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两家京师图书馆的史证研究

2011-03-18赵发珍井荣娟

图书馆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京师学部章程

赵发珍 胡 石 井荣娟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1 京师图书馆概述

通常所说的京师图书馆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图书馆,是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定馆址为北京什刹海的广化寺,任命缪荃孙为正监督。1912年7月江翰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京师图书馆阅览章程获得批准,同年8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藏书5424部、151375卷、52326册,其中善本880部、28412卷、10822册。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教育部派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管理该馆,实际由周树人(鲁迅)负责管理。1913年10月教育部决定改组、迁移该馆。1917年1月26日该馆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清国子监南学旧址开馆。在周树人负责该馆工作期间,1917年4月该馆取得接受国内呈缴本的权利,并入藏了《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藏《四库全书》。1928年5月国民党政府大学院改京师图书馆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就是京师图书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此之前,1907年北京已经设立了一家同名同姓的图书馆,名称也叫京师图书馆,这一点几乎没有人知道,即使研究中国图书馆史的学者知道这一史实的也为数不多。因此笔者想对两家京师图书馆进行研究对比,明辨区别和联系。

1907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它是继湖南图书馆成立后中国官方设立的最早一家图书馆。此后直隶(今河北)、吉林等十几个省设立了图书馆,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兴建或正在筹建图书馆。在这种形势下,1909年学部上奏,请求设立国家级的图书馆,这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前身的京师图书馆。

2 两家京师图书馆的史证研究

2.1 建馆思想及环境分析

1906年底,清政府派往欧美的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鸿慈回国后上了一道奏折,极力称赞西方的公共图书馆在启迪民智方面的巨大作用,要求清政府下谕,由学部主持,在各省设立图书馆,以便在精神文化和民风民俗方面向欧美先进国家靠拢,这是中国官方仿照西方普及公共文化设施的起点。出洋考察政治是清政府为实行君主立宪而做的准备工作之一,当时称这种准备工作为“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奏折递上,清政府立即照准,批给学部去办理。学部接二连三地对各地发文,催促“迅速筹设图书馆,以稗教育二开民智”。于是,1907年10月16日就出现了这家图书馆,因为是京城的第一家,所以定名为京师图书馆。[2]

北京是帝国之都,虽然总体说来北京在接受西方文明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器物文化方面),但在一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方面,例如图书馆、阅报社、动物园等,本世纪初的北京还是独步全国的,加之各省的公共图书馆都在蓬勃发展之中,在此形势下,宣统元年(1909)3月,张之洞以学部名义上“分年筹备事宜折”,在折中张之洞确定1909年的筹备任务是“颁布图书馆章程”、“开办京师图书馆”,次年为“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7月他又上“筹建京师图书馆折”,该折首先指出:此前“臣部奏陈预备立宪分年筹备事宜,本年应行筹备者,有在京师开设图书馆一条,奏蒙允准,钦遵在案。自应即时修建馆舍,搜求图书,俾承学之士,得以观览”。

1907年的京师图书馆办馆宗旨是保存国粹及输进文明,这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而1909年京师图书馆的宗旨更为具体,“保持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通过以上史料搜集分析可知,1907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是很多有学识远见的青年在感受到了国家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向西方学习的措施之一,这从该馆的宗旨也可看出,“保存国粹”、“输入文明”是何等的急切。而到了1909年,学者及官员开始更加了解图书馆,进而能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图书馆的职能出发,明确地提出我国图书馆的办馆宗旨。

2.2 馆址及办馆核心人物分析

1907年创办的京师图书馆内外城各设一处,内城租地东安市场;外城租地琉璃厂甸,选择此处作为馆址大概是因为市中心方便读者的缘故。

1909年创办京师图书馆时,张之洞有具体的筹划:“至建设图书馆地址,必须近水远市,方无意外之虞。前经臣等于内城地面相度勘寻,惟德胜门内之净业湖与湖之南北一带,水木清旷,迥隔嚣尘,以之修建图书馆,最为相宜,尤足以昭稳慎。拟于湖之中央,分建四楼,以藏《四库全书》及宋元精椠。另在湖之南北岸,就汇通祠地方,并另购民房,添筑书库二所,收储官司刻本、海外图书。勿庸建造楼房,以节经费。其士人阅书之室、馆员办事之处,亦审度地势,同时兴修。”但由于当时急于开馆,就暂租广化寺临时充当馆舍之用。北京广化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笔者在进行地址寻找时,发现对于旧东安市场的介绍很多,总体来讲老北京的东安市场是一个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大型娱乐购物场所,这地方本是清朝的一块练兵场。当时,东安门外大街两旁有不少店铺和商摊儿,由于这一带紧挨着紫禁城,许多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都在附近置办了宅子。在1907年的《京师图书馆拟定章程》里明确指出建馆的位置在内城的东安市场,但基本上没有资料对此进行介绍。

1907年设立的京师图书馆又称为民政部图书馆,它是在民政部侍郎荣勋支持下,由民政部拨款开办的,但其中的灵魂人物则是金梁。金梁是个思想先进的满族学者,1898年曾在杭州旗宫中创办著名的学会组织“同学会”,是中国军队中的第一个社会团体,“同学”即共同学习之意,使军人通过切磋学问,接受维新思想。1907年,金梁说动满族官僚荣勋,创办了京师图书馆。他在为此发布的《京师图书馆启》中申述在首都率先创建图书馆的意义说道:“京师地居上游,区号首善,基础既固,影响自宏,学界进化,则社会进化,社会进化则一切政教艺术文物与之具进,(建)藏书一楼,胜造广厦千万。”

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对于1909年京师图书馆的建立是至为关键的,他以学部名义多次上折,指出设立京师图书馆的必要性:“图书馆为学术之渊薮,京师尤系天下观听,规模必求宏远,搜罗必极精详,庶足以供多士之研求,昭同文之盛治。”“京师创建图书馆,实为全国儒林冠冕,尤当旁搜博采,以保国粹而惠士林。”此外,张之洞还提出了具体的筹建计划,他提出的很多具体措施弥补了官办图书馆的不足。[3]

由上可知,两家图书馆的构建都离不开开明人士的努力,他们为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2.3 办馆章程分析

2008年6月,梁经旭同志因接受《陕西图书馆馆史》的编写任务在查阅史料时,意外发现了刊登在清末光绪丁未年(1907年)《秦中官报》上的《京师图书馆拟定章程》,该《章程》对京师图书馆的宗旨、设地、入藏途径、入藏方法、入藏方式、图书的阅览、外借、代售及各项收费、常年经费预算、人员设置、馆内设备、开馆时间、禁止收入的图书种类等等,都作了详尽而又具体的说明,完备地描绘出了当时拟议筹划的京师图书馆的面貌。笔者认为此章程的发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1907年京师图书馆的存在。[4]

罗振玉撰写的《京师图书馆章程》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对研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尤为重要。由于罗振玉等人的推动,1909年(宣统元年)学部向宣统皇帝递呈了《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折》,奏折中说:“京师图书馆业经臣部奏明开办,各省图书馆亦须依限于宣统二年一律设立。臣等复查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人才。”这与罗振玉创办图书馆的宗旨是一致的。得到批准后,学部便选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任监督(馆长),选派国子监丞徐坊任副监督(副馆长),并任总务司郎中杨熊祥为提调,开始筹办京师图书馆。应当说《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是当时全国公共图书馆的第一部法规性文献,但是作为国家馆的京师图书馆,还应当有一套自己具体的管理办法。笔者认为罗振玉撰写的《京师图书馆章程》就是受学部之托,为京师图书馆所作,撰写的时间应当在1909年初。由于京师图书馆“未及开办”,清政府就垮台了,罗振玉也携家东渡日本,该《章程》罗著中未收,亦不见各家征引,显然早已不为人知。但《章程》第二节中规定“馆中设正副监督各一人,提调一人”,结合前边谈到的馆长、提调等设置,说明该《章程》当年已经付诸实施。如果说《创设京师图书馆私议》只是一种理论探讨,那么《京师图书馆章程》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实践。两个文件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如《私议》中关于藏书建设提出了5种方法,包括“颁赐库藏”、“民间献书”、“征取各省志术及古今刻石”、“置写官抄写”、“采访外国图书”。而在《章程》第三部分“图书蒐集”中,同样采取了上述5种方法,并增加了“寄存”一条。另外,从清宣统年间出版的《学部官报》中记载的有关京师图书馆活动来看,基本上是在《章程》的框架下进行的。[5]

罗振玉撰写的《京师图书馆章程》,借鉴了当时外国一些图书馆的管理经验,架构了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独具特色的管理体系,是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图书馆发展历史,以及罗振玉的图书馆学术思想和其早期文化活动的一份珍贵史料。

2.4 馆藏分析

1907建立的京师图书馆的真实馆藏并未有史料记载,但从其章程的“图书(入)”这一项大致可看出其主要的收录范围及途径。

甲,呈请当道,奏请四库全书及列圣御纂钦定各图书;

乙,呈请当道,咨取京外各衙门纂图书;

丙,呈请当道,咨取各直省官书局图书;

丁,请外务部,咨取各国官纂图书;

戊,呈请当道立案,凡各书肆经官审定印行图书,皆须寄赠一部;

己,向收藏家借图书;

庚,与中国新旧各书肆订立合同,调取图书;

辛,与外国东西各书肆订立合同,调取图书;

壬,搜取私家著作;

癸,购取秘本佚书;

又,商请中外各报馆寄赠该报1份;

己、庚、辛、壬项,皆分寄赠、寄陈、寄售3种。

1909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采集与收藏了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藏书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内阁大库残帙,所谓内阁大库残帙,系指清内阁所保存的历代典籍、文牍、档案;

②国子监、南学典籍;

③南陵徐氏及归安姚氏藏书,徐氏与姚氏藏书系久负盛名的江南名家藏书,指南陵徐乃昌积学斋和归安姚观元咫进斋的藏书;

④常熟瞿氏进呈书;

⑤敦煌石室遗书;

⑥《永乐大典》;

⑦《四库全书》;

⑧舆图、绢绫纱本图65帧又48册,纸本97帧55册,又155页,全部旧图居多,新图极少,多是明清内府所藏旧本,大部分是从内阁大库红本中捡出的;

⑨金石拓本,大部分是向各地征集和采购来的;

⑩普通图书。

除了上述各种古籍善本以外,还收藏了一些普通图书,其中中文书籍14000余部、143900余册。[6]

3 两家京师图书馆的意义

两家京师图书馆均处于清朝末期,在图书馆的创建和经营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都为文化的保存及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1909年建立的京师图书馆历经清朝亡覆、民国建立,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经费无着,馆址无定(曾三迁其馆),在极端窘困的情况下,惨淡经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文献,并首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选图书的原则、方针和途径。京师图书馆的藏书至1929年(民国十八年)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前已近20万册;30年代初期建立中文善本甲库;1933后,赵万里撰写《甲库善本书日》,据统计当时中文善本已达3796种、78199卷,后又建立善本乙库,收藏图书2796种、30486卷,其中多为京师图书馆旧籍。

两家图书馆都秉承了保存国粹及输进文明的办馆宗旨,为以后的对外开放、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 结语

中国古代称图书馆为藏书楼,一个“藏”字,浓缩了古代藏书楼以收藏为主的全部意义。而现代图书馆是对社会开放的公众图书馆,是一种舶来的文明,20世纪初才从西方借鉴过来。两家京师图书馆艰辛的历程预示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京师图书馆.[2010-07-24].http://baike.baidu.com/view/957179.htm?fr=ala0_1.

[2]隋元芬.清末的两家京师图书馆[J].重庆社科文汇,2001(4):48.

[3]翟志宏.清末京师图书馆发展述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6):76-78.

[4]梁经旭.新发现的光绪丁未年(1907年)《京师图书馆拟定章程》浅议[J].当代图书馆,2008(3):4-7.

[5]《京师图书馆章程》——新发现的罗振玉佚文.[2010-07-2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f707601009kp4.html.

[6]李镇铭.京师图书馆的基础藏书及其历史渊源[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4):113-119.

猜你喜欢

京师学部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师得家书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从章程出发