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2011-03-18傅学东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傅学东

(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山东 平度 266700)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傅学东

(山东省平度师范学校,山东 平度 266700)

一、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有些教师竟把这些不良情绪发泄到无辜学生的身上。近几年来,在圣洁的校园里发生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校园暴力事件”。教师在学生面前表露出的暴力倾向,实际上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尽管出现暴力事件的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自身劳动所换来的经济报酬,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待遇,使教师的待遇跟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报酬水平很难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合理的数目来。一些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把教师的工资待遇比照国家公务员,但实际操作时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部分教师心理上不平衡,认为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

2.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高。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牵动着千家万户乃至整个社会的神经,成千上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作为教师,上要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负责,下要对几十名甚至百余名学生负责。社会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期望不同,评价标准也不相同。国家和社会期望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播者、集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等角色;家长和学生期望教师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优的教授型人才;而学校则期望教师是出色的纪律维护者、业绩突出的教育者、遵纪守法、成果显著的好员工。诸多的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要求教师做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而教师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不可能同时达到众多的期望值。如果教师的责任心强,就会整日为此忧心忡忡,生怕某一方面出现失误,招致责骂。而教师要很好地履行这些职责和义务,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3.教育体制改革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而改革势必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伴随着这一改革进程,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本身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往往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进修;要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创新教育;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抓好教学质量,还要搞好同事间的竞争和协作。教师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因素时常触动着教师的自尊心。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发展要求过高,其承受挫折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渐渐会对自己感到失望,造成精神焦虑和压抑。

4.学校领导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忽视。长期以来,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往往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忽视甚至无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致使有些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

(二)职业因素

1.教师的角色冲突。教师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教师是普通的人,他们不可能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教师长期压抑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容易导致心理失调。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心理不堪负重。据报载,青岛一名优秀小学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对学生呵护有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然而有一天,却因一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捣乱而勃然大怒,对该生连拉带扯,最后竟然抓住学生的手往墙上蹭。业内专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年积累下来的“心理疲惫素”并发所致!

2.工作负担过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表现在:(1)时间长。教师的工作不像其他工作那样具有明确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它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因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他们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教师除了校内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外,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和家庭,去协调各种影响,如组织校外活动、家访等。(2)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好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一些琐碎事务,学校还要求教师要保住巩固率,提高升学率,减少辍学率等。即使是节假日,教师还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得教师更加紧张,身心交瘁,精神疲惫,体力不支。

3.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时间长,耗费心血多,呈现出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在屡遭挫折失败后,有的教师往往不是积极进取而是得过且过,不是努力发挥创造性而是照本宣科,不是认真负责而是敷衍了事,形成严重的职业倦怠病。因此易形成孤独、怪僻和感情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三)个人因素

1.性格因素。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职业适应水平,而且还是决定个人发展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个人生活的变化。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重大的生活变化,无论是积极的(如结婚、升迁)或是消极的(如亲人死亡、离婚),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

3.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资料显示,目前有些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53%的教师对心理健康状态的认识还不清楚,有15%的教师不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自己有了心理问题不仅不会排解,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结果导致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

三、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或是由于工作上的挫折,或是由于领导的轻视,或是由于同事关系的紧张,或是由于个人生活上的问题,导致情绪消沉、心情烦躁。当出现这种消极情绪时,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筒。据有关方面的统计,90%的学生恐怖症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教师过于情绪化的表现,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倾向很容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时的伤害,有时会影响他们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而心灵比较脆弱,教师的过于情绪化的表现,容易形成部分学生畏缩、胆怯、怕事的心理,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往往缺乏主见,情感冷淡,性格内向不合群,导致创造力低下。而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则易导致他们的反抗行为,甚至形成反社会的不良人格。

2.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

正常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友好相处的关系。几乎每个教师在口头上都承认师生关系应该是这种正常的健康的关系。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很多教师不能建立这种关系。在一项关于初中师生关系的调查中,让学生按照“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什么与什么的关系”的句式来自由填写,结果有34.7%的学生感受是消极的,他们许多人的答案把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警察与小偷、老虎和兔子、法官与罪犯、暴君与复仇者、监狱长与囚犯等。有的教师以能让学生害怕为荣,以能把学生管老实了为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甚至不择手段,训斥、责骂、讽刺、挖苦、罚站、罚值日、打耳光、拧耳朵,直至拳打脚踢,各种体罚、变相体罚的方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教师的非理性行为,打掉了学生的自尊心,也葬送了正常的师生关系,把自己推到学生的对立面。

3.教师不健康的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的追求,都极大地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教师由于他们不良的言行和心态,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消极影响,致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极,厌学、厌校、厌师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教师虽然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明显的问题,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对成绩不同的学生的态度有很大区别。对所谓差生冷言、冷脸,毫无耐心和爱心。这种态度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有资料显示,在占学生总数20%左右的学习困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成绩不良同教师的消极态度有关。

4.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刘升芳

【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工作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