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平台建设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俄罗斯文学特色文献平台”为例
2011-03-18周琼
周 琼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83)
网络资源可以随时获取,但需要读者花费大量的时间鉴别资源的真伪、评估资源的科学性。这种网络资源良莠不齐的状况让高校用户重新将目光投向图书馆,若图书馆能够深层次挖掘、结构化处理这些资料并快速推送到相关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那么高校图书馆在激烈的信息大战中便会获得更大的空间。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确定了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教学和科研的目标,决定建设一批特色文献平台,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综合考虑目前上外各学科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学科地位及学校长远的治学方针,上外图书馆决定先期建设“俄罗斯文学特色文献平台”等9个特色文献平台①。
已建好的“俄罗斯文学特色文献平台”(以下简称“俄文献平台”)充分体现了外语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文献平台的独特风格。其特色鲜明,能实现中、英、俄3种语言的一站式检索,集学术性、专业性、资料性于一体,不仅适合对俄罗斯文学感兴趣的用户使用,也适合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使用。本文拟以该平台为例探讨高校特色文献平台的建设问题,与同行分享建设外语特色文献平台的经验,请同仁不吝赐教。
1 特色文献平台的定义
特色文献平台是指依托本馆馆藏资源,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以某一特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为指导,对本馆的图书、电子资源、音频视频资料、本校未出版的资料及公共网络信息资源等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评价、组织,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其中具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数字化,以一定的格式进行编排,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起来的信息资源集合[2]。
2 建设特色文献平台的流程
2.1 搜集、整理馆藏文献
建立特色文献平台应以本馆馆藏资源为基础。其主要原因为:①图书馆购买资源以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为轴心,特色文献平台的建设目标与图书馆的资源配置目标是一致的,前者与后者是承接拓展的关系;②图书馆的馆藏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连续性,可以保障特色文献平台学术内容的丰富;③建立在本馆自有资源基础上的特色文献平台是一个厚实的、有根基的虚拟空间,可以使用户稳定获取和使用所需数据,方便用户;④可以暴露图书馆日常工作中资源建设的不足,借此能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申报“俄文献平台”的前期,上外图书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所有的俄语图书进行回溯,按需入藏馆藏地。回溯人员尽最大努力进行规范著录,做到“基本字段准确,拓展字段标准”,最终实现了用户索取方便的目的。上外图书馆10万多册的俄语原版图书为“俄文献平台”提供了最大的支撑,为特色平台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外,上外图书馆还购买了Integrum、Eastview 和Factiva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为“俄文献平台”提供了俄罗斯文学核心期刊中的相关内容。
2.2 设立栏目、选定内容
特色文献平台的栏目设立和内容选定工作需要该项目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以期最终实现特色文献平台的预期功能。俄罗斯文学领域的专家负责设计“俄文献平台”的主要栏目,选定栏目内容;技术人员负责将需求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抓取所需资料;相关学科馆员需要就关键词的提取和栏目的具体划分提出建议,并负责学科专家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工作。“俄文献平台”的建设堪称三方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
栏目设立体现了设计者的思路、目标和视野。负责“俄文献平台”的设计者是俄语系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拥有完成多个国家项目的经验,纵使这样,其设计也是几易其稿。内容的选定也有一定难度。需要大量有学术背景的专家确定“俄文献平台”收录的具体作家、理论家并提供其生平传记。待确立了三方人员都较为满意的方案后,再提交给信息技术公司制作网页。
2.3 测试特色文献平台
特色文献平台建设完成后需要多方人员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学科专家从专业角度对特色文献平台提出意见,学科馆员从资料的匹配度考虑设计时的漏洞,找出解决办法。第一次测试后,“俄文献平台”出现了很多设计时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抓取“罗曼罗索夫”的作品和评论时,将有关“莫斯科大学”②的相关内容载入了数据库;在抓取“高尔基”的作品和评论时,将“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的文献也载入了数据库;在抓取文学家布尔加科夫的相关文学作品时,将东正教士布尔加科夫的相关文学作品载入了数据库,等等。学科馆员不得不将这些问题逐一询问相关人员,确定解决办法,尽量将“查准率”和“查全率”设定为一个适度比例。对一些标准不严格的获取源(如中国知网),上外图书馆决定舍弃不用,转而将内容的获取源确定为俄语数据库。当然,有些问题则完全是信息技术公司的编程错误,如无法从Ebrary电子图书数据库中抓取条目等,类似问题需要向信息技术公司指出。再次测试时,将以作家名为检索词在不同数据库检索的结果与文献平台获取结果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检索结果的差距。此外,学科馆员还建议将所有检索到的结果以树状结构呈现在检索平台上,这样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检索的效果。
修改后的特色文献平台还需通过多位相关专家的试用和论证,这样反复几次,确定各项功能基本完善后,特色文献平台才能完全推广、普及。
3 建立特色文献平台存在的问题
3.1 数据量偏少,整合力度不够。
上外图书馆俄语图书数量基本可以满足读者需求,但新书数量差强人意。图书馆购买的俄语数据库Integrum,因其服务器在国外、数据流量小造成无法抓取数据。这些直接导致了特色文献平台中的数据量偏少。此外,数据的整合力度也存在一定不足。数据检索结果以可以显示各数据库的列表形式展示给用户,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来源数据库,但对用户帮助不大,如果能将资源自动以某种条件排序(如相关度),并能去掉其中的重复数据,那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用户,并且节约用户时间。这种对资源的整合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3.2 对公共网站上的数据开发能力有限
公共网站较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更具广泛性、无限制性和开放性等优点。虽然上外图书馆可以通过数据聚合系统实现即时抓取指定网站的信息,并能将抓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保存在结构化数据库中,准备为数据的再次利用提供服务,但真正实施起来,需要过多的人工操作,因为机器无法对信息与特色文献平台需求的相关度作出自动判断,亦无法识别信息是否具有学术性。有限的人力使得上外图书馆在“俄文献平台”开发的初期不得不放弃了抓取优秀的俄罗斯公共网站上的信息并将其存储于本地数据库以供使用的做法,而将其改为在“俄文献平台”设置“网上资源”栏目,将这些俄罗斯公共网站的链接放入其中,推荐用户访问这些网站。但如果链接的网站服务器出现故障或网站变成非公共网站,用户将无法使用这些资源。
3.3 缺少检索提示
上外图书馆在建设“俄文献平台”时,虽然考虑了各种检索需求,力图从多方面为用户抓取信息,设置了作者、篇名、主题词、关键词、摘要、任意字段等检索项,但忽略了用户自身素质及所处的网络环境,如用户是否懂得书写、选择检索词,用户的机器上是否有俄语输入法等。如果在检索框附近设置检索提示,或在检索框下方添加俄语软键盘则可避免这些问题。
3.4 本馆书目数据的质量不高
书目数据规范化是特色文献平台质量的奠基石。但前几年大批量回溯图书的数据质量堪忧,如规范档的非规范著录,标引的缺失,著录基本项的判断和输入失误等,都影响了特色文献平台的正常数据抓取。
4 建立特色文献平台的建议
4.1 着力于二次文献的开发和使用
用户的检索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用户有明确的检索目标,有的用户却只有模糊的想法。针对这些情况,图书馆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二次文献的开发,甚至三次文献的开发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尽量做好图书、电子资源、音像资料、课件、内部资料等的标引、元数据的著录等工作,以方便用户使用。
4.2 持续、有效地维护文献平台
文献平台需要经常维护,除了日常资料的部分工作补充可以由程序替代外,人工操作仍然必不可少。特色文献平台小组在特色文献平台上设置了“联系我们”栏目,试着将微博、及时通讯等技术嵌入其中,并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人工操作。在其运行一段时间后,将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再次评估文献平台,根据专业的发展更新组织架构,为特色文献平台带来该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帮助图书馆进一步开发、维护特色文献平台,只有不断发展的特色文献平台才能满足用户需要。
4.3 注意特色文献平台资源的合法性
在建设特色文献平台时,图书馆应特别注意文献平台资源的合法性,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搜集、查找建设时需要的资料,尽量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5 结 语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宝贵的教育资源,体现着图书馆的人文底蕴和资源价值,在学术研究及人文素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色文献平台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图书馆应该竭尽全力去建设好特色文献平台。
注 释:
①9个特色文献平台暂时命名为:二语习得与英文教学特色文献平台、中国中东研究特色文献平台、跨文化研究特色文献平台、德语近现代文学研究特色文献平台、近当代英语课程教材和教材研究特色文献平台、日语语言研究特色文献平台、俄罗斯文学特色文献平台、国际工商管理案例库平台、中国和国际组织特色文献平台。②莫斯科大学的全名为“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 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
[1]刘 莹. 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8(7):36-38.
[2]张丽霞. 中国一流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跟踪调查与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0):77-80.
[3]范亚芳, 曹作华. 江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9):71-105.
[4]汤罡辉, 王 元, 韦景竹. 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风险分析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4):44-47.
[5]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特色文献数据库[EB/OL]. [2011-01-13].http://202.121.96.139/sshisu/els/html/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