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文化内涵

2011-03-18□杨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杨 乐

(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 450007)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人物和事件都会变成历史,但文化却永远存在,历久弥新,并长时间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传播文化产品的有效方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经济的良性高速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积累了巨大的文化资本,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本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们在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紧抓历史机遇,树立大文化意识,强化文化产业理念,做强文化产业,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有待深化文化内涵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约25%,其音像产品占据了国际音像份额的40%以上,电影出口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80%。日本文化产业达到GDP的20%,英国创意产业占英国国民增加总值的7.3%,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约占GDP的2.6%,但自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幅度在17%左右,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

文化全球化已经被经济全球化推上了历史舞台,我们也都看到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和保护本民族独特文化的紧迫性,要依靠信息、科技的力量积极发展本国文化,特别是发展能够赚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

当前,我们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从文化产业园区到各种文博会、动漫节竞相登场;从不断攀高的电影票房,到风靡各地的主题公园,显示出文化产业的繁荣,也折射出文化产业所拥有的蓬勃生机和发展空间。在欣喜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谐:产业园区建设和规划缺乏因地制宜,自身特点不突出;一些文化企业有产量没效益,产业链不健全;以文化为核心和基本的原创力不足,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传统节日仅仅停留在享受美食和购物消费的“黄金周”意义上;旅游只是时间仓促的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城市建设中对传统建筑大加改造拆解、新建筑缺少科学文化内涵;文化节目中低俗风气仍占有一定的市场……现在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但仍然存在商业化与平面化倾向,许多好的文化产品没有更好地“走出去”,一些可以利用的宣传方式没有更好地“宣扬”,许多有市场的地方没有“走到”,很多的操作和细节还没有“走透”。

二、要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深度

1.要重视传承好本民族文化。原来的传统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古树,我们要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风俗传统等文化积累发展而成的现实要素,保护文化传承的根脉,为适应时代生发出现代文化这株新枝。要真正通过产业化发展,贯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的作用,“形成改革的合力,赢得发展的先机”,使古文化有活泼的时代涛声回荡,有民族精神激荡人心的耀眼光芒,有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与渴望[2]。

2.要重视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经典体现文化的发展高度,要重视文化的凝聚力,重视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我们既要扩大民众接触文化的机会和文化的参与度,也不能放弃经典的、精英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品质;既要发展具有弹性的公共文化管理,也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服务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要以高雅的文化、高尚的追求、高层次的国民素质塑造和影响公众,提升国民素养、国民精神[2]。

3.要重视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没有哪种文化是完美的,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实现,真正强大的文化产品和产业,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具有永久的魅力。要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时空对接、情感对接和理念对接,因时因地而异,适应服务地区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特点,有大体上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发展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有适应性;既要保持继承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既要保持本土性,又要富于创造性,这样才能产生独特的魅力,扩大文化的对外影响,真正地使文化产品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

4.要提取特色文化。好莱坞在提取特色文化元素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拍摄的源于阿拉伯《一千零一夜》的动画片《阿拉丁神灯》、源于德国《格林童话》的《白雪公主》以及源于我国民间诗歌《木兰辞》的《花木兰》。美国提取具有中国特色的两种元素:功夫和熊猫,推出电影《功夫熊猫》,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大赚特赚。如何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里提取合适的相关文化信息,需要我们对文化资源做深度梳理、对文化遗产做深入挖掘。要有传承创新意识,不能只满足于对传统文化搞细枝末节上的修补和拼拼凑凑。

5.要发展与文化内涵相协调的文化产业。要以文化为内涵、为核心,以设计、创意和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传承创新引导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发展设计产业、城市创意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比如华强的成功就是个好的案例,它在发展中强调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文化+科技”的理念,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技以文化为依托,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市场空间;文化以科技为支撑,极大地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丰富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文化企业要在竞争中加强对文化的传播、认同、强化和创造,力争在文化上有所作为和突破,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创的企业精神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形成既让消费者认同,又具有鲜明性格的企业文化,并以凸现文化个性的产品和市场营销方式引导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竞争中找到特点、找准定位,并由此创造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

三、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1.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学说之一,内涵博大精深,大体上以仁为中心展开,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之中,成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元素。仁,指仁爱精神,在与别人相处时,多为别人考虑,做事以人为本,能做到融洽和谐,也就是能爱人即为仁。义,指在别人需要时有难时及时出手帮人一把,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礼,指对人恭敬有礼,尊重文明,具备人际关系的礼仪规范。智,指把日常生活中的道理琢磨清楚明白,明辨是非,体现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信,指言而有信,诚实不欺人,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要道德资源。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中庸之道”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坐标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2.要广泛学习多方面的古经典文化。传统文化中有静态的,如浩如烟海的儒、释、道、法、医等古文经典;有动态的,如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扎根于美丽富饶的华夏大地,吸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中丰厚的养分,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财产,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千年传统中华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要大力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悠久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形成的,与文化密不可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我们中国也有许多自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要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等各种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过节时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等是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端午节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中国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要注重传承创新诗词歌赋文化。我国拥有丰富巨大的诗词歌赋宝库,有脍炙人口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汇集书籍,有北朝民歌《木兰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曹植《洛神赋》等流芳千古的名篇,有李白、李商隐、白居易、李清照、纳兰容若等诗词高手,流传至今的经典诗词歌赋真是数之不尽。邓丽君甜美的歌曲中所唱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任贤齐唱的歌曲中“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等将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古诗词配上现代的乐曲,加上歌手的时尚演绎,想像之奇,用词之妙,意境之美,至今仍然醉人心弦。我们要发挥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的千年魅力,并与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活化再创造,变成我们今天创作的源泉,促进着当今文化艺术的发展。

5.要宣传普及经典读物。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历史精华,要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要使《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治家格言》、《论语》等经典读物成为普遍书籍,要使以孝为先、诚实守信、泛爱众等传统文化成为大家学习并实践的行为,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家的平常生活中,将经典的文化化在内心里。要宣传教育大家贵在坚持,每天坚持抽出或多或少的时间来读经典,读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读各种中华文化经典,通过日积月累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3]。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武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心灵的升华,对社会的负责,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恪守,对未知世界的求解,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化之美。

文化的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成功的产业化将给我们带来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为中国文化的宝库添加新的历史财富。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精矿,是文化经济化的必然产物,具有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将成为“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想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指出,新经济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适逢最佳时机。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与时俱进,金碧辉煌。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长期共同的努力,锻造出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1]赵少华.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N].中国文化报,2010-08-30.

[2]潘鲁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迫在眉睫[N].中国文化报,2010-08-28.

[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7).

[4]王勇.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