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权义时空的文化呈现
—— 全球性现代化语境下的春节文化探究
2011-03-18萧洪恩李小光侯丹丹
萧洪恩,李小光,侯丹丹
(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世代与世界:不同时空体系的春节聚合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殊而重要的民族精神载体,至今延续了几千年,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直到今天诉求生态文明。不同的文明对应不同的时空体系,而春节文化从古至今大致经历了自然时空观、传统节庆文化时空观和现代工业文明时空观。不同的时空观导致人们行为具有“当下”的特殊性,“空间和时间是一切实在的框架。只有在空间和时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设想真实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超越这种尺度,即空间和时间的限制”[1,p35]。
1. 自然时空观对自然的“技术”性信念
在中国古代文献如《周礼·冬官》、《夏小正》及相应的“七十二侯”等中都有对当时自然时空体系下人们生活的描写。《周礼·冬官》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节的生产进行了详细论证。《夏小正》对每一月的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行为都有详细描写。而“七十二候”则详尽地反映了一年中物候的变化情况与农事等活动。这一思想在《易纬》中曾得到非常深刻的体现:“卦、爻、析,不仅仅与时间有关,而且实质上是通过卦爻析之对于时间的统一,把古人在渔猎、农耕活动中长期总结得来的物候知识成果,根据每年雨露霜雪雷电变化的周期情况,植物生长枯荣发育的节律、动植候鸟的来去规律等进行了概括、总结、提炼等,得到了一个自然事物与时间相统一的一体化生态有机结论。”[2,p209]
在这样的时空观下,人们将时间、空间和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们日常的生活节律是对事物惯常活动的精确模仿,“守其常则则万物生长,不守其常则则万物辟杀”[2,p210],他们又用这种规律性建构宇宙观,使对象宇宙带有人类心灵的印迹,逐渐演化成一种对日月天地的崇拜信仰,并形成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古老传统,最初的节庆活动隐隐出现。
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衡定人与自然关系“技术”尺度:什么季节、什么地区怎样安排农业及其它的事项都有着“顶礼膜拜”的信奉。这些信奉反过来又作用于人们,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春节期间,最初的自然崇拜演化成人们的具体行动,表明了当时人与自然依存的紧密性。概括地说,自然时空观的表现形式是要求人们遵守时空的自然“技术”要求,即“道法自然”。
2. 节庆文化时空观以人为中心的宇宙建构
节庆文化时空观,是就古代“腊祭”等形成的具有“意义”的特殊节庆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和合性、伦理性及以人为中心的宇宙建构。
在周代,统治者为祈求五谷丰登,在岁终开始祭祀天地之礼,希望神灵护佑来年粮食丰收。《谷粱传》曰:“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年”在甲骨文中是由“禾”、“人”二字合成的。由此可见,春节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起来的,自然的时空和人类印记的结合形成了最初的春节文化时空——以人为中心的神话时空和巫术时空。
即使再虔诚的信仰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三纲五常”、“仁义廉耻孝悌信”的观念已经深入到春节文化中,并形成制约规范。同时,春节也演化成社会性和政治性活动的表达。这就是春节文化时空最关键的一点——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兴旺。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响,春节文化表现出以人伦为本、尊卑有序的精神内涵。春节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个体,更是家族或宗族关系网络中的一员,讲究的是“同人”、“大有”、人和兴旺。
在春节期间,一切时空序列都要服从“人和兴旺”为中心的宇宙建构这一点。拜神、祭祖、俗事,也就是神、鬼、人等都是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根据人的需要安排活动。总的来说,节庆文化时空观要求人们遵守伦理和尊卑有序的要求,要求人们按照“人和兴旺”、“家和万事兴”的思想行事。
3. 现代时空观即世俗化“民族文化”的现代载体
随着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居住的时空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世俗理性”的时空观逐渐取代自然的时空观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化的时空逐渐取代了区域化的时空。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即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自从那时,世界已经开始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文化也被卷进其中。
所以,现代时空观的表现形式是距离的压缩,权义的精确,打破基于血缘、地缘的传统人际关系,要求人们更多的是按照权利义务的基准行事!这势必会影响春节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方向。
4. 不同的时空观在春节期间的交错重叠
在全球性现代化的春节文化的舞台上,传统与现代、农业与工业、神话与理性,不同的时空体系相互交缠,使人们在春节期间形成了独特的行为方式。传统的以农业社会为基础的自然时空体系往往带着一种神话色彩和自然崇拜,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岁中祭祀庆祝,向神灵祈福纳吉,驱邪去污,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的必然程序,而这种程序及类似的行为一直延续到现代的春节。但现代化的发展正如戴维·哈维在总结西方思想时说道“进步必须征服空间,拆毁一切障碍,最终通过时间消灭空间”[4,p257]。“地图剥去了一切幻想的和宗教信仰的因素,也剥去了涉及到他们之产物的一切经验符号的因素。”[4,p312]春节文化缓慢的生活节奏受到了现代化全面加速的挑战,许多仪式都发生了变化或者遗失,社会的不断开放发展使得春节期间增添了许多现代的因素。现代化的高速度、高开放性的时空同传统的自然时空在春节期间交错重叠,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习俗彼此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时空。
二、退隐与凸显:不同价值标准的春节型像
基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春节文化,它嵌入式的置于全球性现代化社会中,不同的时空观交错重叠,螺旋发展,影响着当今春节文化的价值标准。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期,不同的价值标准将在退隐与凸显的交错中得以实现。多种文化时空的结合必然影响着交错的春节时空体系下的权利义务:即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因时、因地、因人、因情景而适用不同的权义时空。
1. 现代化的彰显与春节的世界化扩散
“在高度现代性的状况下,时间和空间都趋于空洞化,也就是说逐渐与具体的地点、时间相分离,逐步取得高度的标准化、精确化。”[5]也就是说,现代化诉求的是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是消灭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民族特色融入到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而春节文化是中国的特殊文化,具有特定人群,特定民族和特定区域所赋予的精神内涵,是几千年以来民族文化的荟萃,也是我们民族灵魂的外显所在。其实,春节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从文化层面上说,就是特殊与一般、异质与同质的关系。事实上,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春节文化在全球性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有着广泛的参与者和影响力,并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变成“一般”的形式。全球化诉求的不是全球文化的大一统,而是多元的文化主义。春节文化具有的特殊性的特质和普遍性的特质,从而使它可以与其他文化在全球性现代化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 权利义务的转换与协调
在春节的特殊文化场域下,各种时空权义得到了转换与协调。一是由基于现代性之上的地位、收入、职业以及教育程度而形成的权利义务的关系被部分限制了,传统的尊卑有序的思想被凸显出来,礼物的流动多是从晚辈流向长辈的单向流动。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底层平民在春节文化塑造的时空中都是平等的,他们此时此刻都要遵守春节文化的规范和礼仪。二是对神灵祭祀以求生产的“义务”与现代生产力相结合。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要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请神、谢神、拜神、祭神等活动。现代性的生产力并没有使人们放弃对天地祭祀,对神灵祈求的“义务”,人们普遍信守,“只有认真的祈求神灵,祭祀天地,烧香拜佛,才能护佑来年农业生产”。就是说,信奉神灵是一种“自觉的不对等义务”,而这种“义务”并没有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消退,反而成了与现代生产力相结合的文化形式。
3. 不同的价值标准的“错置”与“措置”
春节文化是对农业丰收的祭祀和庆祝,是一种世俗性的信念,是对天、地、人进行的沟通,是一种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一种文化机制;但现代化是一种实用性的信仰,是一种相信人定胜天的理念,是一种相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精神。在春节期间,不同的时空“错置”,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错置”,不同的价值标准的“错置”。理性和感性“错置”,但人们更多的是以一种“思、情、意”相交融的方式生活;知识、技术、权利与经验、年长者、传统性权威“错置”,但人们更多的是服从于年长者权威和经验;科学技术与信神拜佛“错置”,但人们更多的是信仰神灵和祖先……“错置”的价值标准在春节期间的到自我内部合理的“措置”,促使春节文化又增添新因素、新传统。
三、传统与现代:春节文化新传统的现代生成
春节文化有着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而“符号记忆乃是一种过程,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重复他以往的经验,而且重建这种经验”[1,p4]。因此,在全球性现代化的今天,“重建”这种经验唤起我们的文化记忆,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既是当今所有文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春节文化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1. 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春节文化现代转型的依据
“时间形式或空间结构不仅构成了群体对世界的表达,而且也构成了群体本身,这是按照这种表达使它本身有序化。”[4,269]这表明,春节文化之所以能够传续下去,就在于它不断适应当前的时间形式和空间结构,不断在现代化。
春节文化应在现代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而实现延续和发展。“传统是一种流动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旧的文化因素更替时持续的历史过程。”[6]春节文化里具有现代性的精神品质,春节文化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性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7]传统是活着的“传统”。也只有这样,春节期间的盛装、盛食、盛会、盛景、盛情及盛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才能保持一种使社会和谐的张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力。
2. 吸收多种时空体系文化:春节文化现代转型的手段
传统的春节文化具有保守、程序化的特征,其共性和套路式的节奏和仪式安排经常忽略了个人的想象力,压抑了个人发展的心理。尤其对于年轻人,家长的年复一年的谆谆教诲、传统的家庭本位的观念使他们在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显得力不从心,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轻松、能够彰显个性、浪漫的节日氛围。所以,狂欢、生气勃勃的春节才在现代社会中才具有生命力。
笔者在豫北的一个农村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春节韵味,经考察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在春节期间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这说明不同的时空观体系下的春节文化在这个村庄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基于自然时空、文化时空、现代时空的不同元素在这个村庄得到很好的“措置”。对时空神灵的祭祀,尊卑有序的人伦思想,还有权义精确的生活方式互不冲突,相互融合,皆大欢喜!
3. 现代春节文化传统生成:春节文化现代转型的目标
在春节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同时也在进行着春节化的过程。春节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春节化同时并进,相互影响。一方面是新传统的生成。春节晚会作为一种晚会的形式是现代化的产物,但又冠名“春节”晚会就从现代化的产物变成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电话、手机短信更是现代化的产物,但在春节期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甚至网络视频拜年取代了登门拜访,成为大众的主要拜年方式;私家车的盛行更是缩短了传统的时空距离,春节旅游也成了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是旧传统的新形式。春节期间,团圆饭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在现代化的今天,团圆饭的聚餐地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家里,许多酒店在除夕夜都备有不同档次的团圆饭,传统的团圆饭意义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传统的外壳,现代的内核,传统的文化穿着现代性的外衣继续在今天存续下去。再一方面是旧传统的现代语素。以往,在过年期间,人们都是凭借简单工具或手工做一些年节食品,而现在可以凭借机器大量生产;还有在祭拜时,蜡烛与电灯相互辉映;传统麻将和电子麻将都成了人们春节娱乐的方式。
在全球性现代化的时空体系下,春节时空由自然时空、节庆文化时空和现代时空相互重叠交织组成,相对应的是不同的价值标准也彼此交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的层面上,现代化的本土化和本土化的现代化同时并进;在春节的层面上,春节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春节化同时并进。而总体上这两个层面又相互交织作用(如西方社会为春节放假或致贺等),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必然要遭遇本土化的挑战和改造吸收,春节文化又从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本土化必然要走向世界,“民族的”变成“世界的”,其中必然依靠春节文化等传统文化塑造世界的春节文化、世界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