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社会内涵新解

2011-03-18于家琦

关键词:民意舆情态度

于家琦

(1.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舆情”社会内涵新解

于家琦1,2

(1.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071)

当前,学术界对舆情社会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澄清舆情社会内涵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从历史上和当代中国对“舆情”的运用看,舆情的基本内核是民众态度,而客体应限定在社会政治方面。同时,在与相关概念辨析中,舆情处于民意范围内,又与舆论有交叉,它是普通民众对政治人物和事务的各种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倾向的集合。舆情主体类型多样,其核心部分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因此,舆情呈现出稳定和易变、理性和情绪化、积极和消极等双重特点。

舆情;态度;民意;舆论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结构转型,人们利益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使社会舆情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中国民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针对公众人物和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各种渠道所反映的舆情信息[1],这些都促使舆情研究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舆情研究主要是围绕“舆情”这一研究对象展开,因此应对舆情进行较为清晰一致的内涵界定。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舆情内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舆情、舆论混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从古至今的舆情内涵诠释及舆情的客体界定

“舆情”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词语,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概念。其中,“舆”字在春秋末期出现,原指车,后与“人”连用,意为“众人”。“舆人”之后又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议”等词语,表示一般百姓的意见、言论。据查,“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897年唐昭宗的一封诏书中:“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2]此后,“舆情”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共出现1 100多次,这些用法体现了舆情的两层含义:其一,舆情指民众的情绪,表现为“舆情欢载”、“舆情怡悦”、“舆情震骇”等;其二,舆情指民众的意见和愿望,表现为“察舆情之向背”、“俯徇舆情”等。

在当代中国,“舆情”这个出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又有复兴之势,这主要是缘于近年来“社会舆情”、“舆情信息”、“网络舆情”等词汇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舆情研究也在中国国内逐渐发展起来。在目前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对舆情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在《辞源》中把“舆情”解释为“民众的意愿”。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张克生认为,狭义舆情是指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意愿。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张元龙认为,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4]。

这些对舆情内涵界定的说法各异,但对舆情内核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都认为舆情的核心在于民众的意见、态度等主观情况,这与中国历史上对舆情的解释是相符的。这些不同内涵界定的关键区别在于舆情客体的差异,即民众对“什么”的意见和态度。有的学者认为舆情客体是“国家管理者”、“公共事项的掌控者和直接关联者”,有的认为是“公共事务”,有的则认为是“社会客观情况”、“社会现实”,有的干脆没有指明舆情客体是什么。

本文认为舆情的客体应该是“政治”,它既包括政治事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即各种政治人物和政治组织,也包括他们的各种作为和不作为,即包括公共政策在内的各种具体政治事务。特别是结合了当前中国运用“舆情”的社会环境,可以发现很多场合使用“舆情”都是和政治、政府有关的,但又不单单指国家管理者。比如,人民网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进行排行,列入网络舆情关注焦点的既涉及“安徽马鞍山局长打人”、“河南睢县茶杯门事件”等政治人物的舆情,也包括“干部财产公示”、“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等社会政治事务的舆情。因此,可以把舆情初步定义为“民众的政治态度”,这突出了舆情的政治指向,即民众在政治方面的意见态度。具体到中国,舆情研究既要把握民众对党组织和政府官员的认识评价,也要了解民众对国家政策等政治事务的看法意见。

二、舆情主体——民众的范围及特点

舆情主体——民众,是和掌握权力的官员相对的,也是和掌握各种资源的精英相对的,民众就是指普通百姓。借鉴民意研究中对公众的区分,舆情中所指的民众可包括一般民众、热心民众、议题民众等类别。

一般民众是一个普遍流行的民众概念,一般民众等于特定人口的总体,是由地理、社区、政区或其他限定条件所划定的全体居民,包括每一个人。这也是民意调查对民众范围的界定,民意调查把民意看作特定人口中不同个体的意见集合,把民众看作是一定范围内的全部人口。热心民众是非常关心公共事务的民众,学者们认为在全部人口中存在相当稳定的热心民众,他们在公共讨论中比其他人积极,更容易参加示威游行,更容易佩戴竞选徽章,比其他人多出十倍的可能给官员写信[5]。议题民众是围绕某一问题发表看法而形成的松散集体,不同的政治事务对人口中不同群体的重要程度不同,不同的议题影响不同的人群,议题民众就从最直接受影响的群体中产生。

对于热心民众和议题民众来说,了解他们的政治态度所能得到的信息对决策来说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大多对自己感兴趣的政治事务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议题会深思熟虑地考虑清楚,这样调查出来的舆情信息显然更有意义。比较而言,一般民众中则包括了那些比较冷漠的、不关心政治事务的民众,他们在面对一项调查问题时,可能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因此给出的意见是易变的,可能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间会出现截然相反的回答。事实上,从柏拉图开始,就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一般民众缺乏政治决策能力,特别是李普曼,他认为民众不关心政治事务,普通人也很难获得政治事务的准确知识,因为他们对政治事务基本上没有接触的机会。此外,民众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改变立场,尤其危险的是受到高度情绪化和非理性主张的感染,比如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政权就大量运用大众传媒煽动非理性的民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恶果。可见,由于民众类型多样、范围广泛,包含各类民众所反映出的舆情也相应地呈现出稳定理性和善变无常的双重特点。

三、舆情本体——态度的构成及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舆情”本体——民众态度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态度的基本构成还需要深入分析,特别要处理好“态度”和“意见”的关系,以及阐明选择“态度”作为舆情核心概念的原因。

从是否表达的角度,态度是潜在的、隐蔽的心理预设或倾向,可以通过意见或行为来推断;意见通常是显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对某一问题的言辞反映。从核心内容的角度,态度更多地指向情感和情绪,即本能的好感反感,是积极或消极地回应某事的一种倾向;意见侧重于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决定,更具思想性。从产生环境的角度,态度是受到普遍刺激而产生的综合的、固定的反应倾向,是意见产生的固有原料和深层动机;意见则更具有情景性,是在特定情况下针对某个特殊议题而产生的主观判断。在舆情概念中选择“态度”,是因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包含有理性认知和情感情绪两个层面的内容,而且舆情研究要关注民众表达出来的意见,更要探求潜在的、固有的态度。同时,从实际情况看,态度和意见经常融合在一起,很难加以割裂,两者的关系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舆情概念中的态度是比较宽泛的态度界定,包括人们主观感受的三个层面内容,即“情”、“知”、“意”。“情”指喜、怒、哀、乐、愁、思等情绪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其特点是易波动、外在、容易失控。“知”为认知,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和深刻的方面,一般指价值观、人生观等对社会和人的基本判断。“意”指社会行为的准备状态或社会行为反应取向[3]37,行为意向与真正的行动之间有差异,通过研究这些意向和刺激意向发展为行为的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舆情的走势,判断出是否到达了行动爆发的临界点。

舆情是民众各种态度的综合,这些态度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呈现出显性和隐性并存、稳定性和流动性共处的双重特点。显性的态度涉及的民众数量大、传播范围广,主要是针对公认的重要问题所产生的态度,这些问题经常在媒体中出现,是与个人或社会有重要关系的、一般民众都会积极思考的问题;隐性的态度主要是民众被动消极持有的看法,甚至自己都不清楚是否对某问题有想法,但是当在一个特殊环境中提到它时,可能会唤醒内心深处所隐含的态度。稳定的态度源于民众长期持有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信仰,这些态度改变起来比较缓慢或不易改变;流动的态度则非常不稳定,经常变化,这种态度一般是民众对不太了解的问题或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问题所产生的即刻思考。

四、与相关概念比较看舆情内涵的独特性

在中文中与舆情接近的词语主要是舆论和民意,这两个词语都是英文public opinion的中文译法,此外public opinion还译为公众舆论、公共舆论、民众舆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等,总之都是围绕着舆论和民意两个词语而产生的。这些不同译法主要是由于学者研究角度及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学者主要使用“舆论”及相关概念。例如,陈力丹认为应翻译成“舆论”,“舆”即公众,“论”即意见,“舆论”即公众的意见,“公众舆论”就是“公众的公众的意见”,同意反复[6],而且许多国内教材都使用“舆论”概念。但阎克文等人就把李普曼的书Public Opinion翻译为“公众舆论”,同时,在现有的教材和专著中,程世寿和刘伯高等则使用了“公共舆论”的概念。他们认为单纯从语言学角度,把public opinion翻译为中国古已有之的“舆论”是对的,但是为了突出现代舆论的“公共性”特点,在翻译上不应该省略掉“公共”。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舆论存在官方舆论和民众舆论之分[7],为了避免出现歧义应该在舆论前面加以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舆论均为民众舆论。

使用“民意”概念的学者大多来自台湾、香港等地,如台湾学者王石番的著作《民意理论与实务》。大陆有些学者,如刘金顺等,也认为应翻译为“民众的意见”即“民意”。对于“公众意见”和“公共意见”的使用则是近些年的事,这和中国越来越开放的公共政策环境紧密相关,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级地方政府和国家部委等政府部门就有关政策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于是“公众意见”等概念流行起来。

虽然都是对public opinion的翻译,但是台湾等地的学者所使用的民意概念更接近西方国家对public opinion的理解和诠释,而中国大陆的舆论学者对舆论的界定与民意是有差异的,因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1.public opinion(民意)内涵及与舆情的差异

从18世纪中叶卢梭第一次将public和opinion合起来使用至今,对该词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加以界定。其一,民意是超越个人意见,反映的是一种抽象的公共利益,它是独立于政府之外能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的集体意见,是围绕某一议题进行理性讨论的产物。这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看法,到20世纪早期,民意普遍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层面的产物,不是个体意见的聚集,而是公共的意见,如库利认为,民意是互相传播、互相影响的集体产物。

其二,民意是多数人的、最流行的意见,后又转化为个人意见的集合。把民意视为多数人的意见主要源于功利主义民主观的看法,他们认为社会是由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组成的,需要多数原则来调和不同的利益,这种观点奠定了20世纪通过民意调查来考察民意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伴随民意调查方法的出现,这种“多数一致”的民意概念转化成“具有相同分量的不同个体意见的聚集”[8]。这也是目前最通用、简明、清楚的民意概念,许多研究者、新闻工作者、政策决策者和普通民众都认为民意就是许多个人意见的简单总合。被西方和台湾学界普遍认可的民意学者汉尼西认为,民意是一群特定的人,针对具有一定重要性的事务,所表达出来的各种不同看法的总合[9]。

与舆情相比,民意的概念更为宽泛。从主体上看,由于对公众的限定不同,出现了一般公众、选举公众、热心公众、积极公众、议题公众等词语。其中最广的民意概念是一般公众的意见,其主体指全部人口;而积极公众又主要指精英、利益集团,这些对公众范围的不同界定都可以被认为是民意主体的一部分,显然民意的主体比舆情的主体要广泛得多。从客体上看,舆情主要是针对政治事务的,而民意的客体,虽然从18世纪最初的民意指向主要是政治现象,但在民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扩展到各种问题,只要是围绕一项议题都可以存在相关的民意。舆情和民意一致的部分是,两者都强调民众各种态度、意见的综合,特别是包含了公开言论和潜在态度两部分,包含了多数人和少数人的看法,它们都是针对一个问题所形成的各种各样意见的混合体。

2.舆论内涵及与舆情的差异

在大陆,目前有些学者借鉴西方的民意概念来研究舆论,例如,孟小平和陈力丹在各自的舆论学著作中都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及情绪表现的总和,这样的舆论概念已基本等同于民意概念。

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舆论,表现出与民意不同的对舆论的理解。例如,甘惜分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刘建明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喻国明等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上述这些概念界定倾向于把“舆论”看作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强调各种意见中的主要方面、主流意见,如刘建明提出,按照感知事物比例的思维习惯,四分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这也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显然,这样的舆论概念与舆情和民意中所定义的“各种意见的综合”是有很大差别的。此外,和民意概念一样,强调多数人共同意见的舆论,其客体也是包罗万象的,与舆情客体的政治指向不同。

通过比较舆情与民意、舆论的差异,可以发现三个概念中民意的范围最宽,民意指公众意见的综合,舆情和舆论概念都包括在民意概念之内;舆情侧重于民众政治态度的综合,舆论侧重于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舆情和舆论概念有交叉,交叉的部分就是多数人的政治态度和意见。

综上所述,舆情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普通民众对政治人物和事务的各种情感、认知和行为反应倾向的集合。舆情侧重通过调查发现各种态度的分布结构、强度和发展走向,提供对某一问题民众态度的总体态势。由于包含的民众范围广泛、各层次的主观态度丰富,因此舆情具有积极和消极、稳定和易变、理性和情绪化等双重性,具有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较为清晰地划分舆情研究的基本范畴,对舆情内涵形成较为统一的解释,有利于学术界站在一个平台上探讨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有利于舆情研究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有利于政府部门更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的主要方面和核心所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舆情信息工作。

[1] 于家琦.论我国舆情信息机制的完善路径[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1.

[2] [后晋]刘 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3]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4] 张元龙.关于“舆情”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浙江学刊,2009(3):183.

[5] Devine D J.The Attentive Public:Polyarchical Democracy[M].Chicago:Rand McNally,1970:119.

[6]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3.

[7] 丁柏铨.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J].新闻记者,2007(6):9.

[8] Blumber H.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8(13):542-554.

[9] Hennessy B.Public Opinion[M].Belmont:Wadsworth Inc,1985:8.

New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YU Jia-qi1,2
(1.Institut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s,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2.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In academic circles,there is not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will help the government grasp the main aspects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accurately.From the us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in China’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era,the core of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is public attitude,while the object should be social politics.Comparing with other concepts,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should be within public opinion,and crosses with public voice.It is the whole collection of general public’s emotions,cognitive and behavior tendency to politicians and political issues.The public have diverse types and attitudes,rich contents and complex structure,so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 presents the double feature of stability and volatility,rationality and emotionality,positivity and negativity.

public opinion and sentiment;attitude;public opinion;public voice

C912.63

A

1008-4339(2011)02-0164-04

2009-1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SH015).

于家琦(1980— ),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

于家琦,viviyu2002@yahoo.com.cn.

猜你喜欢

民意舆情态度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舆情
舆情
舆情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