实处,还需有一系列相应的对策措施。其中,应重点考虑以下5个方面的对策。

一是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规划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应把农业信息化放在与农业产业化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统等规划、协调发展。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出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将两个规划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互融互动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共同发展。应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目标、配套举措落实到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把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子系统,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建立体系完备、运转顺畅的农业信息化领导、服务体系,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村庄乃至于每个农户,使广大农民切切实实地从信息化中获得实惠。应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及服务与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信息资源基地合二为一,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是加大乡镇及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尽快健全乡镇信息服务机构,使之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平等无阻地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将本地农业经济纳入全球经济轨道,并尽快步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应尽快在村级建立起信息服务站点,使信息资源与服务切实普及至乡村,进而实现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的全民普及。应注重将乡镇及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与当地的文化事业站点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三位一体”的制体和运行机制,实现信息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服务。应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及联接县、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应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特色,重点开发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科研及实用技术推广信息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数据库、农村教育数据库、农民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库、农业发展招商引资数据库、农业及农村政策数据库、小城镇建设数据库等农业信息数据库,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系统化的信息资源保障。应从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业预测预警、农业专家智能系统、农业政策法规诸领域,建立健全“农业110快速反应”信息服务体系及运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经常性的信息咨询服务。

四是全力解决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快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应通过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利益循环机制,有效解决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信息服务市场化与信息普遍服务原则之间的矛盾;应以村级信息服务站为重点,建设联接乡镇与农户之间的信息桥梁,并充分发挥其纽带中介作用;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建“三电合一”(电视、电话、电脑3种信息载体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大规模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普及范围。

五是迅速扩大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主体素质。应重视农林牧类高等职业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办学模式,扩大招生对象,以农业产业化需求来确定相关的专业设置,以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实地操作、实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将各类农林牧业知识技术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将成人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对现有农业就业者和潜在农业就业者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全面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主体素质,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0.

[2]张少明,等.到从试点到示范的跨越——宁夏农村信息化实践与理论探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43互54.

[3]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42互143.

[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R].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99互300.

猜你喜欢

互融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智能电视亮相 OPPO智美生活发布会开启万物互融新生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南北派竹笛彼此相借鉴分流与互融并行
互融共进促和谐——关于湖北荆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