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背景化——知识社会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新思考

2011-03-18郭庆文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杭州31003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情报学图书馆学情报

●郭庆文 (杭州师范大学 图书馆,杭州 310036)

1 知识社会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新定位

1.1 知识社会对图书馆学人才的需求

在知识社会中,除传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外,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人才的需求旺盛。就业空间的广泛性对图书馆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部门除要求图书馆学毕业生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外,更强调相应行业的背景知识的掌握。[1]

1.2 知识社会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

在知识社会中,图书馆学的内涵已深化成为对知识进行组织并提供利用的学科。图书馆员的定位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需要既具有图书馆学知识,又具有多元知识结构,能熟练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分析、加工、组织、开发和管理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从文献组织到信息组织再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跨越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以“信息专家”“知识专家”“网络专家”的形象面向用户。

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说:最精锐或最有实力的图书馆员,是那些带着广博知识或某一专业知识背景而进入图书馆行业的人。美国专业图书馆职业资格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专业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具备与组织和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

1.2.1 国内图书馆职业实践

从国内图书馆需求专业看:①200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引进人才38人,其中图书馆学专业及信息管理学专业毕业生5人,仅占总数的13%;2005年引进人才42人,图书馆学专业及信息管理学专业毕业生4人,仅占总数的9%;2006年引进人才78人,图书馆学及信息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10人,占总数的12%。[2]②武汉大学肖希明教授等人在2002—2006年对116家图书馆进行的调查问卷:新增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2239人,其中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354人,仅占新增人员的15.8%。③“老槐也博客”在谈到上海图书馆界的情况时也提到:本市图书馆进人虽然不少,但近10年来每年进的图书馆学本科生从未超过10人。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现代图书馆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支撑,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人员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青睐。

1.2.2 国外知识服务机构案例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是一家典型的知识服务机构,为了使服务人员的知识服务能深入融入科研过程,NCBI对服务人员进行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培训,以使他们可以针对科研过程的不同阶段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研究思想萌发阶段,向用户提供大量相关知识和信息来整合和放大创新思想的火花;在研究实施阶段,随时搜集和补充与创新相关的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成果验证阶段,帮助用户搜集能够验证、完善研究成果的知识;在知识的传播和转移阶段,进行创新产品的推广和传递服务。[3]在这一为科研服务的完整过程中,生物学等专业知识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

1.3 知识社会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

网络社会中,社会信息的极大丰富性和网络资源的无序性造成了信息过剩与知识贫乏并存的局面,给用户获取有效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图书馆对分散在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二次开发和知识重组,提供具有知识内涵和具体内容,能充分满足用户多方面、系统化需求的综合知识服务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这些用户希望图书馆把信息的提供与服务直接融入到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某一学科或某个课题“一站式”地随时提供全面准确、可靠完整的知识信息。[4]

2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及人才现状

2.1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现状

(1)本科生层面。教育部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一度被图书馆学教育者视为圣旨,几乎一有新知识新学科兴起,图书馆学就会引入,如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财政金融、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会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等。这样的课程设置看起来好像拓宽了知识面,实际上许多课程只是浅尝辄止。无论是图书馆学还是其他热门学科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背几个专业术语的低级层次,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具有学科背景本科生对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很大差距。这样的结果造成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对越来越多的专业工作不能胜任,如专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组织,专业咨询与研究工作,数字图书馆建设等,这样使得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5]与知识社会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专家”“知识专家”“网络专家”相去甚远。

(2)研究生层面。彭斐章教授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强调其实践取向,按宽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实际上,我国的研究生除在理论研究深度上有所加强外,专业技能的提高微乎其微,这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单一学科背景的使然。

(3) 教师层面。据调查国内38所大学365名教师的学科背景,图书馆学一级学科的比例较大。图书馆学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个学科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提供,要培养专业加图书馆学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显然需要具有各种学科背景的教师。[6]

2.2 中国图书馆学人才现状

(1)肖希明教授的调查。在116家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人员中,从事流通这一不需要专业训练工作的比例高达50%,图书馆学本科生大多不愿从事这类一线服务工作;同时,图书馆需要的如专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组织,专业咨询与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高的工作,就目前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包括大多数硕士生(大多来源于本专业的本科生)却因相关学科知识缺乏,信息技术教育薄弱,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致使他们难以胜任。[7]此外,67%的馆长认为“缺乏其他学科知识背景”是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不能胜任所在岗位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图书馆学毕业生在问卷中选择“其他学科知识”是自己从业劣势的比其他项多,也认识到自己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2)其他专家学者的调查。①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文科应用学科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研究调查显示:43.3%的问卷指明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只对图书馆学专业的了解,限制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开展咨询服务、决策参考、信息深加工等工作。②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张会珍、宁艳艳在对中部省区省属重点大学图书馆进行分析样本所统计的8项指标:在计算机室、采购编目、电子阅览、专科馆员4项核心岗位中,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率很高;而图书情报专业人员在科研能力、高级职称、管理能力、教学能力4项中比值又较小,说明其他专业人员在复合图书馆时代更具职业竞争力。

2.3 中国图书馆学现状分析

从以上现状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知识,首先是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次是缺乏其他学科比较系统的知识,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瓶颈。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通过蜻蜓点水式大量增加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财政金融学等热门学科能够改变的;而是在学习图书馆学知识的同时,加学一门相关专业知识,使其既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有某一学科知识背景,以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对于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比较积极,很多学校增加了大量计算机方面知识的教育,以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需求;而对于缺乏其他学科的系统的知识,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另外有这么一种看法:如果让图书馆学本科生增加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4年时间不够;此外,有些学校曾试行过这种做法,结果很多学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生中途流失。

针对这一观点,笔者以为对学生的流失可通过制度来进行保证;对时间不够一说,笔者以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定位是文献学家,重点是掌握文献的分布、应用技术,为读者提供文献线索的支持,做读者的参谋和桥梁,一般来说,学科知识的深度要求可以低于服务对象的水平,只要求掌握该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该学科专业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成为既懂学科专业知识,又有IT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

3 中国医学信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中国医学信息学本科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招生,在国内的同济医科大学(现并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院校招收从事医药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市场前景一直看好。

华中科技大学医学信息专业培养从事医药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计算机原理、管理学基础、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医学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经济学、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等主要课程,掌握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成为既懂医疗卫生知识又有IT技术专长的复合型信息管理人才,在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中心、医学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医学杂志编辑部、医药卫生信息相关企业、高等医药院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调查数据表明:华中科技大学2005届至2009届五届医学信息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与医学信息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除2008届外,均达到60%以上,最高的一届达到76.5%;从事其他与专业无关的工作,除2008届外,均低于15%,最低的一届无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由于华中科技大学医学信息专业毕业生除了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具备了医学相关知识及IT技术专长,所以他们既能服务于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及政府事业单位的各级文献信息中心等部门,还能适应与医学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管理、机关行政部门信息加工处理、企业营销决策的辅助咨询、网络出版传播以及新兴信息咨询服务部门的工作,就业空间大大拓宽。这些信息表明:华中科技大学的医学信息专业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毕业的学生学有所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医学信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证明是成功的。

4 美国、日本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模式

4.1 美国图书馆学硕士培养模式

4.1.1 美国图书馆学硕士制度的由来

20世纪初,威廉姆森对当时美国最优秀的15所图书馆学校进行质量调查,建议图书馆专业教育应该是培养专业图书馆员,入学者应当已经完成大学本科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图书馆方面的专业教育。这一建议对北美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极为深刻和深远的影响。芝加哥大学1926年建立了美国第一所以培养图书馆学硕士和博士为目标的图书馆学校;此外,北美主题图书馆员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教授们的教学和研究方向选购图书并为读者提供深度咨询服务。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8]这也进一步推动北美把图书馆教育放到硕士层次。

4.1.2 美国图书馆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195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规定图书馆学教育限于研究生水平,要求入学者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招收的学生几乎都是其他学科的本科生。课程设置均为专业课程,内容和层次是面向没有学过图书馆学的其他学科的大学毕业生的;结构设置“必修课的比例远小于选修课,便于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从选修课中选择,以使学生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6]各专业图书馆要求更高,如法学图书馆,要求具有图书馆学的硕士学位,又有法学博士学位;医学图书馆,要求具有图书馆情报学硕士学位,并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

4.1.3 美国培养图书馆学硕士的师资力量

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师的学历以博士学位为主。1994—1995年度,拥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师的比例为92%,其中58%拥有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其余的拥有图书馆学以外学科的博士学位,以适应图书馆学为各学科提供资源的要求。美国图书馆学各院系的专职教师相对来说都很少,但都聘请了许多有关领域或部门中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而且有的院系的兼职教师人数大大超过了专职教师,有利于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和实践相联系。[6]

4.2 日本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模式[9]

4.2.1 日本图书情报学硕士的专业设置

日本的许多大学院设立了一些与其他学科领域相融合的新型情报专业,主要有两类,一类侧重情报与人文社科领域结合,另一类侧重情报与信息技术领域相结合。前一类如骏河台大学大学院/文化情报学研究科的文化情报学专攻、北海道情报大学大学院/经营情报学研究科的经营情报学专攻、京都大学/情报科学研究科的社会情报学专攻、同志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的教育学专攻,招收“教育情报”方面的硕士生;后一类如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情报科学研究科的情报系统学专攻、媒体科学专攻、社会系统情报学专攻等专业,东京大学/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的计算机科学、数理情报学、系统情报学、电子情报学、智能机械情报学专业。这样,就逐渐摆脱了单纯图书馆学教育的局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4.2.2 日本图书情报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日本的图书情报学教育课程体系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很好地适应了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不同的院校各具特色,并因专业的差异而各不相同。为了满足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北海道情报大学开设了经营情报学专攻的硕士课程,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课程、会计情报课程、情报系统课程和情报处理课程4大模块,每一模块的具体课程设置如下:①经营管理模块:经营与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销售管理等;经营管理研讨会:经营管理的动态方法研究、经营和管理研究、管理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等。②会计情报模块:金融会计学、会计学史、会计法、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学、税务会计等。③情报系统模块:情报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情报网络、情报技术等;情报系统研讨会:网络软件发展研究、系统发展方法学、智能CAI等。④情报处理模块: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像情报处理、语音情报处理、情报处理的复杂系统、计算机图形学等;情报处理研讨会:人工智能、知识情报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情报处理的复杂系统等。

4.2.3 日本培养图书情报学硕士的师资力量

大多数院校都由从名牌学校毕业、有海外留学经历且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他们学识渊博、眼界开阔,能将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许多院校还聘请一些来自国内不同院校、不同研究专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知识。此外,各学院均外聘图书馆与情报学领域的专家为名誉教授,进行学科前沿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及时学习和了解来自实践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

5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思考

图书学教育总模式:①学科定位上,立足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②培养目标上,面向信息与知识的管理与服务;③课程设置上,强化计算机与网络应用;④师资力量上,重视教师的学科结构、实践背景和聘请一线的兼职教师;⑤培养方式上,加强联合办学和实践环节以及跨学科、多学位(第二学位)的教育;⑥教育层次上,本科生层次强调学科背景即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专业知识,硕士生加大培养力度,[10]具体来说,有以下模式。

模式一:参考中国医学信息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培养初等专家型的人才。

(1)先学外专业课,后学本专业课。在本科教育中拿出两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某一其他学科的课程。具体可这样做:前两年先让学生选修某一其他专业的课程,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后两年再增加这一专门领域知识管理和服务课程的设置,如专业文献的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视听文献的选择与评价、政府出版物等。

(2)实行跨专业招生,扩大生源范围。尝试以专升本的形式进行招生,即直接从其他专业的专科生中招收学生,再对他们进行图书馆专业知识的集中学习。[11]

(3)实行第二学士学位制。对已经取得外专业学士学位的图书馆在职人员进行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考核成绩合格授予图书馆学或情报学学士学位,即取得第二个学士学位。[12]

模式二: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等专家型的人才。

积极规划开展图书馆学硕士层次以上教育。从招生、课程体系、培养计划等方面予以全程设计与落实,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来攻读图书馆学学位,即让学生在系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以后,再学习图书馆学的知识。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学人才结构的总体格局,这也是国际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主流与趋势。[13]

中国要提高图书馆在科研、教学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当借鉴国内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教育中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从我国现有图书馆学教育格局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培养具有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学本科生,直至最后把图书馆学教育的层次提高到硕士水平,以适应知识社会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1]夏义堃.我国图书情报类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状况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33互36.

[2]李春新.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和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15.

[3]张红丽,吴新年.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3互27.

[4]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85互86.

[5]肖雪,王子舟.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六个误区 [J].图书情报知识,2005(6):6互7.

[6]顾健.中美大学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的比较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14互16.

[7]辛苗.中国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的危机[J].图书与情报,2003(6):39互40.

[8]陈肃.专业化:从北美经验看中国图书馆教育的改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60互64.

[9]周燕.日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4(2):103互104.

[10]初景利.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转型与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9(5):6.

[11]刘凤琴.新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改革走向[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2):16互18.

[12]吴慰慈.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6):5互9.

[13]张广钦.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78互82.

猜你喜欢

情报学图书馆学情报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情报
情报
情报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交接情报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