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评胡健等著《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
2011-03-18冯涛
冯 涛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创新
——评胡健等著《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
冯 涛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一、引 言
自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Auty(1994)首次提出“资源诅咒”概念以来,对“资源诅咒”问题的研究开始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该领域的研究首先由Sachs、Warner(1995)在实证分析中证实了跨国层面“资源诅咒”陷阱的存在,此后其实证研究工作开始转向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系统研究,国外学者发现“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资源产品价格变动导致的贸易条件波动(Auty,2001)、制造业萎缩引发的“荷兰病”效应(Acosta,2009)、资源开发投资对人力资本投资与技术投资的挤出效应(Gylfason,2009)、制度弱化滋生腐败(Sala-i-Martin,2003)等。
国外有关“资源诅咒”的研究为国内对于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自徐康宁、王剑(2006)率先将“资源诅咒”引入中国省级层面进行实证考察之后,国内学者开始从“资源诅咒”视角关注中国资源富集区域的经济增长问题,已有文献多集中于三个方面的考察:第一,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徐康宁,2006;徐盈立,2010);第二,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的产生原因与传导机制(邵帅,2009;姚予龙,2011);第三,如何克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施祖麟,2009)。上述文献虽然对于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较好地验证并解释了“资源诅咒”可能的传导机制,但由于理论建模研究工作的缺失,因而不能对“资源诅咒”的形成机理给予较好的理论解释,从而导致已有实证研究结论矛盾丛生。
胡健教授等人基于其所从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形成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书,为解决资源富集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从理论建模到实证研究再到政策评价设计的全新研究体系。
二、理论建模方法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两次“石油危机”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会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因而开始从理论上思考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之后,经济学家们开始将资源因素纳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构建基于资源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王海建(1999)借鉴了“边干边学”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数,讨论了耗竭性资源利用、人均消费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型的稳态增长解;邵帅、齐中英(2008)建立了一个资源型地区的三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资源型地区遭受的“资源诅咒”现象提出了一种机理解释,即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挤出效应。但遗憾的是,上述研究一方面只是武断地将资源要素嵌入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没有对罗默模型的局限性进行充分检讨和必要的修正;另一方面对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缺乏必要考虑,从而不能对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增长给出公理化解释。
《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在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萨缪尔森特定要素模型的拓展,分别从经济总量变化和经济结构变化两个视角对资源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路径(“资源诅咒”的成因)进行公理化解释。在理论建模过程中,该研究摒弃大多数研究采用的将资源变量视为外生变量,直接作为生产要素引人选定经济模型的机械式作法,而是引入资源开发部门,将资源变量内生化,使得资源变量成为内生变量。
在拓展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过程中,该研究首先在经典模型基础上,加入资源开发部门,构建了一个包括最终产品部门、研发部门和资源开发部门的经济模型;然后又减掉罗默模型的中间产品部门,知识要素直接进入最终产品生产函数,从而修正了罗默模型通过一个中间产品部门连接研发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的技术路线。通过对拓展模型的演绎推导,得出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效应决定于相对风险规避倾向这一重要结论,从理论上完成了“资源诅咒”不是必然规律的推断。但是由于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只关注经济总量增长率的变动,对“资源诅咒”表现出来的经济结构特征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又通过对萨缪尔森特定要素模型的拓展弥补了这一缺陷。
在对萨缪尔森特定要素模型进行拓展的过程中,该研究首先建立一个仅拥有资源开发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两部门经济;然后修正特定要素模型中流动要素仅为劳动要素的假定,把劳动与资本都视为流动要素,而把资源作为专门投入到资源开发部门的特定要素;最后假定只要劳动与资本较多的被配置在资源开发部门就意味着“资源诅咒”产生。通过对拓展的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论推演,得出封闭经济不会产生“资源诅咒”问题,只有在开放经济下才会出现“资源诅咒”陷阱,并且资源产品在当地的加工度、资源禀赋、资源价格、资源税赋等因素是“资源诅咒”的主要诱导因素。
《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从经济总量变化和经济结构变化两个视角构建了资源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开创了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演绎新范式,为国内该领域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三、实证研究工具的创新
第一部分资源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推导与演绎,使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到资源富集区域的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资源产业成长,进而实现资源富集区域经济繁荣。因此如何测度产业成长?如何测度技术创新?如何检验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互动关系?都成为下一步实证研究的关键。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石油天然气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却还是一个空白。
基于国内研究的这一缺陷,《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选择了产业集聚指标代表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育程度,同时还选择技术溢出效应指标衡量石油天然气产业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因此该书主要是借鉴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的主流方法(CRn指数法和E—G指数法),对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上下游的集聚度分别进行了实证测度,测度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产业上下游的匹配关系是中国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域中最差的,产业成长也是最不均衡的。
国内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测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测度工具可以借鉴。鉴此,《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动态追踪,在国内首次提出技术距离法和技术流法两大技术溢出效应测度工具,并且利用这两个测度工具分别对我国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测度结果基本是一致的,都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都对制造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但是这种溢出效应随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产业对制造业呈现负的溢出效应,东北地区呈现较弱的正向溢出效应是,而华北地区则呈现相对较强的正向溢出效应。这种技术溢出效应的不同可能是中国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速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为了检验油气资源富集区域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通过设立联立方程,对中国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累积循环效应,因此如果一区域创新能力强就会极大促使该区域石油天然气产业成长。就中国东北、华北和西部三大油气资源富集区域而言,华北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最成熟,东北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尚未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因此,三个区域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成长存在重大差异。而对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而言,应该着力改善区域创新环境,构建完整的产学研一体化区域创新平台,以期使该地区创新能力和该区域内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协调一致,这也显示了《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的实践应用价值。
四、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在理论上系统论证和检验了“资源诅咒”假说,提出了资源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路径,对罗默模型和特定要素模型进行了有益的扩展;在实证研究中首次使用技术距离法和技术流法分别对石油天然气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测度,同时又利用联立方程及面板数据等计量分析工具对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累积循环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上述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后该书提出了资源富集区域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共生战略,弥补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学、经济发展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的不足,使国内“资源诅咒”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在理论建模过程中,没有将油气田开发的生命周期纳入到资源开发部门生产函数的设计中,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该通过设计考虑油田开发生命周期的生产函数,考察在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上“资源诅咒”产生的概率及其规避方法;同时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对资源税费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政府效用函数,将资源税费变量内生化,从而考察政府的经济活动在“资源诅咒”规避中的作用;最后由于当前国内区际经济交往与经济联系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划,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采用空间计量技术对“资源诅咒”命题重新进行实证研究。当然,指出本书的上述遗缺并非要抹煞其学术贡献以及实践价值,事实上,这本著作不仅是笔者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为完备的一部系统化研究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著作,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从事资源富集区域经济转型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视角。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胡健教授就致力于资源产业成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也可以说是胡健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十几年来关于上述命题的理论总结。
总之,《油气资源富集区域的产业成长与技术创新》一书不仅在“资源诅咒”领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在研究方法选取与测度工具设计上都有创新性尝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随着资源开发中的“资源诅咒”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希望胡健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该领域研究再创佳绩,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这一参天大树再添新绿。
2011-07-16
冯 涛,男,陕西蓝田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
(责任编辑:郭诗梦)
【统计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